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松林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骨质疏松骨折--老年人隐形杀手

发表者:彭松林 人已读

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彭医生的科普讲堂。今天给大家讲讲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经常有老年人不经意间或者轻微跌倒就感觉腰背部疼痛,那极有可能就是发生的骨质疏松椎体骨折,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腰背部后凸畸形甚至瘫痪风险。所以如果您的家人或朋友出现持续的腰背部疼痛可要留意来医院检查。尤其是老年人,骨质疏松骨折如果不及时治疗,卧床相关的并发症很可能会危及生命。

下面给大家讲讲近期治疗的奶奶的故事

“今天不错啊,可以下地走路了。”“真的不痛了,能站起来,走几步,这感觉太好了。”11月17日,深圳市人民医院骨脊柱外科病房里,88岁的张奶奶在子女的陪伴下正在练习走路谁能想到半月前张奶奶在家中不慎扭伤腰背部即出现腰背部疼痛已经卧床半月余然而疼痛却丝毫没有好转。于深圳市人民医院门诊找到彭大夫,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胸12椎体压缩骨折,考虑到老人合并有心肺功能不全,建议行微创椎体成形术。这种手术皮肤切口创伤非常小,通过往骨折椎体打入骨水泥达到加强椎体强度,快速改善疼痛症状。不堪疾病困扰,张奶奶进行了手术,手术很快很顺利。术后第二天,彭医生鼓励下床活动。张奶奶下地练习性质,疼痛真的消失了。没想到效果这么好。彭医生给予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并叮嘱必须坚持抗骨质疏松,才能有效预防这种压缩骨折再次发生。张奶奶又重拾生活的希望。

骨质疏松是一种人们容易忽视的高龄患者普遍存在的隐匿性疾病下面就跟大家介绍一下骨质疏松概况。

随着年龄的增长钙质的流失加重老年骨质疏松越来越普遍2016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6%,也就是说平均每10人中就有将近4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其中男性发病率为23%,女性发病率为49%。骨折则是骨质疏松后的严重后果。2010年,我国因骨质疏松导致骨折的人数达到223万,其中脊柱椎体骨折患者111万,骨盆部位骨折36万。预计未来几十年,骨质疏松症及其导致的骨折发病率,依然呈上涨趋势。

1637580017421400.png

脊柱骨质疏松骨折是最常见的骨质疏松骨折类型,那么脊柱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可能会出现哪些症状呢

1637580029742961.png

脊柱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既可包含骨折的一般表现,有时也可呈现出根性放射痛等特殊表现,需与脊柱退行性疾病鉴别。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骨折的严重程度及骨折的时期不同,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1.腰背痛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并常表现出沿骨折部位神经走行的放射痛。如胸椎骨折,背部疼痛沿肋间神经放射,腰椎骨折,疼痛可向着腹前区放射,或沿着股神经或坐骨神经放射。

2.后凸畸形,脊柱不稳,部分患者发生骨折后无明显疼痛不适,或经早期卧床及自服止痛药物治疗后疼痛减轻,仍能从事日常工作而未诊治。由于患者早期未制动,常导致骨折椎体继续压缩变扁,骨折愈合差,发生进展性脊柱后凸畸形。

3.腰背部的慢性疼痛及身高下降,背部肌肉的痉挛和抽搐。部分患者由于骨折部位疼痛,患者长期保持疼痛最小的体位,背部肌肉长时间痉挛,翻身或屈伸疼痛加重时,可发生抽搐。大部分患者出现骨折部位棘旁疼痛和压痛,

部分患者骨折部位疼痛,压痛不明显,表现为骨折部位以下棘旁疼痛及压痛,如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表现为下腰痛,患者由于腰背部疼痛,下腰段肌肉长时间痉挛等。

那么临床中是如何诊断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呢?

1.实验室检查

骨形成的标记物:包括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骨降解的标记物包括胶原脱水产物;骨折类型罕见或有肿瘤或感染史,应检查细胞沉降率(ESR)、全血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C反应蛋白(CRP)、血清及尿的蛋白电泳及前列腺特异抗原。

2.影像学检查

X线片X线片作为一种传统的检查方法,可用于评估有症状的骨质疏松患者,骨折患者可表现为椎体变扁、楔形变。但在骨密度测量方面不准确。

CTCT检查的优点有成像清晰,密度分辨率较高,可通过CT观察椎体内、椎旁软组织及椎管内的影像,发现X线片不能发现的骨皮质、骨纹理的中断,弥补了X线片的不足,使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诊断全面而准确。

MRI可更准确地评估有无椎管压迫及骨折的新鲜程度,也是目前比较主要的检查。

骨密度检查骨密度检测对于早期诊断骨质疏松,评估再发骨折风险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目前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症公认的金标准。DXA可用于测量基线骨密度及对治疗的反应。脊柱侧凸、椎体压缩骨折、骨赘形成、骨外钙化及血管疾病可导致DEXA测量值假性升高。

QCT定量CT(QCT)生成的椎体横断面影像可同时测定小梁骨的骨密度。骨小梁的层数越高,易感区域内的QCT密度信号越强。

超声检查主要作为筛查手段。

总之,骨质疏松骨折是由于严重骨质疏松导致骨折风险增加,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是预防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的根本。而人们往往在发生骨质疏松骨折后,才想起抗骨质疏松治疗。希望广大患者和医生同道们都能够重视骨质疏松的治疗,抗骨质疏松治疗是需要长期、连续、持续关注的,不要等到骨折发生后才想起治疗骨质疏松,到时候可能会是血的教训。

简介:

彭松林,医学博士(M.D)、哲学博士(Ph.D),深圳市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脊柱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博士后导师,香港大学博士毕业,从事脊柱外科临床工作10多年,获得“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称号。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南加州大学深造学习。目前是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COA)基础学组青年委员,NASSASBMRORS会员。擅长脊柱退行性疾病(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疾病)的微创和开放手术,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微创手术。科研团队长期从事骨质疏松骨折的基础和转化医学研究。在Nature Medicine, Nature Communications,Small,JBMR,Bone,JOR等权威期刊发表 SCI 论文 40 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基金近 15 项。

彭博士门诊时间地点:每周全天;深圳市人民医院(二门诊)门诊大楼125号诊室

深圳市人民医院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东门北路1017号(地铁3号线翠竹站D出口)

挂号电话:0755-82297791


本文是彭松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