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中医养生

浅谈眩晕

发表者:徐峰 人已读

眩晕病证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眩晕可简单概括为头晕眼花。眩即眼花,晕指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轻者闭目可止或减轻;重者如坐车船,站立不稳,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灵枢·卫气》说:“上虚则眩”。《灵枢·口问》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首先提出了因风、因虚均可导致眩晕的理论。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认为痰饮是导致眩晕发作的重要病因之一,也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唐代孙思邈则在《备急千金要方》里提出风、热、痰致眩的理论;金元时期朱震亨大力倡导“痰火致眩”学说。明代,张介宾则力主“无虚不作眩”。对于眩晕的见证,不同医家都有所侧重,概括来说眩晕的基本病机为虚实两端,以虚为主;风、火、痰、瘀是眩晕的常见病理因素,病变脏腑在清窍,清窍受扰,眩晕时作。

mmexport1624290225174.jpg

1.风火上扰型眩晕

此类眩晕患者,平日生活中阳盛火旺或虚阳上亢,或恼怒郁闷而导致气郁化火,使得肝脏等受到损伤,引发风阳内动、风火上扰而发病。该类型患者临床中常表现出头晕胀痛、烦躁易怒、面刺耳鸣、少寐多梦、舌红苔黄、口干口苦等症状。因此,本着清火息风、平肝潜阳的原则,使用天麻、钩藤、黄芩、栀子、杜仲、石决明、夜交藤、夏枯草、龙胆草为方药进行治疗。

2.痰浊中阻型眩晕

此类眩晕患者大多因饮食习惯不良,导致脾胃受到损伤,脾失健运、水谷运化失常,湿聚而生痰。而痰阻中交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进而引发眩晕。该类型患者临床中常表现为头晕头重、胸膈满闷、肢体沉重、舌苔白腻等症状。因此,本着祛痰化湿的原则,以白术、半夏、天麻、橘红、甘草、茯苓、大枣、生姜为方药进行治疗。

mmexport1624290269052.jpg

3.阴虚阳亢型眩晕

患有此种眩晕症状的患者,平日大多肾阴不足或是热病久病伤阴,使得水不涵木、阴津不足而发生眩晕。此类型病症在临床中常表现为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盗汗、耳鸣面赤、舌红少苔等。因此常用山药、熟地、泽泻、丹皮、山茱萸、枸杞子、茯苓、白芍、菊花等为方药进行治疗。

4.心脾血虚型眩晕

患有此种病症的患者大多思虑较重,导致气血耗损,伤及心脾,或因大病、大失血等情况导致气血不足而发病。临床中常表现为头晕眼花,且在劳累后情况加重。因此,将“益心脾、补气血”作为原则,使用黄芪、茯神、白术、木香、当归、远志、人参、龙眼肉、灸甘草、酸枣仁、大枣、生姜等为方药进行治疗。

mmexport1624290307013.jpg

除了常规的辨证治疗外,华容教授提出的脏腑清浊气乱理论,为眩晕的治疗提供了另一种思路,认为眩晕的治疗应重肝、脾两脏。《灵枢·五乱篇》中论述“四时者,春夏秋冬,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突出清浊气乱在眩晕中的主导作用。《灵枢》中认为人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清气属阳本应上升,浊气为阴为下降,如果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则气机升降失常,清浊不分,上逆于头,则出现眩晕。而脏腑之中,肝、脾功能正常则清浊升降有序,故从肝、脾入手,为眩晕辨证论治之关键。

除去药物治疗外,乐观的心态与充足的休息,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有效地对疾病进行预防。

mmexport1624289504596.jpg



本文是徐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