典型病例
发表者:杨威 人已读
随着夏天的到来,一年一度的高考也一天天临进了,不少同学很紧张、焦虑,造成记忆力下降、思维灵敏度降低、患得患失,情绪不稳定。明明知道这样不好,却又无法克服。为此,甚至连很多家长都跟着出现了一系列的症状。
高考前的问题大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如1.考前焦虑症:如一想到考试就紧张激动,呼吸加快,心跳加剧,肌肉紧张,甚至身体也不由自主地抖动,反复想上厕所,同时也会导致睡眠障碍,注意力难以集中等,更严重甚至出现一些躯体症状,如过敏、呕吐、拉肚子等。2.失去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一定考不好,越是临近考试,越是觉得知识生疏;越是拼命复习,越是觉得掌握不扎实,接着就开始担心自己的未来,担心父母失望。3.心情烦躁,容易发脾气,对很小的事情也容易发火,明知不对却又控制不住。4.还有一类症状就是来自家长,家长本身比小孩还紧张,不断督促,教育孩子,给孩子压力,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从而使小孩产生了逆反心理,不愿回家,不愿跟家长交流,不愿听他们讲话。
高三孩子面临择业或继续求学的专业选择问题。面对新的挑战,何去何从,这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三学生实在是个难题。再加上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望,社会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使得高三学生经常体验到更为广泛的内心冲突和压力,那我们该如何来解决问题。
首先,摆正心态,保持信心。不要将分数作为衡量一个人的能力的惟一指标;也不要将学历等同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程度。高考是出路,但不是唯一出路。考前会出现一些紧张、焦虑的反应实属正常,而且适当的焦虑情绪对自己还是有利的,它可以鞭策你更努力的去应对,不让自己松懈。给自己定一个合理的目标,不要过多地考虑未来,而应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去。一要充分看到自己的实力,不要求每次考试成绩都达到自己的理想,不要因一两次考试成绩不好而否定自己。不要总拿自己的成绩去跟班上好的同学比,也不要怕同学超过自己,做到以“我”为主,紧张而不忙乱,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跑,也不能都跟着老师走,自订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
其次,劳逸结合,合理作息。到了临考前,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日没夜的学习,甚至以放弃睡眠为代价来争取时间复习;另一种则恰恰相反,鼓励学生考取多休息,不看书,保持精力完整。但这两种都不可取,过度用脑,并不能提高你的效率,只会适得其反,尤其是牺牲睡眠时间为代价,因为睡眠过程是大脑合成记忆蛋白的过程,只有睡眠充足,才能提高记忆能力和学习的效率,减轻焦虑。过度的放松也不可取,高三学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压力下,人的大脑中枢会相应建立起高度紧张的思维和运作模式,使人能适应高紧张度、大压力的生活、学习方式,如果突然停下来无事可干,使原来那种适应高度紧张的心理模式,因突然失去对象物,面对宽松无事的环境,反倒不适应。所以许多考生停止学习后,往往会产生抑郁不安、失落、心慌等不适的心理现象。科学的安排生活、劳逸结合有助于减轻压力,及时消除疲劳,同时还会有效转移考生的注意力。
再次,学会放松,释放压力。有意识的转移注意力是减轻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针对精神长期高度紧张的状况,家长应帮助考生学会自我调试,及时放松自己,如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放学后泡泡热水澡、与家人、朋友聊天、双休日抽出一些时间出游,还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宣泄自己压抑的情绪等等。当出现呼吸加快,心跳加剧,肌肉紧张时,学会运用简单的放松方法来调节自己。如呼吸放松法,想象放松法,肌肉放松法等。具体做法是:全身放松地坐在一张软椅上,脚撑着地,两臂自然下垂,双眼微合,深呼吸10次。吸气时收小腹,绷紧身体。呼气时要慢慢放松下来,心中默念:我的左手变得很沉重,我的右手变得很沉重……就这样把左右手、臂,眼、脚都缓慢地默念几遍,同时专心体验各部位的沉重和松弛感。然后默念:我现在开始全身放松,我感到非常轻松、非常的舒服,我的心情很愉快……为配合训练,也可选一些轻松舒缓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
最后,合理膳食,鼓励支持。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保证考生生理健康,研究表明有的食物有直接减轻人的心理压力的作用,有的食物还可提高接受能力和工作效率,使思维更加敏捷,精力集中。当人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时,身体会大量消耗维生素c,所以考生应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同时,不要让考生吃一些过油或者过硬的食物,因为精神紧张必然影响肠胃的消化功能,这些食品会增加肠胃的负担,反过来会加剧考生的精神紧张。另一方面,家长们自己也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不宜施加过大的压力,不要太过唠叨,孩子们本身就学习紧张,心理压力大,容易烦躁,家长过多的关心和不适当的指导,只会让孩子更加无法适从,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应做到内紧外松,不妨抽点时间带孩子上街购物,或到公园游玩,调节一下孩子的心理,多听听孩子们的想法。要正确看待孩子考试的分数,成绩不好时家长也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能责骂,应心平气和地和孩子分析考不好的原因,鼓励孩子重拾信心,迎接下一次的考试。
本文是杨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8-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