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洲_好大夫在线
6届年度好大夫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科普-综合

停下你匆匆的脚步,从偶尔变为常常

发表者:李明洲 人已读

今天看到了《健康时报》上安徽省立医院方圆护士长的一篇文章,深有感触。在这篇文章当中她提到,“我们这个职业,有时只要停下匆匆的脚步,抽空和病人和家属聊一聊,对他们来讲,就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和支持。”


我对这句话非常有感慨。作为我们这种大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每天工作排的满满的,还要加班加点来干活,回到家之后还有各种会议、幻灯片、改论文、写标书等等的一些繁杂的工作。而且常常还有各种亲朋好友让您在休息做家务的时间来给他们继续看病咨询。


无论是上班时间诊治病人还是下班时间给亲朋好友们加班看病,的的确确很少能有时间多听患者说几句话,真正能多出几分钟甚至几句话的时间,让患者或者家属把他们特别想对医生说的一肚子话倾倒出来。说实在话,在我们看病人问病史的时候,如果发现患者说话有拐弯,跑题了,说了一些与病情似乎无关紧要的话,或者是对患者病史信息有效率比较低的话,我就赶快让病人打住,再说别的。再说一些或者是提供一些我们认为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更有意义的一些内容。我们在这些工作当中,往往只能够抓主要的病史,抓重点,很少能将患者和家属的话听完。有时候我们想寻找患者的外界激发因素、刺激因素,往往也只是说你这段时间有没有情绪波动,有没有外界的压力,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况,患者说“有”,我们往往也就到此为止。很难将患者那些非常想说的、具体、生动的一些外界刺激因素听完。让他们倾倒出来,让他们说完。


就在昨天晚上,我的一个认识数年之久的一位朋友,多年没见。他得了心脏瓣膜疾病到了数个医院求医,医生给出的结论很不一致。找到我之后,我利用40分钟时间认真的梳理了患者的病史、检查资料和身体情况,给出了科学的建议。回答了他手术相关的一些问题。但是,即使是这么样一位朋友,我昨天晚上也没有能够给出他的时间,让他和他夫人把他数年来的心结倾诉出来,倾诉到位。现在想起来,我的这位朋友对他看病的主要目的是达到了。但是想倾诉,想倒苦水,想说心结,想对我这一位老朋友更多的说几句的时间,我没有能够给予。现在想起来我也有些内疚。现在想想看,就对这么一位老朋友,我把科学上主要的东西抓住了,给予了,但是给家属给病人的这些安慰和支持还很有欠缺。何况是在咱们这些国家级的大三甲医院,我们每天在门诊病房接触的普通病人呢。


实际上,我也知道这些患者来看病之前,有许多人都有一些深层次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和患病的一些因素。每一个病人患病之前都有一段故事。而这些患病的因素和社会家庭背景,对于许多患者来讲是特别想给医生来倾诉的。但是这些倾诉当中,的的确确往往与直接得的客观疾病关系并不一定非常直接,往往是一些诱发因素。但是这些诱发因素,绝大多数是患者或家属认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结。


看完方圆护士长这篇文章之后,我深深的感觉到,患者或家属认为重要的这些家庭、社会或者是工作当中的这些心结和背景,无论对患者的直接疾病影响有多大,从客观上影响多大,但是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讲,他们认为是比较重要的。所以,我现在在想,我们的医疗制度,我们的诊疗时间如果能够放得更宽松一些,该有多好。我们不用奢望,像在美国、加拿大一样,一上午看4~5个病人,下午看三个病人,哪怕只把我的工作量能减少到目前的一半,我也能够匀出一部分时间,很认真的听一下患者和家属的这些倾诉。无论他们倾诉的这些,对我的诊断治疗有多大的作用,倾诉,认真的倾诉,倾听,认认真真的倾听。倾诉和倾听,本身也是对患者的一种治疗、安慰和支持。


所以,我在想,在上班时间每一个病人能允许咱们诊疗的时间目前现阶段仍然是非常有限。我们作为公立医院的医生,正常的工作就是紧紧张张、忙忙碌碌,一个人只想当两个人用,能分配给每一个患者的时间由不得自己。但是,但是,一旦有阴天下雨,过年过节,偶尔哪一次病人比较少的时候,我想我一定尽最大努力让我的家属和病人把他们非常想倾诉的这些家庭社会因素有所倾诉,不再截断他们的话茬。另外,在我的业余时间给亲朋好友看病的时候,我也尽力让这些亲朋好友把他们的这些一肚子话,倾诉一大部分。


我希望,我们这种职业,如果能够偶尔停下我们匆匆的脚步,多多倾听我们的病人和家属的心声,对他们来讲,应该是能有多么大的安慰和支持啊。我希望我们能够把这种偶尔的停下脚步,变成常常的停下脚步,再变成常规的、规律性的停下这种催促式的、匆匆的脚步。


杜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来庇护天下寒士”。我还没有杜甫那么宽广的胸怀。但是我也想,如果我能有更多的精力,我会尽力的、尽量的安慰和支持这些,眼巴巴盼望着,渴望着我们能给予患者和家属的这些安慰和支持,更为深入全方位治疗这些患者的疾病,解开患者和家属的心结。


我希望,停下我匆匆的脚步,从偶尔停下变成常常能停下,变成有规律有计划的停下。


本文是李明洲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