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张西峰 人已读
一、局部麻醉后路脊柱内镜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机理
1. 减压作用
- 后路脊柱内镜主要是通过扩大椎管容积间接减压。脊髓型颈椎病常由于颈椎退变,如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等导致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后路手术可以去除部分椎板、增生的黄韧带等,增加椎管的矢状径,从而减轻脊髓后方的压迫,改善脊髓的血运和空间。
手术前状况,大部分黄韧带被椎板覆盖
磨除部分椎板,显露黄韧带止点
拿掉黄韧带显露下方的硬膜囊,解除了钳夹脊髓和神经根的后方因素。达到治疗的目的。
有人担心解除后方压迫能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脊髓型颈椎病脊髓神经根受压,原理上主要来自前方的至压物导致的物理压迫。治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哪里有压迫,就从哪里把至压物拿掉,来解除给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提点:手术风险高,另外一种方法的机理是哪里有压迫,就在相反的方向上进行避让。磨除部分椎板和黄韧带,就达到了避让压迫缓解脊髓神经根压力的目的,该术式的特点是风险小,可以局麻手术。
2. 稳定脊柱
- 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椎板等结构的有限处理,维持脊柱的稳定性,避免过度破坏导致颈椎失稳。
二、是否切除脊髓前方致压物
- 后路脊柱内镜一般不直接切除前方的致压物(如前方的椎间盘突出或骨化的后纵韧带等)。它主要解决来自后方的压迫因素,如黄韧带肥厚等,对于前方致压物的处理不是这种手术方式的主要目的。
三、疗效
1. 改善症状方面
- 部分患者术后脊髓功能得到改善,如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减轻,步态不稳情况可能好转。有研究表明,在改善患者JOA(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评分方面有一定效果,一般有效率在60% - 80%左右,但具体疗效因个体差异(如病情严重程度、病程长短等)有所不同。
2. 长期效果
- 对于单纯由后方压迫因素引起或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维持长期减压效果上有一定意义,但如果后续出现新的前方压迫加重等情况,可能影响远期疗效。
四、风险
1. 神经损伤风险
- 术中可能损伤脊髓或神经根,虽然局部麻醉下患者能反馈神经刺激症状,降低损伤风险,但仍存在一定概率(约1% - 2%)的神经损伤,可能导致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加重。
2. 出血风险
- 手术区域存在血管,术中可能出现出血情况,尤其是椎管内出血可能压迫脊髓,不过这种情况发生率相对较低。
3. 感染风险
- 同其他脊柱手术一样,存在手术切口感染或椎管内感染的风险,一般感染率在1%以下。
4. 复发风险
- 由于不能直接处理前方致压物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部分患者术后一段时间后可能再次出现脊髓受压症状。
本文是张西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