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吴伟彬 人已读
记得有一天晚上值夜班,急诊来了一个生后1周的宝宝,进门一看,整个脸黄得跟橙子似的。我心里顿时暗叫不好,用经皮黄疸测量仪根本测不出来具体数值,因为黄疸已经高到超出测量范围。于是马上跟家属交代了黄疸的严重性,并立刻收入院检查和治疗。虽然最后通过换血治疗,宝宝的黄疸降到正常水平,但是头颅MRI结果提示“符合胆红素脑损伤表现”,之后一直康复治疗,但仍留下听力障碍的后遗症。
我特别清楚地记得,当时宝宝的妈妈哭着问,“黄疸不是生理性的吗?为什么会这么严重?”
其实,不单单是这位妈妈,临床上我们遇到好多家长,对于新生儿黄疸的认识存在各种各样的误区,而这些错误的观念往往容易耽误了针对宝宝黄疸的必要监测和及时治疗,
下面,我们就列举出家长们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中最常见的几个误区,希望大家引以为戒,避免再次发生类似文章开头病例中的悲剧。
误区一 新生儿黄疸都是生理性的
新生儿黄疸属于新生儿期最多见的一类表现,大约85%以上的足月儿和大部分早产儿在新生儿期(生后28天内)会产生暂时性总胆红素增高现象,通过肉眼可观察到皮肤、巩膜黄染,主要为生理性黄疸,部分属于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有ABO溶血、Rh溶血等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继发于感染的黄疸升高、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蚕豆病)、红细胞增多症、胆道闭锁、先天性代谢性缺陷病等。病理性黄疸最主要的临床特点是出现早、程度重、进展快、持续时间长和退而复现。
误区二 新生儿黄疸是小问题,不用理会
前面提到,病理性黄疸程度较重,而且往往进展很快,稍不留意,游离胆红素就容易突破血脑屏障,使得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发展为急性胆红素脑损伤和核黄疸。胆红素脑损伤严重者50%-70%可在急性期死亡,即便幸存者中,也有75%-90%可能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包括反复抽搐、听觉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等。可见新生儿黄疸根本不是小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尤其是生后1周内的宝宝,应该严格按照医生指导密切监测黄疸值。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化验检查,家长们一般难以判断黄疸程度以及是否病理性黄疸,所以必要时除了经皮测量黄疸,还可能需要抽血进一步化验,一旦达到相关治疗标准,应该及时住院治疗。
误区三 黄疸高的宝宝晒晒太阳就好了
在门诊发现新生儿黄疸的宝宝达到住院标准,我们都建议及时入院治疗,有部分家长会提出这样的观点:“黄疸高,晒晒太阳就好了”。的确,有研究表明晒太阳有利于黄疸消退,但是晒太阳退黄起效相当慢,仅限于程度较轻的黄疸。对于进展很快的病理性黄疸,需要争分夺秒以尽量减少胆红素入脑的机会,应该入院进行更专业的治疗,比如蓝光照射、注射白蛋白结合游离胆红素甚至换血治疗。医生们也会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严格按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等专业指南来选择治疗方案。
误区四 用金银花给宝宝洗澡可以去除黄疸
用金银花等中草药给宝宝洗澡可以退黄的观点,在我们广东非常流行,特别是潮汕地区的一些老人家。但是这种做法毫无科学依据,根本不能降低宝宝体内的胆红素,甚至反而加重黄疸程度。临床观察发现,金银花洗浴可能会诱发患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宝宝出现急性溶血,使得胆红素水平急剧升高,出现急性脑损伤。所以,不要再随便给你的宝宝洗中草药了。
误区五 母乳喂养的宝宝出现的黄疸就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通常发生于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黄疸现于出生1周后,2周左右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若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延续4-12周方消退;若停母乳喂养,黄疸在48-72小时明显消退。新生儿生长发育良好,并可以除外其他非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注意这里的重点是,要诊断为母乳性黄疸,需要排除其他病理性黄疸因素,并不是所谓母乳喂养的宝宝的黄疸都是母乳性黄疸。另外,确诊母乳性黄疸之后,也不一定要停止母乳喂养;如果黄疸程度不重,反而需要加强母乳喂养,促进大便排出,减少肠肝循环引起的胆红素重吸收。
最后跟各位家长总结一下,新生儿黄疸是很常见的,也有很成熟的检查治疗手段,但并不是可以忽视的小问题。在宝宝生后1周内,应该到门诊严密监测黄疸水平,必要时抽血进一步化验,一旦达到治疗标准,应及时入院治疗。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大意和自身疏忽,让你的宝宝变成“小黄人”。
本文是吴伟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