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赵龙 人已读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一种由抗磷脂抗体(aPL)介导的非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动静脉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复发性流产、中晚期死胎等一系列症状。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一样,APS发生时常没有明确的病因,既往研究发现,可能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口服药物、高脂血症、环境因素等。
遗传因素
APS的发病可能与机体的遗传基因易患有关,目前提出的假说有:
① APL可由编码免疫球蛋白(Ig)可变区基因的胚系基因突变引起。
② 仅部分APL阳性的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提示疾病的发生与宿主的易患性有关。
③ APS的HLA表型分析提示,患者的DR4,DRw53,DR7出现频率较高,可能与HLA-Ⅱ类抗原有一定的相关性。
此外,近年的研究提示,APS的发病与C4无效单倍型有关。
抗磷脂抗体
APS患者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患者的血清中都存在高滴度的aPL抗体。aPL抗体是一组异质性抗体,能与体内多种含有磷脂结构的物质发生反应,包括多种阴离子磷脂、磷脂结合蛋白及磷脂-蛋白复合物。其中磷脂结合蛋白β2-GPⅠ(即载脂蛋白H)是其中最重要的靶抗原之一。
β2-GPⅠ在人体循环中的生理浓度为200mg/ml,是补体调控蛋白家族成员,有5个重复的功能区和不同的等位基因。其中第Ⅴ功能区的八肽结构和各功能区半胱氨酸键是结合磷脂以及产生抗原性所必需的结构;第Ⅰ功能区具有激活血小板的功能位点。在生理情况下,β2-GPⅠ能与活化或凋亡细胞(包括滋养层细胞、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细胞膜上的磷脂酰丝氨酸结合,可能在氧化脂质、凋亡细胞的生理性清除以及生理抗凝中发挥作用。
自身免疫性疾病
正常人群中抗磷脂抗体的阳性率约1%~5%,SLE患者中阳性率约30%,其中30%~50%出现APS。可见并非所有抗磷脂抗体都具有致病性,多数学者认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是SLE患者体内产生的抗磷脂抗体,与APS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它常通过识别β2-GPⅠ或其他磷脂结合蛋白而与带负电荷的磷脂结合,为常见的β2-GPⅠ依赖性抗磷脂抗体。两者结合以后,增加了β2-GPⅠ与细胞表面的亲和力,破坏了细胞表面凝血、纤溶的平衡。纤溶酶能够水解β2-GPⅠ的第Ⅴ功能区,使它不能结合磷脂,减少了抗体的抗原性。在纤维蛋白、纤溶酶原、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存在的情况下,有缺陷的β2-GPⅠ结合纤溶酶原,抑制纤溶酶的产生,继而抑制外源性纤维蛋白的溶解,从而促进血栓。
有报道抗心磷脂(aCL)抗体滴度水平与SLE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而测定抗β2-GPⅠ抗体对于随访SLE患者病程中是否发生APS具有重要意义。狼疮抗凝物(LACs)在SLE中的阳性率最高,但特异性不强。
感染及药物因素
aPL抗体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中,其中包括一组非免疫性疾病,如aCL抗体在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也具有一定作用;LACs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链球菌感染、恶性肿瘤、肝炎及服用酚噻嗪类药物的患者中均可表达。
在实验动物模型中,用病毒多肽、细菌肽、异种β2-GPⅠ免疫动物,可以诱导产生多克隆抗磷脂抗体、LA及血小板减低及胎儿吸收等APS相关临床表现。这种感染诱导出的aPL抗体的特性类似于自然形成的抗体。上述资料显示,通过分子模拟途径,感染因素可诱导易患人群形成致病性自身免疫性抗磷脂抗体。
梅毒、非梅毒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钩端螺旋体及寄生虫等感染诱导产生的抗磷脂抗体通常能与磷脂直接结合,而不需要β2-GPⅠ的辅助,成为β2-GPⅠ非依赖性抗体。aCL抗体在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如AIDS及腮腺炎和甲、乙、丙型肝炎中也可表达,并可能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多种药物(如氯丙嗪、普鲁卡因胺、奎尼丁、苯妥英)和恶性肿瘤(如淋巴增殖性疾病)诱导产生的抗磷脂抗体也是β2-GPⅠ非依赖性。
性激素
60%~80%的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常发生在女性,但未证实其与性激素有关的报道。
参考文献:
栗占国 , 等 ,《风湿免疫学高级教程》【M】, 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7.
本文是赵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9-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