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冰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学术前沿

2012年食管癌诊治新进展(来源:医脉通)

发表者:王禹冰 人已读

第13届国际食管疾病大会于10月15~17日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作为食管疾病领域最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本次大会共有来自世界各地逾4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位学者参加,收录了700多篇会议摘要。会议内容涵盖食管良性疾病和食管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科研各个方面,其中,食管良性疾病领域包括:巴雷特食管、食管运动功能障碍、食管黏膜敏感性及超敏性疾病、胃食管反流性疾病、食管裂孔疝、医源性食管疾病、小儿食管疾病、食管外科新技术、食管功能监测等。食管癌研究及讨论在大会上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来自东西方不同国家的学者报告了食管癌领域中新的理论、方法、技术,并通过热烈讨论对部分问题达成了共识。

本次会议上进行了国际食管疾病学会(ISDE)换届改选,比利时鲁汶(Leuven)大学胃肠内科专家简·塔克(Jan Tack)教授顺利完成了ISDE主席任期,美国罗切斯特(Rochester)大学胸外科彼得斯·杰弗里(Peters Jeffrey)教授出任新一届ISDE主席,第14届国际食管疾病大会将于2014年9月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

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学者的积极争取下,ISDE有意愿于2016年在中国举行第15届国际食管疾病大会,信心不足之处在于中国在食管疾病,尤其是食管癌领域虽有众多的研究人员和资源投入,但对此国际交流盛会缺少关注与参与(本届大会中国学者包括港台地区共有5人参会发言,而日本有超过100名代表)。大会希望能与更多的中国学者,不仅是食管外科专家,还有胃肠内科、肿瘤内科、放射学科、内镜学科及基础研究等相关研究人员进行充分交流。作为食管癌发病率较高国家,我们有庞大的科研资源与从业人员,确实应付出足够努力,以出色的临床、科研成果及更积极的态度来迎接这一次盛会,改变在食管疾病国际会议上亚洲国家日本一家独大的现象。

食管癌TNM分期的应用与改进

第7版食管癌国际TNM分期已于2010年开始实施,目前全球已有多篇文献报告了新版TNM分期的使用情况,并提出了不少改进意见。在此次大会上,食管癌国际TNM分期项目负责人、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赖斯(Rice)教授分析了下一版(第8版)TNM分期可能出现的改进。他认为,当前食管癌TNM分期的最大缺陷在于所有资料仅来源于食管切除病例,而制定术前临床分期(cStage)、新辅助治疗后临床分期、非手术患者放化疗后临床分期(ycStage),以及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分期(ypStage)等是未来的研究方向,这些改进依赖于收集到更多的病例数据,建立庞大的数据库。其次,第7版TNM分期引入肿瘤病理类型(腺/鳞癌)、分化程度等“非解剖”指标,这也是TNM分期改进的趋势,将会纳入更多可影响预后的“非解剖”指标。

未来食管癌分期将针对个体分析,形成判断模型和预后模型,前者基于肿瘤临床分期和其他个体指标,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后者基于病理分期与患者指标,实现对个体预后的精确预测。

食管癌治疗新方法和新技术

食管癌内镜下切除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判断早期食管癌侵犯深度,对是否选择内镜下切除至关重要(图)。

日本东京大学武土(Muto)等认为ESD联合放化疗治疗Ⅰ期食管癌的前景值得关注。

日本佐久(Saku)中心医院高桥(Takahashi)报告了早期食管鳞癌ESD术后患者的长期生存结果,R0切除率可达95%,最常见并发症是纵隔气肿(3%),无食管穿孔及大出血情况;若切除范围超过食管3/4环周,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极高。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医学中心范德·斯勒伊斯(Van der Sluis)介绍了108例机器人辅助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经验,平均手术时间为399 分钟(360~550分钟),平均失血量为590 ml;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35.5%,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8%,术后院内死亡率为4.5%,研究提示机器人辅助食管癌切除安全、有效。香港中文大学赵伟仁(Philip W. Y. Chiu)也报告了相似结果。

食管癌新辅助和术后辅助治疗

食管癌患者的长期预后始终让人沮丧,尽管已有一系列外科技术和肿瘤诊治方案得以进步,但目前食管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难以超过35%。笔者认为,在以外科手术为主导的前提下,食管癌治疗最终要走多学科联合治疗道路。

荷兰一项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发现,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与单纯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没有差异,新辅助治疗组的R0切除率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92%对69%),两组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存在显著差异(47%对34%);研究者同时认为,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根治切除是治疗可切除中晚期贲门癌的标准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琉球大学学者今城(Kinjo)建议,对新辅助放化疗有反应的患者,仍要在术中积极清扫淋巴结。数据显示,在对新辅助治疗有反应的患者中,仍有淋巴结微转移现象;淋巴结微转移与患者对新辅助治疗的反应程度没有必然联系。

食管癌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

前面提到,未来食管癌TNM分期可能会加入更多“非解剖”指标,基于分子生物学的一些生物标记物也可能被纳入到新的TNM分期系统中。

荷兰学者普林斯(Prins)等报告,14.2%的食管腺癌患者存在基因Her2/neu过度表达,同时19.1%的患者存在Her2/neu基因扩增。他们的研究结果强调了进行Her2/neu基因检测的重要性,因为这一部分患者可以从曲妥珠单抗治疗中获益。

郑州大学王立东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了中国人群中的食管癌易感基因C20orf54和PLCE1,这一结果发表在2010年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

山西省长治医学院纪爱芳副教授关于C20orf54进一步研究进展的大会发言,显示遗传易感性对食管癌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20orf54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食管鳞癌风险相关。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学者检测巴雷特食管、食管腺癌、食管鳞癌和对照正常人群食管/食管癌组织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表达后发现,这一抗原在食管癌中表达最高,巴雷特食管其次,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因此,经胃镜活检监测食管反流病患者的SCCA表达水平,有助于筛选出“高危”病例并加强监测。

东西方食管癌研究对比

此次大会专门设立一场关于“食管鳞癌诊治:东西方对比”的主题讨论,邀请德国、中国香港、日本专家进行报告。德国学者介绍了在西方国家最重要的两个食管癌治疗指南,即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和欧洲内科肿瘤学会年会(ESMO)指南。最新版NCCN指南建议,手术仍是早期(Ⅰ~Ⅱ期)非颈部食管癌患者的首选;颈部食管癌的首选治疗则是根治性的放化疗方案(放疗剂量:50.4 Gy);对局部晚期的食管癌患者应考虑进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放疗剂量:45~50.4 Gy)。ESMO方案与NCCN方案大部分相似。

日本学者介绍了食管癌前哨淋巴结的研究情况。食管的淋巴转运分布从颈部到上腹部,范围广泛,这决定了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复杂性、多样性。经术前放射性显像技术形成的淋巴系统成像,进行前哨淋巴定位,有助于指导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

本文是王禹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3-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