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张健公众号
发表者:张健 人已读
视网膜色素变性(高风内障) 的治疗
高风内障是以夜盲和视野逐
渐缩窄为特征的内障眼病。该病名见于《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又名高风雀目、高风障症、阴风障等。病至后期,视野极窄,犹如《秘传眼科龙木论·高风雀目内障》所形容的“惟见顶上之物”,同时书中对其并发症也有一定的认识,说:“多年瞳子如金色。”而《目经大成·阴风障》中对夜盲和视野缩窄的记载更为形象,说:“大道行不去,可知世界窄,未晚草堂昏,几疑大地黑。”本病多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发病,均为双眼罹患。
高风内障相当于西医学的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病因病机】
《杂病源流犀烛·目病源流》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与现代极为一致,说:“有生成如此,并由父母遗体”,结合临床归纳如下:
1.禀赋不足,命门火衰,阳虚无以抗阴,阳气陷于阴中,不能自振,目失温煦所致。
2.素体真阴不足,阴虚不能济阳,阴精亏损,阳气不能为用而病。
3.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养目之源匮乏,目不能视物。
【临床表现】
1.自觉症状 初发时白昼或光亮处视物如常,但入暮或在黑暗处视物不清,行动困难;病久则常有撞人碰物之现象;最终可致失明。
2.眼部检查 双眼对称性、进行性视野缩小,但中心视力可长期保持;眼底早期可见赤道部视网膜色素稍紊乱,随之在赤道部视网膜血管旁出现骨细胞样色素沉着;随着病情发展,色素沉着逐渐增多,并向后极部及锯齿缘方向进展。晚期视盘呈蜡黄色萎缩,视网膜血管一致性狭窄。视网膜呈青灰色,黄斑色暗。有的无骨细胞样色素沉着,仅见视网膜和色素上皮萎缩,或在视网膜深层出现白点。此外,可并发晶状体后囊下混浊。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1)视野检查:早期见环形暗点,晚期视野进行性缩小,最终成管状。
(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病程早期显示斑驳状荧光,病变明显时,显现大片的透见荧光,色素沉着处为遮蔽荧光,视网膜血管充盈不良或充盈缺失。晚期因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而透见脉络膜大血管。
(3)视觉电生理检查:①mfERG振幅严重降低,并且其随离心度的增加更加明显,这是早期最灵敏的指标。②暗适应白光F-ERG的a、b波极度降低,甚至熄灭是本病的典型改变。
(4)暗适应检查:暗适应能力差。
【诊断依据】
1.夜盲。
2.视野呈双眼对称性、进行性缩小,晚期呈管状视野。
3.眼底视网膜黄色或白色点状或骨细胞样或不规则状色素沉着。
4.视网膜电图及暗适应检查异常。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疳积上目相鉴别。两者相同的是均有夜盲。不同的是疳积上目为后天所致,常见黑睛、白睛干燥斑,无视野缩窄,眼底检查无异常;高风内障为与生俱来,外眼正常,但有视野缩窄,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血管旁出现骨细胞样色素沉着,视盘呈蜡黄色,血管变细等,终致失明。
【治疗】
1.辨证论治
(1)肝肾阴虚证
症候:夜盲,视野进行性缩窄,眼底表现同眼部检查;伴头晕耳鸣;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分析:肝肾阴虚,精亏血少,目失濡养,故见夜盲,视野进行性缩窄等眼症;全身症状及舌脉均为肝肾阴虚之候。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明目地黄丸加减。于方中加用川芎、丹参、牛膝以增活血化瘀通络之功。如多梦盗汗者,加知母、牡丹皮、黄柏等以滋阴清热;眼干涩不适者可加花粉、玄参以养阴清热活血。
(2)脾气虚弱证
症候:眼症同前;兼见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舌质淡,苔白,脉弱。
辨证分析: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目失濡养,故见夜盲,视野进行性缩窄等;全身症状及舌脉均为脾气虚之候。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可加川芎、丹参、三七、鸡血藤等以助通络活血之功。
(3)肾阳不足证
症候:眼症同前;伴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夜尿频频,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辨证分析: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目失温煦,神光不能发越,故见夜盲,视野进行性缩窄等眼症;全身症状及舌脉均为肾阳不足之候。
治法:温补肾阳。
方药:右归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鹿角胶、菟丝子、村仲、当归、肉桂、附子)加减。方中酌加川芎、鸡血藤、牛膝等以增活血通络之功。
2.其他治法
(1)中成药治疗:根据证型可选用金匮肾气丸、明目地黄丸、复方丹参注射液等口服或静脉给药。
(2)针灸治疗:主穴选睛明、上睛明、球后、承泣、攒竹、太阳;配穴选风池、完骨、百会、合谷、肝俞、肾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每次选主穴2个,配穴2~4个,根据辨证补泻,每日1次。本病为退行性变,可每3~6个月针刺20~30日。
【预防与调护】
1.注意避光。
2.避免近亲结婚。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挂号可采用电话预约、网上挂号、微信、支付宝挂号。眼科张健教授的门诊时间:星期一、三、五全天,周二上午、周六下午。请您在线预约就诊时间。如在医院窗口挂号时,请说明您是找张健教授的,若无号源时可加号。如需住院治疗,张健教授可以尽力为您解决住院难的问题。祝您健康快乐!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动动手指转发到你的朋友圈,让更多人受益,收获知识与健康喔!
本文是张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3-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