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及治疗

发表者:谢林 人已读

引起下腰痛的原因众多,其中26%~42%的下腰痛是由椎间盘病变引起的,称为椎间盘源性腰痛(DLBP)。纤维环撕裂是引起DLBP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DLBP的MRI诊断,除了观察腰椎间盘突出、膨出之外,还需要重视腰椎间盘MRI局限性高信号区(HIZ),据研究发现,HIZ是纤维环撕裂的典型影像学征象,是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重要标志。

一、HIZ概述

传统的HIZ指纤维环后部放射状撕裂在MRI矢状位T2加权像上表现的HIZ。但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腰椎间盘“单HIZ”和“双HIZ”的概念,单HIZ即腰椎间盘纤维环后部放射状撕裂在MRI T2加权像为高信号、T1加权像为较低信号或等信号;双HIZ即腰椎间盘纤维环后部放射状撕裂在MRI T1和T2加权像上均为高信号。

图片1.jpg

二、HIZ对应的特征性病理变化

1.纤维环中出现自内向外的血管腔隙样变化,伴炎性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的浸润,并且有胶原纤维细胞的大量增生;

2.纤维环中增生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肿胀明显,形成结节样团状结构;

3.纤维环中出现退变的软骨样细胞,周围水肿,无淋巴细胞浸润。

三、DLBP的治疗

1.药物治疗

治疗慢性腰痛最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肌松药和阿片类药物等,研究发现,非甾体类抗炎药及阿片类药物在腰痛的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但是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慢性腰痛的证据等级较低,且主要为短期疗效评估。同时,在选择非甾体类抗炎药时需要考虑药物的相关副作用,尤其是胃肠并发症。而目前关于将肌松药单独用于治疗慢性腰痛的研究较少,临床上通常将肌松药与非甾体类抗炎药共同使用,可获得一定的临床疗效。

2. 硬膜外注射疗法

硬膜外注射疗法常作为椎间盘源性腰痛药物治疗无效后的下一步治疗方案。硬膜外注射治疗最常用的药物为类固醇,而最常用的穿刺路径包括椎板间入路和骶管入路。据研究表明,无论椎板间入路还是骶管入路,硬膜外注射治疗对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都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可显著改善腰腿痛症状。

3.手术治疗

持续存在的腰痛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且保守治疗无法显著改善椎间盘源性腰痛症状时,往往需要选择手术治疗。射频消融术、经皮内镜技术、腰椎融合术等都是临床上治疗DLBP比较常用的手术方式。

本文是谢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3-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