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前须知
发表者:王翀 人已读
十年前如果大家听到“幽门螺旋杆菌”,还要问:什么东西?
今天,对这个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甚至是胃癌大多数情况下的罪魁祸首,我们都不陌生。
作为高发国家,我国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为42%~64%。一个单位去体检,1/3查出幽门螺旋杆菌超标。
幽门螺旋杆菌就这么“亲近”中国?
其实很好理解,幽门螺旋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第二条途径大概是不可能的,可单单第一条,杀伤力就够呛。
中国自古以来习惯同桌同餐盘地吃饭,筷子和食物碰来碰去,妈妈还经常会把食物嚼一嚼后给孩子吃。所以基本上,一个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这一家子都是感染者。
那么,问题来了,大人被检测出幽门螺旋杆菌,孩子要去检测一下吗?
一、一般情况下,孩子不需要检测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是:不需要对儿童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常规检测。
当然不是对孩子有歧视,主要出于以下四点考虑:
1.就算孩子被感染,发生严重疾病的情况也比较少;
2.孩子被感染后,有一定的自发清除率;
3.检测出来感染,又想治疗的话,可选择的药物种类比较少;
4.就算治疗、根除细菌了,后期再被感染的可能性也很大,相当于让孩子白受罪。
二、特殊情况下,这些孩子需要进行检测
如果家长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孩子又存在以下情况,建议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1.消化性溃疡;
2.慢性胃炎;
3.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
4.不明原因的难治性缺铁性贫血;
5.孩子的一级亲属,也就是父母、兄弟姐妹中,有人患有胃癌;
6.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的孩子。
这些情况下,让孩子去做检测,不是单纯为了检测孩子是否存在幽门螺旋杆菌,而是为了寻找孩子患病的潜在病因。所以,如果孩子没有不舒服,也没有明显的患病风险,是不需要为了“想知道孩子有没有感染”而去检测的,这样其实很徒劳。
三、孩子检查出感染,要治疗吗?
我们前面说,能供孩子选择的药物比较少,治疗后也很容易再次感染,但话都没有说满,还是有可以选择的药物的,还是可以不再次感染的,对吗?
那有些比较紧张的家长就想了,要不要治疗呢?
事实上,不是感染了就一定会发病,在所有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人中,只有少部分出现临床症状,所以不是所有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孩子都要立刻进行治疗。
1.以下情况必须根治:
孩子患有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时。
2.以下情况考虑根治
1.患有慢性胃炎;
2.所在家庭有胃癌家族史;
3.有不明原因的难治性缺铁性贫血;
4.计划长期服用NSAID(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的孩子;
5.如果监护人、年长儿童强烈要求根治。
如果孩子出现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嗳气、反酸、黑便等症状,或者没有症状,但体检时显示被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这两种情况都建议家长不要擅自判断,应该和儿科消化医师进行沟通,权衡过治疗的利弊之后,再决定要不要根治。
四、所有情况下,预防都很重要
孩子没有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孩子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没有治疗但身体自发清除了,孩子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后进行根治了……任何一种情况,预防都很重要。
1.让孩子单独就餐
重中之重:不要把东西嚼烂后再给孩子吃,不要用自己的筷子给孩子夹菜,最好让孩子使用独立的筷子、勺子、碗,以免口-口传播。
2.不搂着孩子睡觉
自己家孩子,多喜欢都忍一忍,别抱着孩子睡,夜里不知不觉口对口,就相当于为幽门螺旋杆菌大开方便之门。
3.良好的卫生习惯
孩子吸吮手指要加以控制,玩过的玩具要勤消毒,饭前便后勤洗手,尽量不吃生食,蔬菜瓜果可以生吃,但必须洗干净。
4.家长要及时治疗
从根本上切断传染源,是预防孩子被感染的最重要手段。
本文是王翀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9-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