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吴力 人已读
最近接诊了几位因胸闷做了冠脉CTA的青年朋友,均发现了心肌桥,自此,忧心匆匆,担心自己真的患了心脏病,胸闷症状发作更加频繁,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所以有必要详细了解心肌桥的来龙去脉,去除疑惑。
什么是心肌桥?
心肌桥是指冠状动脉走行于心肌内的一种结构改变,即把心肌比作桥,血管穿过了这部分心肌,故而形象的比喻为“心肌桥”。我们大部分人的冠脉分布于心脏外膜,这样可以避免心肌收缩时挤压冠脉,防止心脏的血液供应不足。因此,穿入心肌内的血管,形成心肌桥可以视为变异,属于先天性的改变。
随着检查手段的增多,发现心肌桥并不少见,据报道发现率从5%到86%不等,平均下来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存在心肌桥,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没有任何不适。
心肌桥的程度各不相同,严重不严重取决于走行于心肌桥中冠脉的长度与深度,即可以根据冠脉与心外膜的距离分为浅、中、深三种形式,根据冠脉走行长度分为短、中、长,那么心肌桥越浅、越短程度越轻,心肌桥越深、越长程度就越重。还有心肌与冠脉的走行角度也有关系,即不同的角度形成的收缩压力对冠脉血流影响不同。
怎样发现心肌桥?
最常用的检查手段就是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也可以通过心脏磁共振(CMR)、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正电子发射断层心肌显像(PET)、负荷心脏超声心动图发现,不能明确时,需要结合多种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心肌桥有何影响?
主要取决于心肌桥的收缩强度及对血管的压迫程度,其次取决于冠脉的弹性和僵硬度。心肌供血主要发生在舒张期,收缩期所占比例仅约15%。心肌桥在收缩期对血流的影响大,而在舒张期对血流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如果心肌桥在舒张期仍然处于收缩状态,那么此时对血流的影响会增大。
心肌桥既可以像冠脉固定狭窄一样,造成稳定性心绞痛与无症状心肌缺血,也可以因为冠脉痉挛、冠脉血栓或冠脉夹层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
而且随着年龄增加,血压升高,逐渐出现心肌肥厚,对冠脉的压迫更加严重;另外长期压迫导致的血管重塑、舒缩功能异常也会随着年龄增大显现出来,导致原本没有症状的患者出现症状。
心肌桥还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出现在心肌桥近端,心肌桥内部与远端则不容易出现粥样硬化。这与心肌桥导致的冠脉血流变化有关,心肌桥近端的血流紊乱,更容易出现粥样硬化;而心肌桥内部、远端则血流比较顺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小得多。随着心肌桥近端粥样硬化加重,远端心肌缺血也会加重。
什么样的心肌桥需要治疗?
对于没有任何症状、体检发现的心肌桥患者,无需特殊治疗。
如果出现心悸心慌、胸闷、胸痛等症状,则需要治疗,药物治疗首选β受体阻滞剂,例如比索洛尔、美托洛尔等,此类药物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抑制交感兴奋,从而缓解心肌桥缺血。其次选择钙离子拮抗剂(CCB),扩张冠状动脉,缓解血管痉挛。
心肌桥患者不主张应用硝酸酯类药物,例如消心痛、硝酸甘油等,包括长效的5-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因为该类药物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加强,造成血管受压、心肌缺血、耗氧量增多。
综上所述,发现了心肌桥并不可怕,心肌桥本身并不会造成心肌的严重缺血,只有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心肌出现了肥厚,心肌桥才会成为缺血的“帮凶”,所以应该针对心血管的危险因素预防心肌缺血的发生,例如控制好血压高、血脂、血糖、尿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情愉快,血管通畅了,心肌桥也就相安无事。
本文是吴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9-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