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东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眼底病专栏

视力“终极杀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发表者:李海东 人已读


一、什么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简称AMD),旧称“老年性黄斑变性”,是一种影响中老年人视力的常见眼底疾病,主要累及视网膜的黄斑区域,严重损伤视力,可谓是视力的“终极杀手”。

图1 AMD.png


医学术语解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黄斑区结构和功能发生衰老性改变,常在50岁之后伴有明显症状和体征,但是不继发于病理性近视(PM)、中浆病(CSC)、单基因遗传性视网膜疾病、脉络膜视网膜葡萄膜综合症、感染或眼外伤等。

二、类型

AMD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1. 干性AMD(非渗出性):占所有AMD病例的约80-90%。其特征是黄斑区域出现称为“玻璃体疣”的小黄色沉积物(视网膜下的脂质沉积物),随着病情进展,视网膜细胞逐渐退化和死亡。

2. 湿性AMD(渗出性):占10-20%的病例。其特征是脉络膜下的新生血管形成,这些新生血管脆弱且容易渗漏,导致视网膜下积液和出血,最终导致瘢痕形成和视力急剧下降。

图2 AMD 干 湿.png


医学术语解释:

三、病因与危险因素

AMD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以下因素被认为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1. 年龄:年龄是AM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

2. 遗传因素:家族史是AMD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3. 吸烟:吸烟者患AMD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3倍。

4. 高血压:高血压可能增加AMD的风险。

5. 高胆固醇:高胆固醇水平可能促进黄斑变性的发展。

6. 营养不良:缺乏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和E)、锌和叶黄素等营养物质可能增加风险。

7. 肥胖:肥胖与AMD风险增加有关。

8. 种族:白种人比其他种族更容易患上AMD。

四、症状

AMD的症状通常包括:

1. 中心视力模糊:患者会发现视力中心区域逐渐模糊,影响阅读和其他精细活动。

2. 视物变形:直线看起来弯曲或扭曲,这是湿性AMD的常见症状。

3. 中心暗点:视野中央出现暗点或盲点。

4. 颜色变化:颜色感知变淡或变暗。

图3 AMD 症状.png


五、诊断方法

诊断AMD需要专业的眼科检查,常用的方法包括:

1. 视力检查:测试患者的视力变化。

2. 眼底检查/照相:通过眼底镜观察视网膜和黄斑的状态,发现玻璃体疣或新生血管。

3.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显示黄斑区视网膜的断层结构变化和液体积聚情况。

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显示黄斑区新生血管情况。

5. 眼底血管造影(FFA、ICGA):通过注射荧光染料帮助确定新生血管的位置和渗漏情况。

图4 AMD 检查.png


六、治疗与管理

AMD的治疗和管理方法包括:

目前临床上治疗主要是针对湿性AMD,但是效果也是差别很大,建议早发现早治疗。

而对于干性AMD,早期基本随访观察,而对于后期的黄斑萎缩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1. 抗VEGF药物注射:对于湿性AMD的最主要治疗是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和渗漏,早期治疗效果好,晚期效果不佳。

2. 光动力疗法(PDT):通过注射光敏药物,然后用激光激活药物,选择性破坏病变的新生血管。

3. 激光光凝:对某些湿性AMD患者进行激光治疗,封闭新生血管。

4. 营养补充:对于干性AMD,建议补充含有抗氧化剂(维生素C和E)、锌、铜、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等,以减缓病情进展。

5. 生活方式改变:戒烟、控制血压和胆固醇、保持健康体重和均衡饮食,有助于减少AMD的风险。

图5 AMD 治疗1.png

图6 AMD 治疗2.png

图7 AMD 治疗3.png




七、预防措施

预防AMD的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眼科检查:

1. 定期眼科检查:特别是5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AMD。

2. 健康饮食:摄入富含抗氧化剂、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和鱼类。

3. 戒烟:吸烟是AMD的重要风险因素,戒烟可以显著降低风险。

4. 控制慢性疾病:有效管理高血压和高胆固醇,减少AMD的发生。

5. 保护眼睛:佩戴防紫外线的太阳镜,减少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

八、总结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眼科疾病,早期发现和干预对预防视力丧失至关重要。

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全身性疾病管理和定期眼科检查,可以有效减少AMD的发生和进展。

如果出现中心视力模糊或视物变形的症状,应立即就医,争取早期治疗,最大程度地保护视力健康。

本文是李海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4-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