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琴_好大夫在线
2届年度好大夫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子宫内膜异位症

卵巢巧克力囊肿会变成恶性吗?

发表者:陈淑琴 人已读


灿灿妈妈为了灿灿的卵巢巧克力囊肿(卵巢巧囊)可操心了。


她问我:“灿灿的卵巢巧囊是良性的吧?


我说:“从目前的检查结果来看,应该是良性的可能性大。


灿灿妈妈惊讶地问:还不能完全肯定?咱们等到暑假手术,会不会恶变啊?


我说:“您别担心!一般都需要将囊肿取出来以后,做病理检查才能最后确定


她又道:我在网上看到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良性癌,心里特别紧张。


我笑了笑,说:“您别着急!这个良性癌和恶变不是一回事,我给您慢慢讲讲。



blob.png



为什么说内异症是良性癌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比较顽劣,喜欢形成盆腔粘连,浸润性生长到其他器官,还比较自由散漫,到处跑来老去,就是转移,医学上称为:粘连、浸润、转移和多器官生长,这些都是恶性肿瘤(癌)才具有的一些特征(详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个什么病?一文)。


但是,内异症组织的细胞形态又是正常的,这就表示它是一种良性的疾病,却有了顽劣的特征,所以,在临床上,就给了它一个别称,叫良性癌




blob.png




内异症会恶变吗





内异症有恶变的可能


但和良性癌不是一回事!


在文献报道中,内异症的恶变率为0.7%-1%,听起来是一个小概率的事件。大多数学者认为,内异症患者发生恶变的风险仅有轻度升高,不必过度紧张


在内异症恶变中,76%是卵巢的内异症(卵巢巧囊)的恶变,卵巢外的内异症恶变也可见于肠道内异症、阴道直肠隔等部位,一般以腺癌为主。



blob.png



怎样诊断内异症恶变





诊断内异症恶变,这就完全是专业医生的事情了!


目前国际公认的内异症恶变诊断标准为Sampon提出的三个条件:癌组织和异位内膜并存在同一个病变、两者具有组织学相关性、排除其他原发肿瘤的存在。


另一个叫Scott的学者还加了一条:显微镜下可见异位子宫内膜向恶性移行的组织学证据。


可见,诊断内异症恶变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blob.png



为什么术前不能完全判断恶变





医学上,有时候仅仅凭术前的症状、体检、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标志物检查等,医生常常也无法明确分辨卵巢巧囊和卵巢癌,甚至即使在手术中肉眼观察了,也不容易区分良性和恶性。


这些需要组织病理学检查,就是把取出来的囊壁等组织,切成薄薄的组织片,在显微镜(放大100倍以上)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等,这样才能最终明确诊断


因此,医生常常在手术前所说的良性或恶性都是相对而言的,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blob.png




哪些情况容易发生恶变呢?





医学上总结了几种容易发生内异症恶变的高危因素,这些情况需要密切随访,警惕内异症恶变的发生。


  • 年龄大于50岁的绝经年龄妇女。

  • 病程大于8年。

  • 具有较高雌激素水平,或接受雌激素替代治疗,特别是肥胖者。


  • 应用丹那唑治疗者。

  • 月经初潮早、周期短、绝经晚的女性。

  • 有二噁英污染环境接触史。





blob.png



有办法早期发现内异症恶变吗





有没有办法或迹象能够早期发现内异症恶变呢?


还是有的!


如果内异症的女性出现以下临床表现时,应注意其发生恶变的可能。


  • 卵巢巧囊直径大于10cm


  • 卵巢巧囊明显增大的趋势,痛经进展或持续性腹痛,或绝经后疼痛反而加重或节律改变。

  • 影像学检查发现,囊肿内有实性或乳头状结构或病灶血流丰富。

  • 血清CA125水平过高,大于200miu/ml

  • 超声下卵巢巧囊的内容物变得稀薄、细光点减少。

  • 卵巢巧囊未见缩小或持续存在,但痛经有所缓解或改善。



blob.png


内异症恶变能预防吗?





目前,尚无明确的预防内异症恶变的措施,以下的建议可能会有助于减少恶变的发生。


  • 当卵巢巧囊大于6cm时,建议手术治疗

  • 慎用穿刺抽吸的方法。

  • 高危人群根据年龄及生育要求,适当放宽根治性手术的指征。

  • 保守性手术(保留卵巢)切除的标本,如发现非典型增生或内膜化生的病变,需要长期密切随访

  • 绝经后的女性建议选择根治性手术方式。



blob.png



灿灿妈妈听了后,说:“我总担心孩子的卵巢巧囊会恶变,紧张了好几天,现在了解了这么多知识,放心多了!”




内异症称良性癌,恶变机会比较低,

注意高危因素在,随诊指标要细密,

出现症状变化时,专业分析不要急,

适时手术能预防,听从医生的建议。




本文是陈淑琴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