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选
风湿病的中医研究现状与展望
发表者:王世彪 人已读
风湿病是一类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累及骨、关节、肌肉、皮肤、血管等组织的疾病之总称。其包括范围甚广,相似于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以下简称类风关)、强直性脊柱炎、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痛风、皮肌炎、动脉炎、干燥综合征、红斑狼疮、骨质增生症、骨质疏松症以及软组织损伤等疾病。《内经》早就将以上疾病归为一类,属痹病范畴,亦称风湿病。“风湿病”一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汉书·艺文志·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注为:“痹,风湿之病”。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多处论述了风湿病的症状和治疗。如在《痉湿暍病篇》曰:“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后世医加也有将痹病称为风湿病者。医学发展至今,中西医对这类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接近和统一。
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近年来举行了11次全国性专题学术研讨会,交流经验,组织协作,深入科研,使痹病的诊断、治疗和科研工作,逐步规范化、标准化,并对本类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评定标准进行了修订,专家们还研制了痹病系列中成药(寒湿痹冲剂、湿热痹冲剂、尪痹冲剂、寒热错杂痹冲剂、瘀血痹冲剂),这些新药已由本溪第三制药厂批量生产,经过近10年的临床推广应用,证明疗效可靠,安全无毒,是目前比较理想的药物;其他如益肾蠲痹丸、昆明山海棠、雷公藤制剂、风湿安、腰痛宁胶囊、消尔痛酊、狗骨胶注射液、风湿药液、外用药膏(如雷公藤、祖师麻)等新药也已批准投产。由该学会和全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主编,全国几十名专家参加编写的《痹病论治学》、《实用中医风湿病学》、李济仁等编著的《痹证通论》、李志铭编著的《痹证论》、陈德济主编的《中医风湿病学》、娄玉钤主编的《中国痹病大全》等专著已相继出版,这无疑对痹病的临床治疗及科研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对风湿病的中医药研究报道很多,现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作一介绍。
一、临床研究
随着对风湿病的深入研究,在已往对本病病因病机认识的基础上,除强调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外邪说外,许多医家重视正气虚弱、卫表不固、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等在本病发病中之作用。如谢海州报道本病先因脾胃虚弱,肝肾亏损,气血不足,阴阳失调,复感外邪,内外相合,才成本病。朱良春认为,先有阳虚,病邪遂乘虚踞经隧,气血被阻,壅滞经脉,深入骨髓,胶着不去,痰瘀互结,凝滞经脉而成顽痹。焦树德认为,肾虚寒邪入骨,复感三邪,内舍肝肾而致本病。王承德认为,本病由外邪引起者不少,然风、寒、湿、热、痰浊、瘀血由内而生,如阳虚生寒,阴虚生热,血虚生风,脾虚生湿,久为痰浊,气虚生瘀,风、寒、湿、热、痰浊、瘀血从内而生,阻闭经络,留滞关节,痹病乃作。汪明忠对786例类风关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分析,其原因不明的占39.9%,受寒湿者19.5%,产后发病者占9.5%,余与家族史、外伤、感冒、感染、劳累有关。辨证分型,风热型占34.5%,血瘀型占32.8%,湿热型占12.8%,虚寒型占19.8%。陈之才对200例类风关诱因进行了调查,受寒冷致病者66例,受潮湿致病者33例,外伤致病者27例,产后14例,无明显诱因者63例,还观察到辛劳、荣卫不足、气血亏损、肝肾虚弱复感风寒湿冷诱发本病者占47%。调查的结果表明,本病多由正气不足,复感外邪,内外相合所致。
对风湿类疾病的治疗目前仍以辨证治疗为主,有以专病用专方再辨证加药,也有用验方单味药者,还有采取药浴、针灸、按摩、药棒、磁疗、蜡疗、水疗、激光、音乐脉冲电疗、气功等多种治法者,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以下就常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硬皮病、皮肤炎等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1、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将类风关称为“白虎历节”、“痛风”、“骨痹”、“顽痹”、“尪痹”等。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是国内外疑难课题,目前仍无很理想的治疗手段和药物。
类风关辨证多属本虚标实。本虚宜补益,标实宜祛邪,多采用标本同治。朱良春以蠲痹六虫汤(全蝎、蜈蚣、蜣螂、蕲蛇、蟄虫、蜂房等)为基本方,再辨证加药,治疗157例,取得较好效果。焦树德报道以补肾祛寒治尪痹为主,再辨证加药,治疗本病,效果较满意。王为兰将本病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稳定缓解期两类。对急性发作期热胜型,治以清热解毒,通络化瘀,搜剔经络;寒胜型,治以温补散寒,通络化瘀,搜剔经络。稳定缓解期,治以强肾壮骨养血舒经,祛痰化瘀,搜剔经络,取得较满意的疗效。谢海洲以扶正培本法为主治疗类风关60例,临床治愈6例,显著好转28例,好转2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严碧玉报道治疗老年类风关急性期用复方雷公藤Ⅰ号(雷公藤、黄柏、苍术等制成片剂);慢性期用雷公藤Ⅱ号(雷公藤、细辛、桂枝、牛膝、秦艽、黄精、山药、鹿角霜等制成水丸),共治疗104例,结果:缓解15例,显效43例,好转38例,无效8例。聂志伟用风湿灵片(雷公藤、黄芪、鹿角胶、秦艽、附子、细辛、蜂房、鸡血藤等)治疗类风关215例,对照组用布洛芬,总有效率分别为91.2%、63.3%,两组有显著差异。吴志成以蚂蚁为主辨证治疗类风关,基本方用玄驹类风湿散(蚂蚁50%,老鹳草、穿山龙、白术、七叶一枝花各10%,炮山甲、三七各5%。每次
近年来治疗类风关的单味中草药被研究最多的是雷公藤、昆明山海棠、青风藤、寻骨风、祖师麻、九节兰、马钱子以及蚂蚁等虫类药。
雷公藤:雷公藤治疗类风关自1974年福建三明地区第二医院报道后,先后在天津、南京、北京、安徽、福建、山东、黑龙江等地相继展开临床和实验研究,并推广应用,可以说是近十几年来中医药治疗类风关研究取得的最显著成果,其疗效已得到了中西医学界的充分肯定。各地采用的雷公藤药用部位、剂量、制剂、疗效等虽有差异,但均收到较满意的疗效,治疗有效率在87%—94.6%之间。如劳乙年等用雷公藤冲剂,镇痛作用显著,有效率达89.5%。胡永红报道用雷公藤片剂对活动期患者治疗后,使全血粘度、血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杨惠琴报道雷公藤制剂(雷公藤、生川乌、生草乌、当归、红花、橘皮、羌活、地枫皮)有改善本病晨僵、关节肿胀、疼痛、降低血沉作用,且对类风湿因子有较好的转阴作用,有效率为97.12%。
雷公藤的使用有单用雷公藤根或叶的,有用提出物,有将其配入中药复方的。其剂型有片剂、酊剂、冲剂、水煎剂等。目前已批量生产的有雷公藤片、雷公藤多甙片等。但雷公藤仅是治疗类风关的抑制剂而不是根治剂,且毒副作用较大,长期应用疗效较差,因此也不是十分理想的药物。
昆明山海棠: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该药也是治疗类风关的有效药物。有报道对类风关的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有明显疗效。昆明山海棠干燥根
青风藤:系防已科植物,味辛苦,性温,具有祛风胜湿,通络止痛之功。西安市第五医院类风湿科研组以青风藤为主的各种制剂治疗本病991例,总有效率为95.16%。有用青风藤
九节兰:有报道用九节兰治疗本病206例,有效率为74.8%。
闹羊花: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的干燥花。味辛,性温,有大毒,具有散瘀消肿,祛湿止痛之功。有报道用鲜闹羊花侧根500—
马钱子:系马钱子科常绿乔木植物马钱及同科木质大藤本皮氏马钱的成熟的籽。味苦,性寒,有毒。具有解毒散结,活络止痛之功。有单用的,也有复方的,如马钱子丸、马钱子散、肌萎散。历代医家治疗痹病多喜用该药。张沛虬认为该药味苦寒,不伤胃,能补能行,可寒可热,一药多能,是治疗本病的有效药物,采用砂烫马钱子,炮制较为方便,成人每次0.35—
动物药:治疗类风关的动物药主要指蛇制剂、全蝎、蜈蚣、蛇、蚂蚁等,为历代医家所喜用。劳乙年等报道以蛇制剂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100例,有效率为88%。王淑贤等报道用蝮蛇注射液治疗本病45例,显效9例,好转27例,无效9例。上海光华医院研制的“长宁风湿酒”(当归、生地各
2、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疾病,目前西医尚无满意的疗法和方药,用中医辨证施治,是有效的。焦树德认为本病为素体肾虚,寒邪入骨,复感三邪,内舍肝肾所致。治以补肝肾、祛寒湿为大法,辅以养肝荣筋,祛瘀通络,调护脾胃,以固后天。朱良春认为本病乃因气血亏损,腠理疏松,致风寒湿热之邪入侵,肾虚为本,痹痛为标,治以益肾壮肾,蠲痹通络,用益肾蠲痹丸(地黄、当归、仙灵脾、全蝎、蜈蚣、蜂房、鹿衔草、土鳖虫)治疗效佳。解放军262医院用自制的含马钱子的复方钰复康治本病17例,3个月均能改善症状,关节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血沉多数下降至正常。解放军国际和平医院用自制雷公藤糖浆治疗本病140例,所有制剂含带皮雷公藤根
3、骨性关节炎
骨性关节炎又称肥大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病,是退行性关节病。由于肝肾亏损所致,多发于中年人以上,尤其是绝经后期的妇女和老年人。
其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及综合治疗等。药物治疗有内服法和外用法,内服法常有辨证治疗和专方治疗,外用法有外敷法,熏洗法.药锤法、离子导入法、肌肉注射法等;非药物治疗有针灸、按摩、手法牵引、锤击法、耳压法等。也可以诸法综合治疗,内外结合,以提高疗效。
治肾即治骨,采用补肾法以治本,使退行性病变的骨质得到物质的补充和修复,通经络和气血以除邪。有以骨质增生丸(熟地、肉苁蓉、鹿衔草、骨碎补、鸡血藤、淫羊藿、莱菔子)治疗1000例本病,疗效较好。有用补肾通络之骨刺丸(熟地、骨碎补、炙马钱子、鸡血藤、肉苁蓉、三七、乳香、没药、川芎)治疗骨质增生320例,获得较好疗效.有用局方青娥丸(补骨脂、胡桃肉、杜仲、大蒜)治疗腰椎、颈椎骨质增生获得良效。有用祛风通络法,方用活络通痹汤(独活、川断、制川乌、制草乌、熟地各
4、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是痹病中较为常见之病,中医对本病的认识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疗效较满意,预后较好。从文献报道来看,以辨证分型沦治为主,如贝淑英将该病分两型,一为风湿热痹(急性期),方用木防已汤加减;一为风寒湿痹(慢性期),方用蠲痹汤加减。有报道风寒湿痹以防已、苡仁、桂枝、白芍、当归、羌活、独活、细辛、白术、黄芪;风湿热痹以白虎桂枝汤合二妙散加减,治疗本病42例,治愈18例,好转23例,无效1例。有报道以桂枝、鸡血藤、附子、制川乌、白芍、当归、防风、黄芪、甘草为基本方,再随证加减,治疗本病104例,治愈26例,显效31例,好转42例,无效5例。有报道用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急性风湿热收到满意疗效。朱思纯报道以除痹灵(苡仁、牛膝、苍术、木瓜、香附、防己、当归,乳香、没药、桃仁、红花、地龙、桂枝,苏梗、乌药、秦艽、川芎、甘草)治疗本病306例,取得较好疗效。安家丰报道用复方雪莲注射液治疗风湿热(雪莲20%,独活10%,红花、川芎,羌活、威灵仙各5%)每日2ml肌注效佳。有以复方马钱子注射液(黑豆与马钱子之比为7:1,川草乌各
5、皮肌炎
皮肌炎主要侵犯肌肉和皮肤,属中医痹病中之皮痹、风痹、湿痹之类。王显明认为该病急性期可辨为风湿热证,治宜清热散风利湿,方用皮肌炎一号(麻黄、赤芍、秦艽、连翘、赤小豆、羌活、黄芩、葛根、威灵仙、防风、白芷、川芎、甘草);慢性期治宜益气养血为主,用皮肌炎二号方(黄芪、人参、芍药、当归、熟地、山药、山萸肉、白术、茯苓、炙甘草);慢性期兼有发热者,治宜养阴清热,用皮肌炎三号方(生熟地、枸杞子、丹皮、栀子、黄柏、知母、玄参、黄连、麦冬、甘草),治疗本病取得满意效果。有用益气养阴通络法,药用黄芪、络石藤各
6、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单位体积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异常为特征的一种多病因疾病。临床表现以胸背部和下腰部疼痛,畸形和骨折为主。其发病与内分泌、遗传、营养、废用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因素有关。对于此病,西医尚无理想治疗药物,而中医药治疗此病的效果较好。谢氏报道用辨证补肾为主治疗55例骨质疏松症,其中,肾阳虚者29例,肾阴虚者26例,认为本病皆有肾虚证。采用温补肾阳方(山药、补骨脂、菟丝子、杜仲、桂枝,附子、肉苁蓉、黄芪)和滋阴益肾方(菟丝子、补骨脂、麦冬、五味子、枸杞)治疗。结果获显效者32例,有效者16例,无效者7例,总有效率为87.3%。谢氏又采用补肾益精方(女贞子、菟丝子、枸杞子、山药、补骨脂、黄芪、茯苓、牛膝)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02例。经8—10月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骨质疏松有所改善。梁氏采用补肾为主,方由续断、龟胶、桑寄生、山茱萸、紫河车、骨碎补、熟地、巴戟天、五味子组成。经辨证加药治疗10—12周后,患者肾虚症状的积分平均值较治疗前下降。有的学者认为本病除肾虚之外,还有其他证型,黄氏对气滞血瘀型,用桃红四物汤或血府逐瘀汤加三七、土鳖虫、丹参、乳香、没药治疗;肾阴亏损型,用六味地黄丸加龟板、憋甲或用左归丸治疗;肾阳亏虚型,用桂附八味丸加鹿角胶、淫羊藿、肉苁蓉或用右归丸治疗;肝肾气血俱虚型,用八珍汤加龟板、鹿角胶、或用独活寄生汤治疗.同时配合食疗、理疗、药物熏洗等。治疗3-5月后,骨质疏松明显改善,压缩椎体大部恢复。共治疗53例,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者29例;椎体压缩无加重,日常活动正常者15例,优良率为83%,随访3-5年,未见患者有骨折发生。其中,有28例患者骨质疏松症消失。李氏对骨质疏松的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活血化瘀加补肾养血的强骨散(丹参、红花、乳香、没药、甲珠、鹿角胶)及接骨散(续断、白花蛇、自然铜、骨碎补、桑寄生、何首乌、当归、杜仲、藏红花)治疗。80%左右达到骨性愈合或好转。无一例发生股骨头坏死或严重合并症。古氏采用益气补肾、养血活血、祛风除湿的健骨止痛丹(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杜仲、仙茅、骨碎补、牛膝、桃仁、红花、丹参、穿山甲、全蝎、土鳖虫、三七、川乌、草乌、自然铜、白芷)治疗本病。盛氏用自拟方(黄芪、白芍、仙灵脾、肉苁蓉、骨碎补、仙茅、龙骨、海马、五灵脂、大黄、甘草等)治疗骨质疏松有效。
许多学者都主张除了用辨证分型内服治疗外,采用综合法治疗措施或辅助疗法。如对骨质疏松合并畸形或骨折的患者,采用夹板或支架固定,并配合药物热敷、熏洗、中药离子导入或针灸,按摩等疗法以解除疼痛.缓解肌肉痉挛,并鼓励病人早期进行适量的功能锻炼。对于素体柔弱者,还可配合适当的饮食和药物调养。
目前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多以补肾益精,辅以健脾为主,并适当配以活血化瘀、益气养血、强筋壮骨或祛风除湿之药,必要时再配以药物热敷、针灸按摩等方法。临床观察表明,这些方法不仅可以缓解或消除症状,并可有效地延缓骨质疏松病变的发展,而且还具有疗程较西药短(西药治疗常需1年以上疗程),副作用小和远期疗效稳定的优点。鉴于目前对该病尚无十分理想的治疗药物,预防就极为重要。发挥中医药优势,采用滋补肝肾、辅以健脾等方法,研制开发安全、有效并适于老年人的中药制剂是治疗该病的方向。
7、硬皮病
硬皮病的中医名称,赵炳南称之为“皮痹疽”,朱仁康称之为“皮痹”,顾兆农称之为“顽皮”。亦有学者将局限性硬皮病称为“皮痹”,系统性硬皮病为“风痹”。
蒋淑静等对本病属正虚邪实证者,先治以驱邪,佐以扶正,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待症状减轻,病情好转,改服养血益肾药而获效。天津医学院附院认为全身性硬皮病多为营卫不和,气滞血瘀,治以调和营卫,活血化瘀。以党参、生黄芪、桂枝、熟地、赤芍、红花、制首乌、鸡血藤、丹参、夏枯草、郁金、甘草为基本方,再辨证加药,共治疗26例,收到较好疗效。邓铁涛对本病硬化期及萎缩期,治以补肾健脾,活血散结,药用鹿角胶、阿胶、鳖甲、熟地、山药、栀子、仙茅、巴戟、红花、桂枝、党参、白术,赤芍,甘草。治疗l个月后,出现阴虚体征为主时,改用六味地黄汤加行气活血药,直到痊愈。徐宜厚用温阳通痹汤(黄芪、山药、赤芍、党参、当归、丹参、茯苓、白术、陈皮、制川乌、制草乌、桂枝、路路通、甘草)为基本方,再随证加药,共治疗8例本病,近期痊愈3例,显效5例。沈秒勤治疗1例因元气不足,血脉不充于肌表,营卫行涩,肌肤失荣而致此病者,治以调补脾胃,补气升阳,和调血脉,药用生黄芪、白术、党参、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炙甘草、白芍、鸡血藤。另以芫花、香附、细辛、甘草煎汤外洗,服药63剂,继以人参健脾丸而收功。乔玉川以补中益气、温肾补血药,改善皮下供血状况,促进经络畅通,选用补中益气汤化裁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王春荣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本方,气虚血瘀加党参、白术、丹参、穿山甲;偏阳虚寒凝血瘀加附子、鹿角霜、土元、丹参、红花;偏痰湿阻络加薏仁、丝瓜络、鸡血藤、僵蚕。并可配用丹参注射液静滴。共治疗48例,显效28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85%。张曼华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硬皮病24例,基本方为黄芪、党参、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丹参、桂枝、鸡血藤,症状控制后2日1剂,用小剂量皮质激素或小剂量免疫抑制剂。活动期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静点。缓解期用肾气丸、十全大补丸。并选用大黄、桂枝、川芎、细辛、苏木、红花、肉桂、伸筋草、透骨消、刘寄奴、樟脑、炮姜等5~6味,水煎后浸泡或熏洗患肢20~40分钟,每日1—2次,1个月1疗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1例。郑占才用温阳活血法治疗硬皮病16例,药用丹参、黄芪、川芎、红花、威灵仙、丝瓜络、鬼箭羽、茯苓、熟地、仙茅、仙灵脾、桂枝。局限性加鸡血藤、桑枝、夏枯草、贝母;系统性加制附片、肉桂、鹿角霜等,配合复方丹参及蝮蛇抗栓酶静滴,治疗3个月后,显效4例,好转
二、基础研究
1、动物模型研究
风湿病目前国内外尚无理想的动物模型。上海中医研究院伤科所以接种法获得成功。他们从典型的类风关病人血液中提取一种物质先经荧光标记后注入动物血液,发现标记物在关节滑膜内停留,2周后关节肿胀,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升高,继而骨质破坏,病理与人类类风关相似。他们还模拟自然界风寒湿环境条件建立家兔风湿性关节炎模型。还有用甲醛、佐剂等人工建立关节炎动物模型者。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以Ⅱ型胶原与不完全福化佐剂注射大鼠加上寒湿因素,7一15天后可见滑膜细胞增生,纤维素渗出,炎性细胞浸润,软骨细胞扁平层脱落,甚至全层缺损,45天后大部分动物出现软骨下骨损伤,滑膜组织中检出IgG抗体,与人类类风关相似。并用此模型证明朱良春的益肾蠲痹丸具有显效。可使实验动物局部胶原纤维减少,软骨细胞修复,在临床上也取得相同的效果。这些模型的建立将可能成为研究这类疾病发病机制及药物筛选的重要环节。
2、中药药理研究
实验研究表明,许多抗风湿中药,不论是复方或单味药,有解热、镇痛、抗风湿,消炎、降低理化指标、改善症状等作用。
具有抗炎作用的中草药:如雷公藤、青风藤、露蜂房、九节兰、昆明山海棠、秦艽、防己、木瓜、牛膝、蜂王浆、虫类药等,对多种实验性关节炎模型,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等单位实验证明,雷公藤萜与水不溶性物对蛋清性关节炎有一定预防作用,水不溶性物对甲醛性关节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李乐真报道雷公藤提取物有类激素样作用。许多类风关病人经雷公藤制剂治疗后,皮质激素能顺利撤除或大大减量,有比较明显的疗效。雷公藤提取物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增强作用,雷公藤的抗炎可能与影响免疫功能有关。邓文龙报道昆明山海棠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抑制组织增生,有良好的抗炎作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院实验表明,昆明山海棠不但有抗炎消肿作用,且能抑制自身抗体的形成。汉防己甲、乙素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均有消炎作用,汉防己甲素的作用与可的松相似,强于水杨酸,弱于保泰松。实验证明,雷公藤、青风藤、秦艽、防己、乌头、威灵仙、昆明山海棠等药物都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或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皮质,增加皮质激素的分泌,而达到治疗目的。
具有镇痛、镇静作用的中草药:青风藤的提取物青风藤碱经对小鼠电刺激法、热板法的试验有明显的止痛作用,也有明显的镇静作用。祖师麻甲素镇痛效力为哌替啶(度冷丁)的一半。桂枝醛具有较强的镇痛、温经通痹功效。乌头碱有明显的止痛作用,并有麻醉环境污染末梢神经的作用。洋金花的有效成分东莨菪碱有显著的镇静和止痛作用。细辛水煎剂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并有局部麻醉作用,其挥发油有镇静作用。实验证明,独活、海桐皮、木瓜、五加皮、威灵仙、徐长卿、闹羊花、白花蛇、全虫、蜈蚣、元胡、防风等药,均有镇痛、镇静作用。
改善血流的中草药:药理实验证明,威灵仙、海风藤、乌头、独活、桑寄生、刘寄奴、防己、川芎、牛膝、桂枝、泰艽、狗脊、昆明山海棠、丹参、虫类药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抗凝等作用。
北京军区钰复康研究组对复方马钱子制剂(马钱子、全蝎、当归、红花、木瓜等)的药理实验结果表明,它能抑制小鼠及大鼠的实验性炎症,抑制组胺和5—羟色胺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抑制细胞免疫及机体对免疫复合物的超敏反应,而不影响体液免疫。
三、展望
中医对风湿病的认识和治疗历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又有新的进展,治疗的方法较多,疗效较好,毒性又小。从中医领域进一步寻求治疗风湿病更有效的药物和方法,有广阔的前景。
1.要加强风湿病病因学、发病学的调查研究。因我国幅员辽阔,要大样本调查综合,既要研究外邪在本类疾病发病中之作用,更要重视内因在发病中的作用,找出其规律性和特殊性,减少发病率和复发率。本病与感受外邪和寒冷季节有密切关系,要加强御寒保暖、防湿避风、劳逸适度、起居有节等的宣传,这对预防本病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
2.对本病要用传统方法和现代医学检查和诊断手段,进一步修订具有中医特色的疾病、证候诊断、治疗和疗效评定标准,使之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提高本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3.历代治疗本类疾病的方剂不下数百首,药物不下千余种,还有许多其他治疗方法,要继续挖掘和整理中医对本类疾病的治疗有效方药和其他疗法,进一步总结老中医治疗本类疾病的宝贵经验。为了选择高效低毒的药物和方剂,仍需进行大量的临床验证,对有苗头的某些药物,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马钱子、虫类药等,要重点研究,开发新的品种,筛选高效低毒可靠的方药是很重要的。并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其药化、药理、毒理等,探明机理,改进剂型,提高疗效。对已研究出的新药品、新方法、新成果要积极宣传、推广、应用,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变为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中药的配伍组合,对疗效有很大影响。如将作用相同的药物集中使用,往往可起协同加强作用而提高疗效;有毒药物如雷公藤、马钱子等,配伍有关药物,作复方使用,可防止毒副反应,又不降低疗效。这方面今后应重点现察,总结提高。
5.久痛多瘀,久痛入络,久病多虚,久必入肾,这是风湿病的共性,如能抓住这4个特点,深入地进行探索,就能全面更好地选方用药,创订新的处方,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为攻克本病寻找新的线索。
6.本类疾病包括的范围较广,研究的方法既要撒大网,又要有重点,必须一个病一个病地突破,一个证一个证地研究,找出其发病、治疗、转归、预后的规律和特点。近几年我们的主攻课题是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要重点突破。
7.加强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把中医治疗风湿类疾病的经验和有效药物介绍到国际上去,使中医药为更多的风湿类疾病患者服务。
本文是王世彪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08-07-02 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