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朝杰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KHE)

发表者:付朝杰 人已读

KHE是一种罕见的血管内皮瘤,多发生于婴幼儿期,新生儿期罕见,多表现为四肢皮肤软组织肿块,瘤体表面呈红色斑丘疹甚至紫红色结节,色泽深浅不一,界限不清,压之不褪色,皮温升高;治疗后皮肤表现为纤维化改变或肿胀,表面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及散在丘疹。KHE的发生与GNA14基因变异有关,病理生理学认为是异常的血管和淋巴管生成,增殖的血管内皮细胞“捕获”血小板,造成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然后导致凝血级联反应活化及随后的凝血因子消耗、纤维蛋白原沉积。由于KHE病程中血小板被大量消耗,凝血功能障碍,可引起卡梅现象,尤其是发生在胸腔、腹腔的KHE,其起病隐匿,病情凶险,患儿常因气促、腹胀、便血等就医。KHE主要通过临床、影像、实验室检验及病理活检综合诊断,其中病理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但活检可能导致凝血功能恶化,不常规推荐。MRI常作为首选评估方法,KHE影像学表现为瘤体界限不清,T1WI上与邻近肌肉强度相等,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实验室检查通过监测血小板(通常<50×109/L)判断是否发生卡梅现象,监测凝血功能判断是否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KHE的治疗方案包括全身药物治疗、局部加压、手术切除、介入治疗等。

病例:新生儿,患儿男,因“生后发现左腿肿胀3 h”入院。患儿系第2胎第1产,胎龄40+5周剖宫产出生,出生体重4 150 g,无缺氧窒息史。父母非近亲婚配,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患儿生后即发现左腿明显肿胀,呈紫色皮革样硬结,凸出于皮面,皮温高于正常皮肤。入院查体发现患儿后背及腿部少许出血点。入院当天查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血糖、TORCH、尿巨细胞病毒等均正常;血小板 211×109/L,凝血功能示纤维蛋白原1.64 g/L,D-二聚体2.97 mg/L。左下肢超声:探及不均质回声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CDFI探及丰富点条状彩色血流信号。左下肢MRI: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弥散受限呈略高信号,异常信号沿皮下间隙向上延伸至大腿中段,内见多发粗大流空血管影。生后第2天血小板163×109/L,诊断为新生儿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Kapo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KHE),予泼尼松3 mg/(kg·d)口服;生后第3天血小板118×109/L,后血小板呈缓慢上升趋势;服用泼尼松2周后减为2 mg/(kg·d),并联合口服西罗莫司0.8 mg/(m2·次),2次/d。联合治疗2周后血小板300×109/L,纤维蛋白原2.91 g/L,左腿肿胀减轻,予停用泼尼松,完善头颅MRI、超声心动图、腹部及泌尿系超声均未见异常后出院。院外继续口服西罗莫司,动态监测西罗莫司药物浓度维持在2~5 ng/ml,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均在正常范围,随访至生后7个月患儿双下肢腿围相似,予停用西罗莫司。

本例患儿生后即有左腿肿胀,虽未行病理活检,但结合患儿肿块外观、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影像学结果,诊断KHE明确。

本例患儿生后未出现卡梅现象,药物治疗上未选用长春新碱、干扰素α及普萘洛尔;患儿未出现凝血功能显著恶化及心力衰竭症状,暂不考虑手术切除及栓塞术;治疗上选用国内外相对常见且安全的糖皮质激素联合西罗莫司治疗,阻止了病情进展与恶化,且未发现瘤体转移。KHE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血小板大量消耗,进展为危及生命的血小板减少症和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出现卡梅现象;同时,KHE具有局部侵袭性特征,容易扩展至深部组织及重要脏器,造成肌肉萎缩、关节脱位甚至压缩重要脏器等。因此,新生儿出现不明原因肿块时应尽早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超声、MRI甚至活检等检查,避免延误诊断及治疗。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