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生殖器皮肤病
发表者:陈善闻 人已读
表皮样囊肿又名角质囊肿、漏斗部囊肿、表皮包涵囊肿,是最常见的皮肤囊肿之一,好发于青年、儿童。通常无自觉症状,囊壁破裂或继发感染时常伴红肿、疼痛。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一.表皮样囊肿长什么样?
看上去为球形或半球形,“埋在”皮肤里面或突出皮肤表面,细心的能发现表面有个中央孔(多为黑点)。没有感染的表皮囊肿摸上去活动度很好,有点弹性,甚至可从中央孔中挤压出豆渣样的分泌物(其实是角蛋白,多误以为皮脂),分泌物有“恶臭”。感染的囊肿表面会出现红肿,有疼痛感,甚至有发热等。
二.病因
表皮囊肿是一种真皮内含有角质的囊肿,可以是原发性的(即病因不明),也可超源于破坏的毛發结构,或由多种原因致上皮细胞植入皮下生长而成,因此别名表皮包涵囊肿。本病由胚胎性异位,或因皮肤损伤(外伤、手术操作等)原因致表皮细胞植入皮下,系真皮内表皮细胞增生、角质物局限性聚集所致。皮损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内囊肿形成,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组成,囊内充满角质,呈环层状排列。
三.临床表现
表皮样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的皮肤或皮下软组织浅层,尤其好发于头颈部及躯干,常为单发。皮损为界限清楚的结节,临床上可见一中央孔,代表了该囊肿所起源的毛囊。囊肿直径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微小表浅的表皮样囊肿称为粟丘疹。表皮样囊肿通常无症状,结节部位常见隆起皮肤呈半球形,生长缓慢,质软,挤压可挤出具有难闻气味的囊内容物。囊壁破裂或继发感染可导致剧烈的疼痛性炎症反应,这是患者就医的常见原因。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不难,必要时可通过组织病理检查确诊。
1.超声表现:
表皮样囊肿属于皮肤囊肿,在超声下的表现包括形状、回声、包膜,大多与囊肿内组织成熟度及囊肿内容物含量、分布有关,具体表现因人而异。
①形状:表皮样囊肿壁比较薄,形成表皮组织,在超声检查下,边界清晰,为圆形或椭圆形,也可能呈类圆形。有时可以见到暗区,可能会有压迫变形,一般会形成哑铃形;
②回声:是在超声下出现的声音,由于囊内角化物含量、种类比较多,大致可以分为均质回声型、不均质回声型及混合回声型,大多表现为均质回声型,也可能会表现为混合回声型;
③包膜:表皮样囊肿一般是良性,如果表皮样囊肿含量比较少,分布不广,或囊肿内的组织成熟度不高,轮廓清楚,大多会表现为包膜完整状态。
④囊腔内一般无血流信号,当破裂或合并感染时,形态可不规则,周边可见血流信号。
如果表皮样囊肿没有出现持续增大,不需要特别处理,定期查访即可。如果表皮样囊肿体积增大比较快,或本身体积比较大,可以选择手术切除,需要将囊壁切除干净,避免术后复发。
2.病理;内壁为皮肤表皮的复层鳞状上皮结构,可有颗粒层,囊内充满角质,大体上看为灰白色豆渣样、干酪物。
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数个大小不一的囊肿,囊壁由内向外分别为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与表皮结构相似,囊内充满角质样物质
3.鉴别诊断:
表皮样囊肿的外在表现与皮脂腺囊肿、皮样囊肿非常相似。但表皮囊肿内容物以角化物和类脂质为主,皮脂腺囊肿则主要是皮脂成分,皮样囊肿除了脱落的上皮细胞还含有皮脂和毛发等。
①皮样囊肿:发病部位可作为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的鉴别点,皮样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属于成熟畸胎瘤的一种,最常见的部位是眶周。而表皮样囊肿常位于头颈和躯干的裸露部位,皮样囊肿超声声像图特点一般为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均匀或不均匀,部分可见脂液分层,部分可见散在分布的线状高回声。
②脂肪瘤
是皮下局限性肺块,球形或分日状,质软,与皮肤无粘连,可推动。脂肪瘤发展缓慢,多见于肩、臂、颈臀部。
③神经纤维瘤
该病为自幼发生,表现为黄豆至核桃大半球形、空泡样疝状物,质软。神经纤维瘤常为多发,可分布身体任何部位,并伴有多个皮肤咖啡斑(常多于6个)。用指尖可/压入瘤内,压力去除后可复原。
④多发性脂囊瘤
好发于胸前、腋下、四肢伸侧,皮损为针头至黄豆大小淡黄色或淡蓝色球形结节,质中等硬,表面可见针头大小灰蓝色或黑色开口,挤压有乳酪样物质,有臭味。
四.表皮样囊肿会发生变化吗?
表皮样囊肿起源于毛囊结构或外伤性的表皮植入,它的结构就像装有豆渣的袋子一样。“袋子”相当于囊壁,“豆渣”相当于内容物。这个“袋子”是由类似于皮肤的表皮细胞构成的,它会不断的分泌“豆渣”到“袋子”中。所以,表皮囊肿会不断的增大,如果“袋子”(囊壁)被撑破了,“豆渣”就会流入边缘的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当然也有可能从表面小孔中流出。另外,“豆渣”样的角蛋白内容物是细菌很好的养料,当人体免疫力低下的时候,容易导致细菌大量繁殖,引起感染炎症反应(发炎)。
五.治疗
表皮样囊肿,常无症状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如需治疗(主要为排除恶性肿瘤,解除患者顾忌,或为美容目的),一般以手术切除为主,尤其对于囊肿较大或生长迅速者。
1.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
发生炎症反应的非感染性表皮囊肿可采用糖皮质激素(曲交奈德)皮损内注射,加速炎症消退。待炎症消退后再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若发生继发性化脓性感染则可先进行抗感染治疗,必要时行切开号/流治疗。
2.没有发炎感染的,切除。因为一般情况表皮囊肿不会自行消退,所以应尽早切除。囊肿越小,手术的疤痕也会越小。
3.感染的囊肿采用抗菌消炎治疗,如外涂、口服抗生素,中药药膏“拔脓”。化脓且脓液流不出来的囊肿需要切开引流。切开引流只是临时解决当前的感染情况的一种方法,并不能根治。
4.感染后的囊肿一般需要在有效治疗后3个月左右再考虑手术切除。3个月可以让炎症充分消退,囊肿边界更加清楚,手术回复更快。抗生素、切开引流都无法清除囊壁的“袋子”。囊壁成份残留在皮肤内都可能会导致囊肿复发。
总而言之,表皮囊肿虽然有时候会影响美观,让大家觉得非常尴尬,但它其实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囊肿,没有特殊情况是不需要治疗的。
不过,如果出现炎症、囊肿快速增大等情况,还是要及时治疗,防止病情加重。
本文是陈善闻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