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为什么我明明很难受,医生却查不出“病根”?

发表者:彭旭 人已读

我们时常听说一些医学的“奇迹”。


  • 比方说有的患者莫名其妙的失明了,到了某某医院之后医生简单的几句问诊、吃了点药,患者就慢慢看得见了;

  • 比方说有瘫痪在床的病人,跟医生“沟通”过后竟然能站起来了......


如果有人问我,医生,这些传说是真的吗?我会回答说:这些案例,真的会发生。


我们一直强调医生不是神,医学有上限,今天却认同了如此骇人听闻的案例,实际上是想借着这些特殊的案例来告诉大家一种特殊的疾病——躯体形式障碍


我常把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称为“医院流浪者”,因为这其实是一种“心病”,并不是身体真正出了问题,但即便医生做出诊断,患者也很难相信自己是心理出了问题。


他们中:
  • 有的人身体持续疼痛已经好几年,今天头痛,明天胃痛,下个月背痛。

  • 有的人性功能出现障碍,却根本找不到原因,而且久久不能治愈。

  • 有的人甚至身体突然失去知觉,或者一瞬间看不见了,听不见了


他们会因为这些“莫须有”的疾病或感觉,流浪在医院各个科室反复的检查和治疗,却因为症状并未缓解或缓解之后又频繁复发,总觉得医生没有找到自己的“病根”。


他们每天都在抱着困惑走进医院大门:


  • 我这么疼这么痛苦,为什么医生说我没病?

  • 为什么两个医生给我诊断的病不一样?

  • 上次医生明明治好了我,为什么没多久又复发?


01你不是真正的疼痛!


大脑有时候是个“骗子”,很多人都上过他的当。


“疼痛感”,就是大脑常用的行骗工具。


调查显示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生活在慢性疼痛之中。


这里面有些疼痛是来源于躯体疾病和外界刺激,这些刺激信号被神经末梢感受到,然后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到达大脑,激活痛觉感受器。

而有些疼痛则是大脑的“自娱自乐”,在没有接收到刺激的情况下,也会“创造”疼痛感。


调查显示,抑郁症患者遭遇慢性疼痛的概率比常人高,说明疼痛感与精神状态存在一定相关性。


这也是为什么躯体形式障碍中有一类患者身体会出现持续、严重的疼痛感,但完全不能通过生理过程来解释,也根本无法检查出任何躯体病变。


那他们的疼痛是真实的吗?是他们在“装病”吗?


实际上,这些疼痛对于躯体来说是假的,但对于患者的感受来说是真的。


这类疼痛感的始作俑者,不是外伤、不是炎症,与情绪、心理、精神呈正相关。


02假作真时真亦假,躯体化障眼法


心理问题会让身体出现症状吗?


答案是肯定的。


情绪和心理问题,可能导致多样、多变的躯体症状,涉及身体的各个器官,临床上我们称之为“躯体化”。


患者常存在明显的抑郁和焦虑,通常在社会、人际或家庭行为方面也存在障碍。


这本质上是一种退行性行为,就像婴幼儿,他们没有完好的述情能力,所以会把遇到的恐惧、焦虑表现为躯体症状。


比较常见的躯体症状有:


  • 胃肠道症状(如:反酸、恶心呕吐)

  • 呼吸、循环系统症状(咳嗽)

  • 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性问题、月经问题)

  • 皮肤症状或疼痛症状等等


但是在检查下,身体并没有器质性病变,即便用精密的医学手段也找不到任何达到诊断标准的“病灶”。


很多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拒绝认为自己存在心理问题,坚信自己只是身体上的问题,这种坚持,也会误导患者选择错误的治疗方案。

借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话来形容躯体化障碍——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我们回到文章开始介绍的“神医传说”。


医生真的是治好了患者的重症躯体疾病吗?


显然不是。


医生只不过是通过心理治疗的方法,解决了患者心理上的问题,从而让患者的躯体症状“消失”了。


03躯体形式障碍的诊疗


躯体形式障碍有多种临床表现,但一言以蔽之:患者躯体的问题远没有心理问题严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病”呢?


临床上患者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共性。


一、部分患者会有类似的人格特质,常见的有:强迫性人格、易焦虑人格和表演性人格等。


强迫性人格特点:追求完美、有计划性、过度整洁、过分注意细节、行为刻板、观念固执、怕犯错误等等。


易焦虑人格特点:经常性的紧张焦虑、对未发生的事物忧虑不安。


表演性人格特点:行为富有戏剧性,情绪变化无常,经常积极的引起其他人的注意,这类人格普遍会有述情障碍,也就是无法感知到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


二、受到过来自外界的应激事件刺激与暗示的影响。


比如:见到身边的亲友经历重大疾病,或者遇到突发性的事件。


或者是经常接收类似于“喝碳酸饮料会导致骨质疏松”这样的信息等等,身体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感觉。


三、患者通常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或者情绪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通,这些积压的负面能量,可能会在生理上以不舒服的形式体现。


这种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可能从幼年期就在逐步形成:就像小孩子们经常会说自己肚子疼,不想去上学了,这未必是撒谎,很可能是因为对学校生活或同伴关系的抵触与恐惧,让她真的感觉到自己肚子疼。


虽然目前临床尚未完全明确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但可以确定的是该疾病的发生和患者的心理因素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主要以心理治疗来消除患者的焦虑与恐惧,再以适当的药物治疗作为辅助。


在心理治疗中会经常使用催眠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森田疗法等;药物治疗中会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表现来精准使用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就诊,有三个关键点要注意


重点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超过两年无法确认躯体疾病,应高度怀疑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的特殊性在于:患者的主诉通常是躯体上的问题,并且对这些躯体症状的感知是真实存在的,而且症状表现多种多样。


任何疾病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在未达到诊断标准之前,医生不能也不会对患者进行盲目的确诊。


所以我们说,躯体症状发生和发展超过两年,但排除所有的器质性病变,我们就要高度怀疑是否患上了躯体形式障碍。


重点二:充分的相信医生并积极配合治疗。


由于病因和表现形式特殊,对于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来说:充分的相信医生,接纳自己心理问题的存在,是诊疗过程中最难也最重要的一步。

患者往往过分敏感,对于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对于药物使用过程中的细微身体变化都非常在意。


这就需要与医生进行详尽、真诚的交流,在充分信任医生的前提下,把自己治疗过程中的疑惑和想法都全盘托出,相信医生会给出一个可信赖的答案。


重点三:平时心理过分敏感的人,要格外注意心理健康水平。


我们强调身体-心理-社会医学模型多次,是为了让大家明白身体的不适、心理的痛苦与社会关系的不良高度相关。


当我们自行无法调节自己的身体不适,就会自然而然的去医生看医生,但当我们无法走出一段心理痛苦或承担一段让人悲伤的关系时,却往往不知道及时求助。


心理和社会关系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危害,绝不亚于身体受到伤害。


当身、心、社会关系、道德品质都达到健康的状态,我们才是一个完满的健康的人。


微信图片_20190925173336.jpg

本文作者:彭旭

北京安忻睡眠门诊医疗主任

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

本文是彭旭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