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治疗
发表者:刘军连 人已读
红斑狼疮(LE)是一种慢性、反复迁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为病谱性疾病,病谱的一端为皮肤型红斑狼疮(CLE),病变主要限于皮肤;另一端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变可累及多脏器和多系统,皮肤损害包括特异性皮损及非特异性皮损。
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各类型红斑狼疮中最严重的一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 病因尚未十分明了。目前认为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 由于环境因素 (如紫外线、病毒、药物、化学品) 及神经内分泌等的作用而引发本病。其临床表现多样, 而发热、蝶形红斑、关节痛及水肿, 血中或骨髓中查到红斑狼疮细胞是主要特征。
一、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
全身不适、疲乏、食欲不振、发热等。
皮肤症状:
SLE的皮肤症状是全身症状的一部分, 常在早期出现, 包括面部皮疹、皮肤血管炎、黏膜损害及盘状红斑等。
碟形红斑
这是本病所特有的症状, 皮损以鼻梁为中心在两颧部出现红斑, 两侧分布如蝶状, 境界一般比较清楚, 扁平或因局部浸润轻度隆起。严重者可见有局部水肿, 甚至出现水疱, 炎症消退时可出现鳞屑、色素沉着, 大部分病例皮疹消退后不留痕迹。
盘状红斑
黏膜损害常见在上唇皮肤部分及下唇唇红部位出现红斑、脱屑, 境界清楚, 有的伴有轻度萎缩。
皮肤血管炎
阳性率约50%, 表现虽无特异性, 但却提示有结缔组织病的存在。可表现为瘀点、丘疹、结节、网状青斑和浅表溃疡, 这些损害都可能是SLE的最早表现;常见指趾尖处肿胀、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 甲周毛细血管扩张, 甲半月板区发红, 掌、跖、肘、膝或臀部持续性红斑或紫色斑, 附少许鳞屑, 微小的毛细血管扩张常见于颜面或其他部位皮肤。
狼疮脱发
弥漫性非瘢痕性脱发形成在额部顶前区的头发参差不齐、短而易折断, 称为狼疮发。
黏膜损害
见于25%患者。可发生结膜炎、巩膜外层炎以及鼻腔与女阴溃疡, 当全身症状加剧时, 口唇的炎症反应亦常加重, 黏膜出现红斑糜烂或小的溃疡, 被有黄色的分泌物, 疼痛。另外, 多形红斑是常见的皮肤症状:一种是光感性多形红斑, 另一种是寒冷性多形红斑, 发病率高, 有辅助诊断价值。
除一般症状与皮肤症状外,系统性红斑狼疮也会有如关节痛与关节炎、肾脏受累、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胃肠系统、呼吸系统在内的内脏系统表现。
二、诊断要点
11条中连续出现或同时出现4条或4条以上, 即可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颊部红斑
固定红斑, 扁平或高起, 在两颧突出部位。
盘状红斑
隆起的红斑上覆着角质性鳞屑和毛囊栓, 陈旧病灶处可发生萎缩性疤痕。
光过敏
可观察到或病史中提及光照后面部出现不寻常的红斑。
口腔溃疡
可观察到口腔或鼻咽部溃疡, 一般为无痛性。
关节炎
累及2个或2个以上周围关节的非侵蚀性关节炎, 可有关节肿胀、压痛或积液。
浆膜炎
胸膜炎有肯定的胸痛病史, 或听诊有胸膜摩擦音, 或有胸腔积液的证据;心包炎有心电图异常, 或有心包摩擦音, 或有心包积液。
肾脏病变
蛋白尿>0.5g/24h, 若不能定量, 持续> (+++) ;或见细胞管型, 可分为红细胞、血红蛋白、颗粒管型或混合性细胞管型。
精神神经病变
癫痫发作:无诱发药物或已知的代谢紊乱, 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或电解质紊乱;
精神病:无药物影响或已知的代谢紊乱, 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或电解质紊乱。
血液学异常
溶血性贫血, 或白细胞减少 (<4×109/L) , 或淋巴细胞减少 (<1.5×109/L) 或血小板减少 (<100×109/L, 除外药物影响) 。
免疫学异常
抗ds DNA抗体阳性;或抗Sm抗体阳性;或抗心磷脂抗体阳性。
抗核抗体
免疫荧光抗核抗体滴度异常, 或相当于该法的其他试验滴度异常, 排除药物诱导的“狼疮综合征”。
三、治疗药物
糖皮质激素:在治疗SLE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SLE诱导缓解治疗最常用且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控制SLE病情的基础用药。
轻度活动的SLE患者
仅当羟氯喹或非甾体抗炎药不能控制病情时,考虑使用小剂量激素(泼尼松≤10 mg/d或等效剂量的其他激素)来控制疾病。
中度活动的SLE患者
采用中等剂量泼尼松[0.5 mg/(kg·d)]或等效剂量的其他激素进行治疗。
重度活动的SLE患者
推荐标准剂量的泼尼松[1 mg/(kg·d)]或等效剂量的其他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病情危重的SLE患者
使用激素冲击治疗。激素冲击治疗为静脉滴注甲泼尼龙500~1 000 mg/d,通常连续使用3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30 d。冲击治疗后改服泼尼松0.5~1 mg/(kg·d)或等效剂量的其他激素,通常治疗时间为4~8周,但具体疗程应视病情而定。
羟氯喹:长期基础治疗用药。用于除有禁忌证的全部SLE患者。
羟氯喹
羟氯喹可结合黑色素阻断紫外线的吸收,具有抗炎、免疫抑制以及降低血脂水平等作用。SLE患者长期服用羟氯喹可降低疾病活动度、降低器官损害和血栓的发生风险,提高SLE患者生存率。但用药时间延长,会存在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因此用药安全与最佳疗效仍需进一步考虑。
免疫抑制剂:可降低激素的累积剂量,控制疾病活动,提高临床缓解率,并可预防疾病复发。
免疫抑制剂
对激素联合羟氯喹治疗效果不佳的SLE患者,或无法将激素剂量调整至相对安全剂量以下的患者,建议使用免疫抑制剂;
伴有脏器受累者,建议初始治疗时即加用免疫抑制剂。
生物制剂:SLE患者中,针对B细胞的靶向治疗被证明疗效显著。
贝利尤单抗
第一个获批用于治疗SLE的生物制剂。高疾病活动度(SLEDAI>10)、泼尼松剂量>7.5 mg/d、血清学活动(低补体3/补体4、高抗ds-DNA滴度)的SLE患者对贝利尤单抗治疗反应良好,合并皮肤、骨骼肌肉受累表现的SLE患者可能获益更多。
利妥昔单抗
对顽固性狼疮性肾炎和血液系统受累患者,可促进病情控制,并减少激素用量,但其属于指征外用药。
泰它西普
国产生物制剂,可同时抑制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和增殖诱导配体两个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适用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仍具有高疾病活动度、自身抗体阳性的SLE成年患者。
本文是刘军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