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越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痛风-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

发表者:赵越 人已读

痛风,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疾病。我国痛风患病率为1%-3%,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男性痛风风险随年龄增加稳步增长,女性痛风患病率在绝经期前低于男性,之后迅速上升。我国痛风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痛风的发病年龄约为45岁,通常年龄大的人比年轻人更易患痛风。但是,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很多年轻人营养过剩,缺少运动,痛风正在向低龄化发展。

什么是痛风?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疾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表现为急慢性关节炎、关节畸形和痛风石等临床特征,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结石,导致急性和慢性肾衰竭。

什么是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就是痛风吗?

血尿酸超过420umol/L,就被称为高尿酸血症,它是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和直接病因。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为13.3%,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痛风患病风险随血尿酸水平的升高和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约20%-30%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发展为痛风。高尿酸血症没有临床症状,在某些诱因下,如果突然出现关节的红肿热痛,或尿里出现蛋白、潜血,或出现肾结石等,就是痛风了。

发生痛风的危险因素和诱因是什么?

痛风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超重、高嘌呤饮食、含糖饮料和果糖的摄入、放化疗、药物、老年、肾功能不全、家族遗传等。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常用药物,如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吲达帕胺、呋塞米片、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吡嗪酰胺片等比较容易诱发痛风发作。另外,饮酒、运动过量、紧张劳累、感染外伤、受凉等等也是痛风发作常见诱因。一部分高尿酸血症患者发展成痛风,可无明显诱因。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是代谢综合征、高血压、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等的高危因素,逐渐被公认为继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之后的“第四高”。痛风首先出现关节受累,表现为关节突然出现的剧烈疼痛、肿胀、发热,被称为“王者之痛”。长期反复关节肿痛,可导致多关节破坏、畸形、痛风石形成,影响生活质量。其次,在痛风发病过程中,尿酸盐也可以沉积在泌尿系统,导致急性或慢性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可以出现血尿、蛋白尿、肾结石、肾积水、肾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症。第三、痛风患者往往伴有代谢异常,易并发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痛风对心脑血管会造成不良影响,是诱发冠心病、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也是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因素。

痛风急性发作,我该怎么办?

患过痛风的人往往对痛风急性发作记忆犹新,表现为关节的阵发性剧烈疼痛,常累及脚趾、踝关节。此时要给予及时处理,包括严格控制饮食、休息、少活动、抬高患肢、冷敷,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要大量饮水,每日饮水量2000-3000ml,多饮水的目的是为了多排尿,使尿酸从尿液中排出。药物治疗方面,可以外用消炎止痛药膏,或口服消炎止痛药,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布洛芬,双氯酚酸钠等。还有秋水仙碱,值得一提的是,不要按照目前的说明书使用,否则会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要小剂量服用(每天不超过3片)。肾功能不好的患者,可以选择糖皮质激素,口服、肌肉注射、局部注射都可以。

什么时候服用降尿酸药物?

在痛风发作急性期,以抗炎止痛为主,包括上述所讲药物,急性期一般不主张加用降尿酸药。在缓解期,需要医生评估是否需要启动降尿酸治疗。常用降尿酸药物包括苯溴马隆、非布司他、别嘌呤醇等。血尿酸应该降到多少?目标值360umol/L以下!对于慢性痛风、痛风石形成患者,要降到300umol/l以下!千万不要把降尿酸药当成止痛药,痛风发作时吃几天,好了以后就停。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规律使用降尿酸药物,门诊定期随诊。否则发展成慢性痛风,就后果严重了。痛风是慢性病,一定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规律随诊。如果血尿酸长期达标,且无痛风发作,可以认为痛风治愈。所以痛风也是可以治愈的疾病。

痛风患者怎么吃?

少进食高嘌呤饮食,比如海鲜、火锅、动物内脏等。而海鲜中海参、海蜇除外,因为它们嘌呤含量比较低,可以吃。肉类可适量吃,尽量吃白肉(鸡鸭肉),因为白肉嘌呤含量低于红肉(牛羊肉)。干果、豆类、香菇虽然是植物,但嘌呤含量相对高,需适量吃。减少饮酒,因为酒精本身嘌呤含量不低,且可抑制嘌呤从肾脏排出,所以容易诱发痛风。多喝白开水、苏打水,牛奶、酸奶、咖啡、淡茶水可以喝。含有果糖多的饮料,比如橙汁、可乐等要少喝。

痛风患者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改变生活方式、减重、低嘌呤饮食、戒烟戒酒,所谓“管住嘴,迈开腿”。要保持规律生活作息,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总之,健康的生活方式,让你远离痛风。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门诊定期随诊,保持血尿酸长期达标!

本文是赵越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