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霞_好大夫在线
4届年度好大夫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诊后必读

30多岁女子竟患肺癌?真相是…

发表者:张洁霞 人已读

癌症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基因病,所有的癌症均来源于基因突变,但是并非所有的基因突变都来源于父母的遗传,病毒感染、化学物质、射线等多种环境因素都可能导致基因的突变,从而导致癌症的发生。

随着人类与癌症斗争的经验积累,我们发现某些特定种类的癌症确实具有家族聚集性。这些家族中的成员因为获得了来源于父系或母系的某种基因突变,导致其罹患某种或某几种癌症的风险远远高于普通人群,这种癌症就称之为遗传性癌症。

肺癌引起肺癌的环境因素甚多,其主因是吸烟,肺癌的早期症状也不明显,但遗传因素也是起作用的。有人观察报告,一个人的近亲中有患肺癌的,而他又吸烟,则其患肺癌的风险比一般人要高14倍。有调查表明,肺鳞状细胞癌患者中,35.8%有家族史;肺泡细胞癌的女性患者中,有家族史的高达58.3%。他们还发现,有肺癌家族史且吸烟的女性,患病风险是无家族史及不吸烟的5倍多。

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对癌症的遗传性有了一定的认识。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是否是那种少数存在的遗传性癌症呢?

▼▼▼

癌症本身和遗传因素有关,但癌症不一定遗传。在肿瘤中大约10%是遗传因素导致,部分人因为带有肿瘤易感基因突变,与不带突变的人相比,患肿瘤的风险就高。遗传性基因检测的意义就在于提前了解自己是否有这类遗传性肿瘤易感基因突变,然后做好提前预防,降低患肿瘤的风险。

一言以蔽之:随着医学水平的进步,很多种癌症的预后有了很大改善,但多数癌症的死亡率仍然高居不下,人们对癌症的恐惧用“谈癌色变”来形容毫不为过。有癌症遗传倾向的人群,尤须重视癌症的预防。注意劳逸结合,切实改变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同时要坚持做到定期接受健康体检和遗传咨询。

以下和大家分享一个具有遗传性的病例,

让大家及时了解自己及

下一代患癌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对于有些癌前病变,

应尽早治疗或手术切除,以防患于未然。

▼▼▼

2019年的6月不知是怎么过来的,现在还觉得恍惚。我家公是慢阻肺老病号,这两年一直在广医附一看病,期间曾经急性发作住过一次院,所以我对这个医院并不陌生,但是也不曾想过会与它发生任何联系。

我先生因为家公的病一直关注广医附一的微信公众号,他从公众号上了解到肺癌的筛查手段是低剂量螺旋CT,这个检查不是一般单位的常规体检项目,先生自己去做了检查,并且督促我也要做个检查。一直以来,我所在的单位体检或者入职体检都是拍胸片,之前的体检都很顺利,检查结果从来没有异常,自己也没有不良感觉,所以当时对这个检查没有任何担心,只是想要完成先生交给我的任务。

5月18日晚上我做CT检查,印象里当时来做检查的人以中老年人居多,自以为还是年轻人,总觉得别人看自己的眼光异样,估计这么年轻来做检查的人不多。

5月21日拿到检查结果,提示0.9mm的磨玻璃结节,建议1-3个月复查。当天先生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后,建议我马上找专家咨询检查结果。

5月22日下午我来到胸部阴影肿瘤专科,找到专家张洁霞主任。主任看了我的胸部影像结果后问我是否有不舒服?我说没有。主任又问我为什么要做这个检查?我当时同主任解释说:“自己到了筛查年龄做体检,加上我母亲是一名胃癌患者,所以平时也很留意相关的检查。主任跟我说她感觉不太好,像是原位,建议手术。

她将我的联系方式发给胸外科殷伟强主任,以便殷主任能够联系上我,并且叮嘱我马上去找殷主任再确认看是否能手术。随后张主任安慰我说,你这么聪明知道要来做这个检查,并且同助手开玩笑夸我说,你看这就是聪明的病人,知道要早做检查。张主任的热心和暖人的话语让我心里立刻好受了很多。随后在胸外科找到殷主任,结论是一样的,建议尽快手术。

之后的一周,我联系医生朋友了解手术注意事项,做入院前的身体检查,6月9日端午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我住进医院。6月10日上午11点手术,实行自主呼吸非气管插管麻醉胸腔镜手术,属于微创,楔形切除病变位置,当天晚上9点半拔掉尿管后我就可以从病床上坐起来并进流食。6月11日一早我就下床做恢复性活动,在病房外的走廊上来回散步,按医嘱将手术那边的胳膊举过头顶以帮助伤口愈合,虽然感觉胸口还有点闷,但是体力没有问题,总体感觉良好。6月12日办理出院,此时已知术中病理是微浸润,属于早期。

我从医院的宣传栏里了解到,微浸润的治愈率是接近100%的,手术预后一般也很好。出院后的三周内,我在家做术后恢复性呼吸练习,合理营养膳食,适度锻炼,体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胸闷的症状不断缓解,生活上能够自理,不需要家人照看。至此不由得感叹广医附一胸外科以殷主任为带头人的团队成员手术技术精湛,自主呼吸胸腔镜手术确实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此也谈谈我的体会:第一,肿瘤预防比治疗更加重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更有效。第二,相信专业医生的判断,听从专业医生的安排接受合理治疗。第三,希望社会团体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公众关于癌症筛查方面的认知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能够尽早了解及时预防重大疾病。


本文是张洁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