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室故事
发表者:李国华 人已读
32岁女性,从第一次来月经后就不规律,2月、3个月一次月经是常有的事,医生诊断多囊卵巢综合症,她也断断续续服用药物,没有正规治疗。
2016年结婚后就准备怀孕,可是试了1年肚子也没有动静,她知道去医院医生就会给她开激素药物治疗,因此选择看中医,2018年开始就诊,发现她有胰岛素抵抗,让她服用二甲双胍,服用中药调月经。半年没有怀孕,有些着急,就开始看西医,促排卵治疗,吃药+打针,试了几次还是没有怀孕。后来选择人工受精,又是吃药,又是打针,折腾一顿,这次终于顺利怀孕。
停经43天超声提示有胎心,但β-HCG生长缓慢,继续用孕酮保胎,然而3天后复查超声,宝宝的胎心消失!!!她痛哭失声,2年的努力付之东流……,实在不甘心,控制饮食,忍痛割爱把奶茶、蛋糕都借了,每天跑步大汗淋漓,为什么努力了这么久却最终胎停? 医生告诉她,一次胎停,大多数是胚胎的问题,让她不要灰心,等几个月就可以继续人工受精怀孕了。可这不是她想要的结果,为什么胚胎会有问题?胚胎又会是什么问题?带着这些疑问,带着百般不舍,喊着热泪,躺在了冰冷的手术床上….
选择了无痛手术,对手术过程毫无感觉,等到她醒来时已经不在手术床上,躺在术后恢复室休息,这时感觉到下腹部的阵痛,她知道,宝宝彻底走了。希望找到自己胎停的原因,她选择了拿胚胎组织去化验,也就是胚胎基因芯片,看看到底胚胎有什么问题。数周后拿到了结果:胚胎是正常的! 正常的???一百个问号在大脑里盘旋,正常的宝宝怎么会胎停??明明怀孕后坚持服用叶酸,用孕酮保胎,这么会这样?
医院是个令她伤心的地方,这次怀孕的经历,让她身心俱疲,不想再踏进医院半步。手术后1个月,月经没有来,她已经习惯了,平时月经周期本来就会推迟一两个月。
她自觉小腹部有点不舒服,估计快来月经了,但迟迟没有来,随手买了一根验孕棒,竟然发现自己怀孕了!赫然的“中队长”提示她必须要去医院了。开始搜索“胎停”,“保胎”,这些信息,看到很多有同样经历的姐妹选择“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生殖免疫科”保胎成功,她带着忐忑,带着不安,也带着希望,2020年12月1日她走进了一妇婴生殖免疫科,初诊医生给她开了一大堆化验单,因为做过攻略,选择了李国华医生作为下次复诊医生。抽了好几管血,怀着忐忑不安,等待结果。
李医生根据她既往的病史快速进行了病因的筛查。免疫正常,维生素B12缺乏,凝血功能略高,前两次β-HCG生长不错,但第三次β-HCG又出现了异常,立即安排超声,排除宫外孕后,发现子宫动脉增高。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补充维生素B12、天然孕酮、孕妇用复合维生素,停用二甲双胍。β-HCG奇迹般生长起来了,似乎看到了一点点曙光……。停经49天,超声发现胚芽7mm,胎心正常。她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些,但总有隐隐的不安:会不会向上次一样三天后又胎心消失了?
医生嘱2周后再复查超声,可这两周的等待对她来说太久太久了,看不到宝宝,听不到宝宝,感受不到他/她,这太煎熬了,度日如年……,哪天有点恶心不适就很开心,觉得宝宝在长,要是哪天没有妊娠反应,就开始猜测,是不是宝宝又停止了发育,每天都在焦急等待看医生的日子。
终于等到了预约的日子,等在超声室门口,心开始砰砰跳个不停,会不会胎停?会不会有心跳?以至于超声医生叫她的时候,还有点恍惚。躺在检查床上,似乎在等待着判刑,“医生,宝宝胎心好吗?”她忍不住的问。超声医生很轻松的说:“正常的呀!”,忽~,终于舒了一口气,眼泪也不受控制的流下来……
后面就很顺利了,12周后,所有的保胎药物也都停了。一妇婴对她来说是福地,继续在这个全国知名的妇产科医院产检、准备待产。宝宝似乎特别粘妈妈,到了41周还不肯出来,没办法,住院后催生,不用剖宫产,自己生了一个近8斤的胖小子,看着襁褓中自己的孩子,所有的痛苦都烟消云散……
故事讲完了,那么这个女性为什么会流产呢?这一次为什么能够保胎成功?
多囊卵巢综合症,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雄激素增高,这些都会导致子宫供血不足,就如同一颗种子种在沙漠里,没有水源,再好的种子种进去,也无法生根发芽。她第一次流产胚胎基因芯片正常,代表并不是胚胎本身的因素导致的流产,不属于我们常说的自然淘汰,也可以理解为,种子是正常的。怀孕后胚胎需要在子宫里生长,需要子宫提供足够的血液供应,供应不足,会导致胚胎停止发育,轻者怀孕早期胎停,严重者可能大约份死胎等。这个患者在怀孕早期采用的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正是通过改善血液供应,给宝宝提供了足够的血液供应,才让他正常的发育。
这个女性本来是不孕的,人工受精才怀孕,这次自己怀孕了,说明多囊卵巢综合症女性,自己是可以怀孕的,并非每一个人都要走到人工受精,试管婴儿的地步,她坚持运动,服用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在她自己怀孕的道路上起到关键作用。
她服用二甲双胍2年以上,二甲双胍可以减少维生素B12的吸收,因此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B12,或者检查后决定是否需要补充。
本文是李国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