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徽声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媒体报道

振兴黄山市中医,我给市长一封信

发表者:张徽声 人已读


作为一名综合性医院西医临床科室成长起来的中医学院毕业生,从医近30年,我有较多的感悟和体会,也有较多的感叹。

在综合性医院绝大多数的医生都是西医,少数几个在中医科室,偶尔有几个“改行”行政或“潜伏”在西医科室。在中医科室的自弹自唱,有病人去就看几个,有效无效和整个医院无关,也和西医的科室无关,也不去“抢”病人,也不去培养病人,也不敢去和西医临床科室对比疗效,去显示和展现自己独特的中医魅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另一方面也不敢去吸引病人,因为吸引了病人会“得罪”西医临床医生。反正就这样不愠不火地存在着,这样默默无闻地等待着,没有生机和活力,没有朝气和动力,也没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医院的领导对其也不做要求,不要你们赚钱,不要你们创汇,不要你们承担责任,不要你们飞黄腾达,只要你们存在着,不要出事就OK了。自然,人员招聘、科室规划,不会有你的一席之地,请问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医能有发展的动力吗?

综合性医院还有个现象,大多数的中成药是西医临床医生所开具使用的,他们才是“弘扬”中医的主导力量,而我却要说,其实他们是中医的“掘墓人”。

究其原因,中医人才问题,中医人没有敢于亮剑的勇气,不敢亮剑是因为没有足够明确的疗效,而没有疗效的深层次原因,与中医学生的培养方法以及中医师缺少大规模的临床实践有关。培养教育先不说,问题在国家教育机构不在医院。缺少临床实践是个大问题,一个中医师的成长就靠几个不痛不痒的感冒、皮疹、头痛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有一个手把手教导的好老师,还需要面对面、时时可以关注病人的临床环境,以前这个环境是郎中住在病人家或者病人住在郎中家,或者郎中和病人住的很近,可以随时观察和及时调整方案,而如今,一付药一开,七天八天不再见面,医生敢用猛药吗?医生的细微精巧可以发挥得出来吗?所以一个中医师的成长必须要有可以面对面24小时观察调整治疗方案的战场和工作基地,也就是病房,没有病房,中医不会有大的发展,著名中医师李可要是没有病房和24小时不间断的观察,他也摸索不出大剂量附子的应用,也不会屡起沉疴的良好疗效。这个临床基地的重要性还有,他可以随时产生新病人,比如一个前来化疗的肿瘤病人,他来是化疗,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出现了肠梗阻,化疗无法进行,这个时候中医自然就有需求了。化疗时化疗后出现恶心呕吐、便秘、乏力、皮疹、手足麻木,中医自然也又有需求了,在一些西医没有太好处理办法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中医的参与和加入。这样,新的中医病人产生了,中医的治疗也介入了,中医师也得到了锻炼和实践,中西医也结合了,临床疗效也得到了提高。有人提出,那谁去发现可以中医介入的病症和介入的时机呢,有一些政协委员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他们提出让西医临床科室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师,这样的深入西医临床的中医师就可以及时发现并及时介入,以获得中西结合的最佳疗效。本人是一个西医临床科室摸爬滚打几十年成长起来的中西结合医生,我非常同意这一观点。只有科科都有中医师,中医才不会被忽视,中医的独特疗效才可以更好地发挥。而不会像如今,临床医生不知道哪些病症中医可以调理,哪些时机中医可以介入,什么样病种中医治疗效果更好,对于他们来说,毫无中医存在的必要性。作为主导地位的西医临床医生尚且如此,自然也会影响病人去看中医了。在临床我们经常会听到病人问医生,我这个病去中医科开几服药可以吧,而绝大多数的医生,尤其是年青医生的回答都是--中医没用的。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回答,因为他们也是“中医师”,他们是不辨证论治的中成药的使用者,看不到疗效当然说没用,而没有意识到没效的原因是在于他们自己的不辨证导致的。这一现象在我的科室和身边比较少见,为什么呢,因为我有他们解决不了求我中医出手的时候,他们也目睹了很多确实只有中医才可以解决的临床问题,比如吉西他滨过敏性皮疹,西医激素或抗过敏药物治疗也有效,但是采用中医治疗后不仅皮疹消失,下次再使用时病人往往不再出现。这样也就不会影响化疗的继续进行,影响治疗效果。再比如,肿瘤相关性肠梗阻,只要一梗阻,往往就意味着抗肿瘤治疗无法进行,只有姑息治疗。而采用合理的中医汤方就可以快速改善患者的通便,为抗肿瘤治疗创造条件。

按照国家综合性医院的一些要求,一些临床会诊需要中医科到场,但是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提出会诊的科室也不会想到还需要中医,中医就这样被忽视、被边缘化、被抹灭。当然另外一点,如果会诊都需要中医,就我们医院中医科那几个人,马不停蹄地疲于奔命也来不及。当然如果有需求,人才总是会有的,没有需求人才再多也是摆设。

有一批人已经被大家遗忘,那就是早年毕业的中医,他们有的在行政队伍,有的改行,有的在西医临床,很多人要是不看毕业证书,你都根本不知道他是中医毕业。与其采用西学中来培养新中医,不如把这部分的人重新启用起来,他们毕竟是经过3-5年正规全日制中医学习的,甚至去硬性规定他们必须使用中医,在他们的临床工作中中医必须占有一定的比重,如果好好把这批“元老”启动起来也是大功一件。这些人通过多年努力,他们可能是一个领域很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对中医的再使用会大大提高患者对中医的接受度,也会大大提高他自身的临床疗效。

还有一个解决中医困境的常规方法是大家都知道的“西学中”,让每个科室自己培养自己的中医“御医”,每有问题,自己的西学中的中医来解决,不一定说他的水平有多高,但至少可以发现问题,他至少知道中医何时何地可以介入,介入后中医疗效如何。目前国家正在稳步推行西学中,但是速度太慢力度太小,就像我们医院最近报名西学中高级研修班的人很多,但是最后可以参加考试才上报了2人,几十分之一,不能满足西医临床医生对中医学习的渴望,未来完全可以引进师资力量在本地办学,将那些有着深厚西医功底的临床大夫培养成精通中医的时候,那就是我们中医扬眉吐气、发扬光大的一天。随着国家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我相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我也希望中医的春天早一点到来,早一点更好地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本文是张徽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