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瑞封闭疗法
一种新的颈肩痛治疗方法,斜方肌平面阻滞
发表者:王祥瑞 人已读
颈椎的生物力学表明,颈椎的椎体、椎间盘及其韧带是颈椎内在的稳定因素,颈周的肌肉是外在的稳定因素。 正常情况下,脊柱的稳定主要依赖于其周围肌肉的收缩。 为了完成人体各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姿势、体位平衡及稳定,肌肉随时都要作出适应性的变化。 在直立位时,从冠状面上看,颈椎两侧肌肉功能的对称性使脊柱呈垂直的中柱,若颈椎两侧的肌肉功能不对称时,颈椎则出现侧凸。 从矢状面上看,颈椎的生理性弯曲同样依赖于颈椎前、后肌肉的平衡,当这些肌肉失去平衡时,颈椎将出现过伸、过屈、弧度加大或减小等异常。因此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与颈椎相关肌肉系统病变密切相关,颈肌退变与劳损是引起颈型颈椎病的主要因素。
斜方肌上起枕骨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七颈椎和全胸椎的棘突,止于锁骨的外侧1/3和肩峰及肩胛冈。它的肌纤维分为上、中、下3部分,上部下行纤维收缩,使肩胛骨上提、上回旋、后缩;中部横纤维收缩,使肩胛骨后缩,牵引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下部上行纤维收缩可下拉肩胛骨,使肩胛骨下降和向上回旋;上下两部纤维同时收缩,则使肩胛骨向上移动,如臂上举动作。另外,它还与前锯肌、菱形肌等组成一个协调的运动系统,保证上肢可发挥正常的活动功能。因此,当斜方肌瘫痪萎缩时,其正常的功能丧失,肩部肌肉的协调运动被打破,必然会造成肩不稳定,从而影响上肢的正常运动。肌肉张力不平衡是引起骨关节病包括骨刺增生、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等的主要原因。 肌肉张力不平衡是引起骨关节病包括骨刺增生、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等的主要原因。
外来暴力、劳损伤害、外邪侵袭等外因或体质亏虚、劳逸不当等内因导致经络闭阻,不通则痛。激痛点致痛理论为MPS的病理基础。其因急性软组织损伤、慢性劳损、环境因素、自身免疫等引起局部肌肉运动终板释放过量乙酰胆碱,引起肌纤维挛缩,从而形成紧张肌带(激痛点),而肌肉的持续痉挛状态又压迫周围神经血管,形成局部缺血缺氧状态,产生刺激神经的致痛物质,同时促进乙酰胆碱的过量释放,从而形成“能量危机”。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疼痛疾病,斜方肌是最常受累肌肉之一 。肌肉拉伸、触发点注射、针灸和肌肉电刺激等传统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Domingo 等尝试对斜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在斜方肌深面的筋膜间隙给药,即在超声引导下将 0. 125%布比卡因 8 ~ 10 ml 注射于触发点处的斜方肌深面,封套筋膜与椎前筋膜之间,可迅速缓解疼痛,尸体解剖研究表明,此平面阻滞时药物可扩散至斜方肌与肩胛提肌之间以及斜方肌与菱形肌之间。 在筋膜间隙内除了脂肪组织,与斜方肌运动和感觉相关的脊神经后支分支也穿行其间,单纯于筋膜间隙内注射药物即可浸润至神经周围。 筋膜间的潜在空间更有利于药物的扩散,减少局麻药肌肉注射潜在的毒性作用。 局麻药通过降低神经敏感性,使肌肉放松,促进早期物理康复训练。 与传统阻滞方法比较,斜方肌平面阻滞 ( trapezius plane, TP)可以更加快速有效地治疗筋膜疼痛综合征。
颈椎病病人在其肌纤维的走行上常出现明显的压痛点,或出现结节状、条索状的反应点,而这些反应点与颈肩部的腧穴相吻合,也就是说腧穴是病症的反应点。 天柱、风池、肩外俞位于斜方肌起点,肩井、天宗位于斜方肌中点,巨骨位于斜方肌止点,这些穴位注射可缓解或消除颈部肌肉痉挛所引起的颈肩部疼痛、项强等症状,改善椎动脉血供,消除颈椎病所引起的头痛及失眠症状,增加颈椎的活动度,具有疏风通络、活血止痛之功,因此循肌纤维走行选穴可作为治疗颈椎病的基本治疗点。
Kamanli A, Kaya A, Ardicoglu O, et al. Comparison of lidocaine injection,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 and dry needling to trigger points in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Rheumatol Int, 2005, 25(8) : 604-611.
Domingo T, Blasi J, Casals M, et al. Is interfascial block with ultrasound-guided puncture useful in treatment of myofascial pain of the trapezius muscle. Clin J Pain, 2011, 27(4) : 297-303
本文是王祥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2-04-12 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