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东山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自恋型人格障碍

发表者:喻东山 人已读

自恋型人格障碍

⒈ 病因

⒈婴儿由 “大我”进化成“小我“:婴儿刚出生时,意识混沌,视物不清。只知道自己每次哭,都会得到周围人的照顾。因此得出结论,周围人是与我一体的“大我”,并“以我为中心”。可是,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渐发现,有时哭,周围人并不理睬,他进而认识到,只有自己的身体受自己支配,身体与自己是一体的,即“小我”,周围人并不属于我,我与周围人是有界限的,他们可以听我的,也可以不听我的。此时界限意识发育, “大我”进化成“小我“,并植根于潜意识。

⒉ 自恋性人格就是 “大我”没进化成“小我“: “大我”的婴儿有时哭,周围人不理睬,但婴儿始终未能从“大我”进化成 “小我”, 即界限意识始终没有发育, “大我”就植根于潜意识,形成自恋性人格。

㈡特征

⒈自我中心:由于 “大我”植根于潜意识,故即使成人,潜意识仍认为,自己是中心,别人是周边,周边应服务和听命于中心,导致

(1)有优越感:中心应享有周边没有的特权,中心应该受到特殊照顾,稍被“冷落”就感到不满。

(2)好指派人:中心指派周边做事是应该的。

⑶见利就馋:中心与周边都是属于我,所以中心与周边的好东西都应属于自己。

⒉难以深交:因为自己是中心,别人是周边,所以:

(1)难被感动:周边应该照顾中心,而中心无需照顾周边。导致夫妻、亲子难以保持亲密关系,更罔谈同事。

(2)难以推心置腹:自己是中心,别人是周边,中心与周边不能对等交流。如果别人企图与他对等交流,他就不高兴。

(3)情感由中心向外周扩散:因为中心与周边都属于“大我”,故中心的怒或喜可以发散到周边,所以自己不高兴就对人“冷“,自己高兴就对人“热”,让人摸不着头脑。

⒊关系妄想:潜意识认为,自我与周围人都属于“大我”,故周围人与自我有关。平时有前意识督察,潜意识被封锁住,一旦疾病抑制了前意识督察,潜意识激活,便认为周围人都与自己有关,故引起关系妄想及由关系妄想衍生的诸多妄想。

⒋自大:当中心欲望不能得到周边的满足时→对周边失望→中心通过幻想来满足来虚拟地满足欲望,结果:

(1)自以为是,将周边的不理解斥为“不懂!”。

(2)订下宏伟目标,却不能完成。

(3)希望听到赞美的声音,为自己的幻想搭台; 听不得批评,害怕自己的幻想被拆台。

(4)周边的成功将中心的才能比下去,于是特别嫉妒。

㈢自我纠正

自恋性人格的自我纠正只是形式上说说,实际很难做到。

⒈不止于幻想,而是通过努力工作,取得成绩,吸引别人关注与赞美。

⒉自己动手去做,不要指派别人。

⒊我只争取我应得的,而不嫉妒别人应得的。

⒋我先关爱别人,然后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爱。


本文是喻东山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