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闪闪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关于心身疾病,您所了解的有哪些?

发表者:张闪闪 人已读


magazine-unlock-01-2.3.6972-9EC9A618E7CAE92C2055E3013219AC56.jpg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但是真正的健康并不只是身体上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而是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都同时处于良好状态。


人类疾病可以分为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而心身医学的核心问题是心身相关,比如应激因素、情绪、性格与某些躯体疾病密切相关。心身医学的发展已有半个多世纪,在心理学和临床医学等多个领域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心身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已被广泛的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



心身疾病



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是一组躯体疾病,但在其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方面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心身疾病是根据心身医学的理论界定的一类疾病,这类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是心身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临床常见的心身疾病如下:


一、循环系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神经症;


二、消化系统: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


三、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癔症);


四、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肥胖症;


五、生殖泌尿系统:原发性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围绝经期精神障碍、产后抑郁症等;


六、神经系统心身疾病:偏头痛、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后抑郁障碍;


七、儿科心身疾病:神经性厌食、贪食、神经性呕吐、夜间遗尿症、夜惊;


八、耳鼻咽喉及口腔科心身疾病:咽腔异物感、失声、耳鸣;


九、皮肤科常见心身疾病:神经性皮炎、全身瘙痒症、斑秃;


十、外科领域的心身医学问题: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透析病人的心理问题、器官移植病人的心理问题、美容整形外科的心理问题等等;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



心身疾病既是一类疾病的独立分支,又和内科疾病、精神科疾病有部分的交叉和重叠。上述心身疾病的分类中所涉及的疾病,例如高血压、冠心病都是内科常见病;而心脏神经症,其实就是精神科提到的焦虑症,焦虑症本身包括精神焦虑、躯体焦虑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焦虑症患者所表现的躯体不适症状,最常出现的是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当然,经过常规检查,并不存在心脏的器质性病变。其他还有前面提到的抑郁症(包括产后抑郁、卒中后抑郁在内)、躯体形式障碍(包括疑病症)、癔症(可以出现过度换气综合征)、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呕吐)等。这些都是与心身医学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



心身疾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过程中都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有关。良好的心理因素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达到药物治疗所达不到的效果,反之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则会大大削弱对躯体疾病的治疗效果,甚至可以加重躯体疾病,而躯体疾病的加重又会反过来影响患者的心理,引起焦虑、忧郁、悲观、恐惧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与身体相互作用是目前心身疾病久治难愈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心身疾病的认识除了在治疗时注意心身相关的双重治疗外,必须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心身疾病的诊断与一般临床诊断的内容不同,除了应作出躯体疾病诊断之外,还要对病人的心理方面作出诊断,有时还要作出关于躯体和心理相互关系的诊断。由于心身疾病的诊断需要兼顾两个方面,所以作为最终的综合诊断形式,有以下两种:其一是作出躯体和心理两方面的诊断,如高血压和焦虑状态;其二是把躯体和心理合并起来诊断,如神经性厌食,心因性痉挛性斜颈等。


心身疾病的治疗也不能单从内科、外科或其他某一临床科室着眼,应从心身整体观念出发,并用躯体和心理方面的治疗,或者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治疗。心身疾病可由心理因素产生躯体症状,同时也可以因躯体症状加剧心理障碍,因此心身疾病的治疗在关注躯体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方面的治疗也是心身疾病治疗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方面的预防工作应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心身疾病的个体预防包括:


1.培养健全的人格,人格健全体现情绪相对稳定,行为模式具有建设性、可预测性;


2.健康的体魄,需要科学、持续的锻炼才能形成,而各种锻炼对于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心理压力十分有益;


3.既要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又要适度的自我满足。达到自我与内心、与环境和谐共处;


4.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依赖的社会支持系统。当你遇到挫折和应激时,良好的支持系统能够帮助你缓冲这些压力;


5.科学合理的应对方式,比如利他性的行为,合理化的解释。

magazine-unlock-04-2.3.6982-8E59717A28AB8E1D56B9E50D47C177A0.jpg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