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邵魏 人已读
说到小儿急性发热,往往中国的家长们会更习惯用上火、积食、劳累、受寒原因解释。但在新冠肺炎肆虐的2020年,多数孩子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大幅减少外出活动并加强了卫生防护,虽然饮食生活习惯没有太大变化,但发热概率大幅下降。因此,单纯以积食、上火等解释发热就显得不甚正确。今日,我们主要应用西医的角度去解释该发热的原因。
首先,小儿急性发热的最主要原因,是感染。我们肉眼看不到的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等,往往可以通过呼吸道(口鼻)或者消化道(口腔)进入患儿身体,从而造成了身体的感染并产生症状。通常呼吸道感染时症状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流涕、喘息等。而消化道感染时,患儿常可表现为发热、腹泻、呕吐、腹痛等。一般在婴儿阶段,由于孩子外出较少、活动范围较小、家长更为重视防护等因素,他们感染的几率相对小,多数孩子在家长眼里是“身体很棒”的。而2-6岁的小朋友,随着外出独立活动的增多,更多集体生活(幼儿园、学前班、早教机构)的融入,以及家长防护重视程度逐渐减弱,依然自身抵抗能力很弱的小朋友有了更多的接触外界微生物的机会,家长也就更容易发现自己孩子变得“抵抗力差”、“容易发热、咳嗽、腹泻”了。在天气变化、流行病爆发(如夏季手足口病、冬季流感、春秋季轮状病毒肠炎)时,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及致病微生物的毒力增强、传播机会增加、孩子们这种情况就更容易频繁。此外,除感染外,一些相对“罕见”的疾病如川崎病等,也可致儿童发热,这些疾病并不具备传染性,因此不会聚集发病特点。
小儿发热时家长的正确处置方式是什么呢?可以归纳以下几个要点。
1:对于没有太多经验的家长来说,急性发热尤其是高热时,应及时带孩子医院就诊,明确发热的原因并治疗。而“二胎”、“三胎”爸妈们,则可以应用一些以往的带娃经验,在家中给孩子一些初步处理,但如果处置无效或孩子情况恶化,也应及时就医。
2:发热时的家庭用药,最主要的就是退热药物。它可以帮助孩子们安全、有效控制高热并缓解高热带来的不适症状。目前推荐的退热药物只有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常用的标有”退热、清热”名称的中药效果并不确切和迅速,因此不推荐单独应用中药退热,对于小幼儿来讲,我们习惯推荐家长监测孩子腋温≥38.5℃时应用退热药。大孩子,更多的是根据孩子有无发热所致的明显不适症状判断是否用药,即使腋温不足38.5℃,如果存在发热不适,也可以适量口服退热药物。服用退热药物不影响疾病诊断、不影响发热儿童的检验结果,因此,可以作为家中常备药,不需要经过医生认可后再予。禁忌使用安乃近、尼美舒利或含有以上成分的药物退热。
3:要知道,退热药物只能帮助孩子控制体温和缓解症状,并不能治疗疾病,如我们所说的感染性疾病。因此发热时,除了口服药物退热外,还需要就诊评估病因,如果时感染性疾病,就需要进一步评估感染程度、感染部位、感染微生物并进一步确定治疗策略,即我们常说的抗感染治疗,如患儿系细菌感染,可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疾病治好了, 孩子体温才不会再反复升高,其他感染症状如咳嗽、腹泻、呕吐等才会逐渐消失。
4:通常来讲,感染性发热时,即使有效的治疗,一般的感染控制也需要3天左右的治疗,因此,孩子在确定治疗决策后,如果病情相对稳定,可以经过2-3天治疗后再评估原治疗方案是否有效并决定是否更换治疗方案。当然,如果孩子情况较差,如存在精神弱(尤其是退热时)、面色差、呼吸困难、少尿等表现、以及初为父母在家“手足无措”时,还是可也必须随时来院寻求帮助的。
5:发热儿童家中护理注意事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饮食方面,一般无忌讳,中药应用时一般会提示禁辛辣油腻。患儿发热时,往往食欲较差,因此鼓励孩子进食自己喜欢的,易消化的食物是合理的。饮水方面,饮水有利于加快代谢,防治脱水,因此如无特殊紧急如心衰及肾衰,要鼓励发热儿童饮水,必要时,可以加入一些儿童喜欢的调味剂。发热物理退热方面,一般不推荐对低热患儿进行物理降温,高热是首选药物退热。物理降温只是一种顽固高热不退的补充方案,不推荐常规开展。尤其是忌讳应用凉水、酒精等方式给发热儿童退热。要知道,退热并不能治疗疾病,只是帮助孩子缓解发热相关的不适症状,如果物理降温并不能帮助孩子缓解不适,甚至造成不适感加重,就没有物理退热的必要。
本文是邵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