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建成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糖尿病足要早发现、早治疗

发表者:臧建成 人已读




糖尿病足是中晚期糖尿病患者易出现的一种致残致死并发症,是患者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末梢血管病变继发的足部骨关节及软组织坏死和感染等异常改变的总称,以老年患者居多。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1、糖尿病足发病机制

糖尿病足是血管和神经病变、足部骨关节及软组织感染等综合因素协同作用所致,其中一种或几种因素发挥主要作用。

①血管病变:糖尿病肢体动脉炎或血管壁粥样硬化,患足血管狭窄和/或血栓形成,致使软组织和骨关节缺血坏死,超声证实足背动脉,内膜增厚,管径狭窄,血流速减慢。

②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的感觉缺损和自主神经功能受损致肢体深浅感觉消失,损伤关节囊、韧带和软骨,骨关节面破坏而形成夏科氏关节。

③足部感染:高血糖有利于菌的生长与繁殖,增加患足的感染因素,局部组织坏死导致足溃疡发生。

④蛋白质缺乏:病人蛋白质消耗过度,造成蛋白质缺乏,影响骨基质合成,造成骨质疏松

2、影像检查及其特征

糖尿病足的影像检查主要包括 X 线平片和螺旋 CT等,前者是首选检查方法,后者可了解血管狭窄及病变程度,能早期发现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早期患者有较轻骨质疏松,合并感染伴发肢体废用性骨疏松时可见患足局限性或弥漫性的骨质密度减低,螺旋 CT 显示骨质疏松较敏感,优于平片。

②骨质破坏吸收: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步出现骨质破坏,可见关节畸形或病理性骨折。骨质破坏加重累及关节面后,与之相连的骨端变尖,硬化骨干呈“削铅笔尖”状。

③骨性关节炎:可见一个或多个跖趾关节或趾趾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硬化。

④软组织改变:患足软组织缺血坏死肿胀 ,关节有积液 ,骨碎片和血管 (足背动脉 、弓状动脉、跖骨间动脉)钙化。 CT 轴位能显示骨质改变,重建图像可见胫腓动脉和足背动脉呈条形或斑点钙化,强化 CT 能了解血管的狭窄及病变程度,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其中动脉壁钙化有诊断价值,病理切片表明凡足动脉钙化区域都有骨坏死。

3、糖尿病足的临床和影像表现对比

糖尿病足临床表现主要有足部溃疡坏疽,感觉减退或丧失和关节脱位和畸形。 患足表现较重,往往与影像表现不对称。X 线表现常给人以病变损害轻微的感觉, 但已反映出糖尿病足极严重的骨坏死与感染病理变化。所以一定要重视平片检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4、糖尿病足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糖尿病患者足部出现骨质疏松、骨质破坏、关节畸形 ,软组织肿胀 、溃疡和坏疽 ,局部皮肤出现感觉减退时 ,可明确诊断为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的骨质破坏伴骨关节感染部位骨质硬化及骨膜反应不明显,骨关节感染只出现局限性破坏,关节面在一个时期内保可持不变 ,经长期积极治疗 ,有时可完全修复 ,可再现关节,为该病特有。以第一跖趾关节多见,呈囊样穿凿状改变,常位于关节边缘 ,局部软组织可见痛风结节,关节旁皮质缺损 ,界限清楚,疼痛明显。 血尿酸升高对该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5、我们要注意哪些?

老年男性 5 年病程以上的糖尿病患者, 需提防并发糖尿病足。患者和临床医生应力争做到:

①控制血糖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②当下肢自主神经障碍时,应减少活动,防止不必要损伤,一旦出现外伤应尽快诊治并长期跟踪;

③足部有软组织肿胀、顽固性溃疡和感染征象时,应尽快明确病因,可行超声检查或下肢血管造影,通过足背动脉管壁、管径、流速的异常改变,早期发现病变征象。


糖尿病足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点,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做出正确诊断。

糖尿病足是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应重视早期病变的及早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机会。


部分文字选自“糖尿病新世界” (2015 年 2 月)




本文是臧建成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