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宇辉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科普一文读懂乳腺癌骨转移的机制、特点、治疗方法

发表者:沈宇辉 人已读

(一)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机制有哪些?

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机制是复杂的,涉及多种生物学和分子机制。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机制:

1、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乳腺癌细胞可以产生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例如炎性细胞因子和骨形态发生素,这些因子可以促进骨转移的发生。

2、炎症反应:炎性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也可以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并激活骨吸收细胞,导致骨吸收增加,从而刺激骨转移的发生。

3、乳腺癌细胞与骨基质互作:乳腺癌细胞可以通过与骨基质互作来增强其在骨组织中的存活和生长能力。这种互作包括细胞表面分子与骨基质分子的相互作用。

4、骨髓微环境:乳腺癌细胞可以侵入骨髓,与骨髓微环境相互作用,如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细胞-细胞互作等,从而促进骨转移的形成。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雌激素在骨组织中大量存在,这与乳腺癌的生存微环境有关,这也是乳腺癌容易发生骨转移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所以ER、PR阳性的乳腺癌容易发生骨转移。

5、免疫反应:免疫系统也可能在骨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乳腺癌细胞可以逃避免疫监视和攻击,从而在骨组织中生长和扩散。免疫系统是肿瘤抑制的关键的防御机制,如果免疫出现逃逸机制,则乳腺癌就容易发生骨转移。所以保持乳腺癌患者的免疫状态良好非常重要。提高免疫力是抗肿瘤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

总之,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涉及多种复杂的生物学和分子机制,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了解其具体的发生机制。

(二)乳腺癌骨转移可以表现为成骨性和破骨性两种不同的类型。

成骨性乳腺癌骨转移:成骨性转移是指癌细胞在骨组织中产生大量的成骨细胞,导致骨形态和结构的改变。这种转移通常表现为多发的硬化骨病变,病变部位可能会变得更加坚硬、增厚,有时还会出现钙化,从而影响骨骼的正常功能。

破骨性乳腺癌骨转移:破骨性转移是指癌细胞刺激骨吸收,导致骨骼的疏松和破坏。这种转移通常表现为多发的溶骨性病变,病变部位可能会变得更加松软、变薄,甚至出现骨折的情况。

乳腺癌骨转移的成骨和破骨表现可能会同时存在,而且有时会相互转化。成骨性转移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抑制破骨性转移,但长期来看,这种转移仍然会导致骨骼的失衡和功能受损。因此,对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往往药物治疗有效就会出现成骨表现,药物治疗无效就会出现破骨的表现。所以成骨和破骨的表现往往被医生作为临床上观察乳腺癌骨转移是否出现恶化或进展或好转的一种现象之一。但是,成骨增加也未必表示都是乳腺癌得到控制了,临床上也存在成骨病灶越来越多乳腺癌肿瘤指标不断增长的恶化表现。

(三)乳腺癌骨转移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靶向治疗和化学治疗两种方式。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基于特定分子的治疗方法,它可以针对乳腺癌细胞表面上的特定分子或酶进行干预。常用的靶向治疗药物包括: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和雌激素受体拮抗剂(SERDs):这些药物可以阻止雌激素对乳腺癌细胞的刺激,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常用的药物包括依西美坦(Exemestane)等。HER2受体抑制剂:HER2受体是一种在乳腺癌细胞表面上高表达的受体,靶向抑制这种受体可以阻断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常用的药物包括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和帕妥珠单抗(Pertuzumab)等。化学治疗:化学治疗是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杀死或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伊立替康(Ixabepilone)和多西他赛(Docetaxel)等微管骨架抑制剂: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微管骨架的重组,从而阻止癌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增殖。帕克他赛(Paclitaxel)等抗代谢药物:这些药物可以干扰癌细胞内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

除了靶向治疗和化学治疗,放疗和手术也是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常用方法。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健康状况和遗传特征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由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四)乳腺癌骨转移中抑制破骨的药物治疗

双膦酸盐类药物:双膦酸盐类药物是一类广泛用于骨代谢疾病治疗的药物,其中最常用的是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和伊般膦酸(ibandronate)。它们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减少骨吸收和破骨过程,同时也可以促进成骨过程,增加骨密度和骨强度。

RANKL抗体:RANKL(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ligand)是一种重要的破骨因子,它可以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活化。RANKL抗体可以结合RANKL,从而阻断其与破骨细胞的结合,抑制破骨过程。最常用的RANKL抗体是地舒单抗(denosumab)。

这两类药物使用有一些注意要点:(1)注意下颚骨坏死的概率。(2)注意肾功能不好的患者建议使用地舒单抗(denosumab)。(3)注意使用频率,三个月一次使用差不多够了,早期也可以一个月使用一次。临床研究表明桑三个月一次和一个月一次使用的效果类似。

(五)乳腺癌骨转移的放疗治疗

乳腺癌骨转移的放疗主要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方式:

1、外照射:外照射是通过向患者身体外部施加高能射线,瞄准骨转移部位,对骨病变进行照射。外照射可以减轻疼痛,控制病变进展,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通常情况下,外照射需要进行数次,每次照射的时间和剂量都有所不同,具体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个体情况而定。放疗中,可以采取普通放射,但是i如果病灶局限且较少,是可以采取根治性放疗的治疗策略,即在局部放疗剂量较大,直接将乳腺癌肿瘤绝大多数杀灭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达到局部缓解和肿瘤控制的效果,目前越来越多的乳腺癌骨转移采取这种放疗的方式。

2、内照射:内照射是通过将放射性核素注入患者体内,使其集中在骨病变部位,从而实现照射的目的。内照射主要采用的是放射性核素磷-32或锶-89。内照射相对外照射而言更适合于治疗多发性骨转移,因为内照射可以同时治疗多个病变。然而,内照射可能会对患者的造血功能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和肾功能等指标。目前临床上伊般在晚期才使用内照射的方法,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采取外放射的治疗策略。

本文是沈宇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