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张西峰 人已读
1. 直接清除病原体和坏死组织:灌注冲洗可以有效地将病灶内的结核菌、脓液、干酪样坏死物质等直接冲出体外,减少了病原体的数量和毒性物质的积聚。
2. 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局部化疗使抗结核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能够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增强了对结核菌的杀灭作用。相比全身用药,局部给药更集中地针对病灶,提高了治疗效果。
3. 改善局部微环境:冲洗有助于去除炎症介质和代谢废物,改善病灶局部的微环境,促进正常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4. 损伤较小:局部麻醉相比于全身麻醉,对患者身体的影响较小,尤其对于病情不太严重的患者,降低了麻醉相关的风险和并发症。
5. 针对性治疗:由于是针对病灶进行的直接治疗,能够更精准地作用于病变部位,减少了对全身其他器官的潜在副作用。
6. 促进炎症消退:减少了局部的炎症刺激,有助于控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水肿和破坏,加速病情的恢复。
7. 便于多次操作:对于病情需要多次治疗的情况,这种方法相对简便易行,患者的耐受性较好。
这种治疗方法通常适用于病情不太严重、病灶相对局限、患者身体状况较好的情况。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结合其他治疗手段,以确保治疗效果。
笔者认为病情不太严重的脊柱结核:大致的病情是脊髓损伤分级在ASIA C以下。后突畸形一般低于30度左右。
1. 有效抗结核药物治疗:这是脊柱结核治疗的基础。在术前、术后都需要进行规范、足量、联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以控制结核杆菌的繁殖和杀灭结核杆菌,预防结核的复发和扩散。
2. 彻底清除病灶:通过手术尽可能彻底地清除结核病灶,包括死骨、脓肿、干酪样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等,以减少结核杆菌的残留,促进愈合。
3. 解除神经压迫:如果结核病灶导致了脊髓或神经根受压,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手术时应解除神经压迫,恢复神经功能。
4. 重建脊柱稳定性:脊柱结核可能会破坏脊柱的结构,导致脊柱不稳定。手术中需要通过内固定、植骨融合等方法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防止脊柱畸形的进一步发展。
5.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结核病变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以及有无并发症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
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遵循上述原则,以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自立.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探讨[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5, 25(2): 97-100.
2. 金大地. 脊柱结核治疗若干问题探讨[J]. 脊柱外科杂志, 2005, 3(3): 186-188.
3. 瞿东滨, 金大地. 正确认识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8, 18(8): 565-567.
4. 马远征, 薛海滨. 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策略[J]. 中华骨科杂志, 2014, 34(2): 232-237.
1. 有效抗结核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规范使用抗结核药物是关键。术前、术后均需进行系统的药物治疗,以控制结核杆菌的活动,防止病情恶化和复发。
2. 精准定位与有限干预:通过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如 CT、MRI 等,精确确定结核病灶的位置和范围,实施有限的、针对性的微创手术操作,最大程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3. 最小创伤清除病灶:在保证传统清除结核病灶的基础上,采用了创伤较小的手术方式和器械,减少手术切口、组织剥离和出血,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我们主要使用脊柱内镜对病灶进行精准清创。如果条件有限,患者没有神经功能障碍,特别是早期腰椎结核或感染的患者,也可以仅仅使用介入治疗的方法,单纯进行病灶引流。
4. 保护脊柱稳定性:在清除病灶的同时,注意保护脊柱的正常结构和稳定性,避免因手术操作导致脊柱过度失稳,必要时进行适当的经皮内固定或植骨融合。
5. 解除神经压迫:若存在神经受压的情况,应通过微创手术解除压迫,恢复神经功能。
6. 术后密切随访: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的随访观察,包括症状改善情况、影像学复查、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微创脊柱结核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由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进行综合评估和决策,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西峰, 王岩, 刘郑生, 等. 局部持续灌注冲洗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2, 12(4): 252-254.
2. 蒋卫平, 冼伟, 杨晓明. 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研究[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8, 28(12): 1107-1112.
3. 张强, 赵昌松, 李鑫, 等. 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 2017, 97(31): 2422-2426.
4. 李力韬, 马远征, 李大伟, 等. 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应用[J]. 中国防痨杂志, 2016, 38(11): 953-957.
5. 许勇, 陈卫, 钟琼, 等. 经皮内镜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观察[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5, 25(10): 927-932.
6. 刘新宇, 原所茂, 田永昊, 等. 经皮椎间孔镜病灶清除灌洗引流治疗早期脊柱结核的疗效分析[J]. 中华骨科杂志, 2014, 34(2): 170-175.
脊柱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脊柱感染性疾病,结核病灶内通常存在大量的结核菌、干酪样坏死组织、脓液以及死骨等。
首先,清除病灶能够直接去除致病源。结核菌及其代谢产物是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的根本原因。通过手术彻底清除这些结核病灶,可以显著减少体内的结核菌数量,降低细菌负荷,有助于控制感染的进展。
其次,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液有助于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这些坏死物质是炎症持续存在和扩散的重要因素,清除它们可以改善局部的微环境,促进组织的修复和愈合。
再者,去除死骨能够预防死骨成为新的感染灶。死骨无法参与正常的新陈代谢和修复过程,容易滋生细菌,导致感染难以控制和复发。
此外,病灶清除术还可以解除脊髓和神经的受压。在脊柱结核的发展过程中,脓液、死骨和肉芽组织可能会压迫脊髓和神经,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及时清除病灶,解除压迫,能够恢复神经功能,避免不可逆的神经损伤。
总之,病灶清除术是脊柱结核治疗的关键环节,它能够去除致病因素、减轻炎症、预防感染扩散、解除神经受压,为后续的治疗和康复创造有利条件,是脊柱结核综合治疗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术中出血:手术区域血管丰富,可能导致大量出血,影响手术视野和患者生命体征。
2. 神经损伤:在操作过程中,可能意外损伤脊髓、神经根等,导致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3. 感染扩散:若病灶清除不彻底或术后护理不当,可能导致结核感染扩散,病情加重。
4. 内固定失败:如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影响脊柱稳定性的重建。
5. 脑脊液漏:手术中损伤硬脊膜,引起脑脊液漏,可能导致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6. 植骨不融合:影响脊柱的融合和稳定性。
7. 术后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等。
8. 矫正角度丢失:脊柱畸形矫正效果不佳或术后再次出现畸形。
参考文献:
1. 秦世炳. 重视脊柱结核术后复治的原因分析[J]. 中国防痨杂志, 2017, 39(9): 905-907.
2. 董伟杰, 秦世炳, 兰汀隆, 等.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J]. 中国防痨杂志, 2016, 38(8): 638-643.
3. 张强, 洪磊, 邹海波, 等. 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5, 25(10): 900-905.
4. 许建中. 对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的认识与预防[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3, 23(6): 481-483.
5. 宋滇文, 贾连顺, 袁文.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现状与问题[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 19(5): 367-369.
6. 唐焕章, 徐皓, 符臣学, 等.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9, 19(11): 817-821.
7. 王传庆.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并发症及其处理[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 16(15): 1136-1138.
8. 瞿东滨, 金大地.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进展[J]. 中华骨科杂志, 2003, 23(5): 306-309.
1. 创伤小:对患者身体的损伤较小,术后恢复快,减少了手术带来的痛苦。
2. 出血少:降低了术中出血的风险,减少了输血的需求。
3. 最小创伤清除病灶:脊柱内镜的手术方式和器械,减少手术切口、组织剥离和出血,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有的患者仅仅使用介入治疗的方法,单纯进行病灶引流和局部化疗。
4. 感染风险低:较小的切口和更少的组织暴露有助于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5. 早期活动:患者能够更早地进行功能锻炼和恢复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6. 美观性好:切口小,术后疤痕不明显,更符合患者的美观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自立, 施建党, 金卫东, 等. 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研究[J]. 中华骨科杂志, 2015, 35(5): 539-544.
2. 赵晨, 杨立利, 陈华江, 等. 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分析[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4, 24(10): 873-878.
3. 王传庆. 脊柱结核微创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防痨杂志, 2013, 35(11): 919-922.
4. 李勇, 钟家云, 赵斌. 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应用进展[J]. 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18): 3152-3154.
5. 张宏其, 郭超峰, 唐明星, 等. 单纯经后路一期前方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J]. 中华骨科杂志, 2012, 32(12): 1168-1173.
1. 术前评估:通过影像学检查(如 X 线、CT、MRI 等)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耐受性。
2. 定位:在影像引导下(如 C 型臂 X 光机、CT 等)确定手术部位和穿刺路径。
3. 建立通道:通过小切口或经皮穿刺,建立到达病灶的工作通道。
4. 病灶清除:使用特殊器械清除结核病灶,包括脓液、干酪样坏死物质、死骨等。
5. 局部化疗:在病灶处放置抗结核药物。
6. 植骨融合(视情况而定):如果需要,进行植骨以促进脊柱融合和稳定。
7. 放置引流(视情况而定):在手术部位放置引流管,以排出积液和积血。
8. 缝合切口:关闭切口,完成手术。
参考文献:
1. 李宏伟, 马远征, 陈兴, 等. 经皮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置管引流治疗脊柱结核[J]. 中国防痨杂志, 2017, 39(10): 1082-1087.
2. 张强, 赵昌松, 李鑫, 等. 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 2017, 97(31): 2422-2426.
3. 张西峰, 王岩, 刘郑生, 等. 局部持续灌注冲洗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2, 12(4): 252-254.
4. 董伟杰, 秦世炳, 兰汀隆, 等.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J]. 中国防痨杂志, 2016, 38(8): 638-643.
5. 王传庆. 脊柱结核微创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防痨杂志, 2013, 35(11): 919-922.
1. 术前准备:完善相关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如 X 光、CT、MRI 等)以明确病灶位置、范围和严重程度,评估患者身体状况。
2. 定位:通过影像学手段确定脓肿的位置和最佳穿刺点。
3. 麻醉:通常采用局部麻醉。
4. 穿刺:在定位点进行穿刺,置入灌注引流管。
5. 引流:连接引流装置,使用异烟肼生理盐水灌注持续或间断冲洗引流脓液。
6. 术后处理:观察引流情况,定期复查,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1. 术前评估:同单纯灌注冲洗引流方法,充分了解病情。
2. 体位与定位:患者取合适体位,借助影像学确定内镜入口和工作通道位置。
3. 建立通道:置入内镜器械,建立工作通道。
4. 内镜下操作:在内镜直视下,清除结核病灶组织(如脓液、坏死物质等),对周围进行适当的清创。
5. 引流与冲洗:放置冲洗引流管,使用异烟肼生理盐水灌注持续或间断冲洗引流脓液。
6. 术后管理: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定期复查评估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西峰, 王岩, 刘郑生, 等. 局部持续灌注冲洗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2, 12(4): 252-254.
2. 许建中. 脊柱结核的治疗进展[J]. 中国骨伤, 2018, 31(11): 993-996.
3. 王自立, 施建党, 金卫东, 等. 脊柱结核的微创手术治疗[J]. 中华骨科杂志, 2015, 35(5): 539-544.
4. 张强, 赵昌松, 李鑫, 等. 脊柱结核微创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防痨杂志, 2017, 39(10): 1053-1056.
5. 李力韬, 马远征, 李大伟, 等. 脊柱内镜技术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防痨杂志, 2016, 38(9): 787-790.
1. 术前充分评估:包括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结核病灶的范围和严重程度、神经受压情况等,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在充分理解脊柱疾病的基础上,降低手术流程的复杂性,尽量做单纯引流术和\或单纯内镜病灶清除灌注冲洗引流手术。尽量做局部麻醉手术或静脉麻醉辅助手术。
2. 提高手术技术:术者应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熟悉微创手术的操作要点和技巧,减少手术中的误操作。
3. 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手术中的感染,包括手术室环境的消毒、手术器械的灭菌、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等。
4. 优化围手术期管理:如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控制基础疾病、加强营养支持等,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
5. 术后密切观察和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观察伤口情况、监测生命体征、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等。
参考文献:
1. 张强, 赵昌松, 李鑫, 等. 脊柱结核微创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策略[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8, 28(10): 918-924.
2. 王自立, 施建党, 金卫东, 等. 如何降低脊柱结核微创手术的并发症[J]. 中华骨科杂志, 2017, 37(11): 695-700.
3. 董伟杰, 秦世炳, 兰汀隆, 等.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J]. 中国防痨杂志, 2016, 38(8): 638-643.
4. 许勇, 陈卫, 钟琼, 等. 降低脊柱结核微创手术并发症的策略探讨[J]. 实用医学杂志, 2015, 31(18): 3088-3090.
5. 刘新宇, 原所茂, 田永昊, 等. 脊柱结核微创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4, 22(21): 1989-1992.
单纯病灶引流灌注冲洗局部化疗:
- 主要侧重于通过引流清除脓液和局部化疗药物的应用来控制结核病灶,重点在于局部的抗感染治疗。
- 对于脊柱稳定性的考虑相对较少,适用于脊柱稳定性未受到明显影响或破坏较轻的患者。
- 不仅关注病灶的处理和抗感染,还着重于通过内固定来重建和维持脊柱的稳定性。
- 适用于存在一定程度脊柱不稳或预计在病灶清除后可能出现脊柱不稳的情况,以预防或矫正可能出现的脊柱畸形。
参考文献:
1. 王自立, 施建党, 金卫东, 等. 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单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治疗策略[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7, 27(10): 865-870.
2. 张强, 赵昌松, 李鑫, 等. 脊柱结核微创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防痨杂志, 2017, 39(10): 1088-1092.
3. 董伟杰, 秦世炳, 兰汀隆, 等.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J]. 中国防痨杂志, 2016, 38(8): 638-643.
4. 许建中. 对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的认识与预防[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3, 23(6): 481-483.
1. 早期脊柱结核患者:病变相对局限,骨质破坏较轻,未出现严重的脊柱畸形和神经功能障碍。
2. 身体状况较差,难以耐受开放手术的患者:如患有严重的心肺疾病、高龄或其他基础疾病,微创手术对身体的创伤较小,更适合此类患者。
3. 单纯椎旁脓肿或较小的冷脓肿患者:通过单纯引流灌注冲洗治愈这样的患者。
4. 经过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后,病情稳定,但局部仍有病灶残留或复发风险的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适应人群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身体状况、影像学表现等,由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后确定。由于对脊柱感染认识观念的不同,医生的理念和手术经验等原因,微创手术治疗的概率差异很大。
1. 精准治疗:通过微创手术方式,能够更精准地到达病变部位,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 局部控制病灶:直接对脊柱结核病灶进行冲洗引流,可以有效地清除脓液、坏死组织和结核菌,降低局部细菌负荷,减少炎症反应。
3. 提高药物浓度:局部化疗能够在病灶部位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增强对结核菌的杀灭作用,同时减少全身用药带来的副作用。
4. 减压与稳定:脊柱内镜下减压可以解除神经受压,恢复神经功能,同时冲洗引流有助于减轻病灶对脊柱结构的破坏,保持脊柱的稳定性。
5. 减少创伤:采用局部麻醉和微创手术,降低了手术的创伤程度,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减少了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6. 局部麻醉相较于全身麻醉,能够减少对患者整体生理机能的影响,降低麻醉风险。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7.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脊柱结核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微创手术方式和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的精准治疗。
这种治疗理念旨在通过微创、精准、局部化疗的治疗手段,有效控制脊柱结核,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1. 降低麻醉风险:局部麻醉对患者的全身生理影响较小,尤其对于身体状况较差、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降低了因全身麻醉可能带来的心血管、呼吸系统等方面的风险。
2. 减少创伤:微创手术切口小,对周围正常组织的破坏少,有助于患者术后更快地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3. 术后疼痛轻:较小的切口和组织损伤使得术后疼痛相对较轻,患者能够更早地进行活动和康复训练。
4. 早期康复:由于创伤小,患者可以更快地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提高生活质量。
5.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了手术创伤相关的并发症,如出血、感染、伤口愈合不良等。
6. 经济负担相对较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降低了医疗费用和患者的经济负担。
7. 精准治疗:在影像技术的引导下,能够更精准地到达病灶部位,提高治疗效果。
8. 保留脊柱功能: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脊柱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减少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1. 术前评估:
- 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如 X 线、CT、MRI 等,以明确结核病灶的位置、范围和脊柱结构的破坏情况。
- 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凝血功能等,确定能否耐受局部麻醉和手术。
2. 定位:
- 借助影像学手段,如 C 型臂 X 光机或导航系统,精准确定手术部位和进针路径。
3. 麻醉:
- 选择合适的局部麻醉药物和方法,确保手术区域的麻醉效果充分,但又不影响患者的意识和生命体征。
4. 切口与入路:
- 设计小而精准的切口,选择合适的入路,以最小的创伤到达病灶。
5. 病灶处理:
- 小心清除结核病灶内的脓液、干酪样坏死组织、死骨等。
- 进行充分的冲洗引流,以减少结核菌残留。
6. 局部化疗:
- 放置双腔灌注冲洗引流管,准确地将抗结核药物注入病灶部位,确保药物分布均匀。
7. 止血与缝合:
- 仔细止血,避免术后血肿形成。
- 严密缝合切口,防止感染。
8. 术后监测:
-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伤口情况以及神经功能。
9. 康复指导:
- 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包括早期活动、功能锻炼等。
1. 更彻底的病灶清除:在全身麻醉下,患者肌肉完全松弛,手术视野更清晰,有利于更彻底地清除结核病灶,包括脓液、坏死组织、死骨等,从而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风险。
2. 精准的内固定:能够更精确地放置内固定器械,为脊柱提供稳定的支撑,有助于维持脊柱的正常序列和稳定性,防止脊柱畸形的进一步发展。
3. 减轻疼痛:通过稳定脊柱结构,减轻因脊柱不稳定导致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促进早期活动:内固定提供的稳定性使患者能够在术后更早地进行活动和康复锻炼,减少长期卧床带来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5. 改善神经功能:对于因脊柱结核导致神经受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及时的手术减压和内固定可以改善神经功能。
6. 微创手术创伤小:相比传统开放手术,微创手术切口小,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较轻,减少了术中出血和术后伤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7. 美观效果好:微创手术切口小,术后疤痕不明显,对患者的外观影响较小。
8. 缩短住院时间:由于创伤小、恢复快,患者的住院时间相对缩短,降低了医疗成本。
1. 麻醉相关风险:包括对麻醉药物的过敏反应、呼吸抑制、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等。
2. 出血:虽然微创手术出血相对较少,但仍存在术中出血过多的可能,尤其是在处理血管丰富的部位时。
3. 神经损伤: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对脊髓、神经根造成损伤,导致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
4. 内固定相关问题:如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等,影响固定效果。
5. 感染:尽管微创手术感染风险相对较低,但仍存在术后伤口感染或结核病灶扩散导致的深部感染。
6. 脑脊液漏:在手术中如果损伤硬脊膜,可能会引起脑脊液漏。
7. 植骨融合失败:如果进行了植骨融合术,可能会出现植骨不融合的情况。
8. 血管损伤:可能会损伤邻近的大血管,导致严重的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9. 相邻节段退变:内固定术后可能会导致相邻脊柱节段的应力改变,加速其退变。
10. 结核复发:如果结核病灶清除不彻底,或者术后抗结核治疗不规范,可能会导致结核复发。
需要注意的是,手术风险并非一定会发生,医生会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评估,术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
1. 脊柱稳定性受到明显破坏的患者:如出现脊柱椎体严重破坏、塌陷,导致脊柱失去正常的生理曲度和稳定性。
2. 有神经受压症状的患者:例如出现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表明脊髓或神经根受到压迫,需要及时减压并稳定脊柱。
3. 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经过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但病情仍持续进展,结核病灶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4. 脊柱后凸畸形明显的患者:严重的后凸畸形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影响心肺功能,需要手术矫正。
5. 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病变范围较广,单纯药物治疗难以控制,需要手术干预。
6. 预计脊柱结核治愈后仍可能残留脊柱不稳的患者:提前进行内固定手术以预防后期的脊柱失稳。
7. 身体状况能够耐受全身麻醉和手术的患者:患者心肺功能等基本情况较好,能够承受手术带来的应激和创伤。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手术适应证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由专业的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后确定。
脊柱结核微创治疗后恢复正常活动的时间因人而异,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明显的疼痛,一般术后术后当日即可正常生理活动,比如室内生活性活动,短暂床铺周围活动。
如果患者较为年轻、身体状况良好、结核病情较轻、手术顺利且术后恢复良好,可能在 3 个月左右就能逐渐恢复正常活动,但活动量和强度仍需循序渐进地增加。
然而,如果患者年龄较大、基础健康状况较差、结核病灶范围广泛、合并其他并发症或者术后恢复不理想,恢复时间可能会延长,可能需要 4 - 6 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活动。
在恢复期间,患者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康复训练和复查,以确保脊柱的稳定性和功能的恢复。
1.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大蒜等,这些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道,影响营养吸收和身体恢复。
2. 减少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此类食物不易消化,可能增加胃肠负担。
3. 限制高糖食物:过多的甜食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影响身体的代谢和恢复。
4. 避免生冷食物:如冷饮、生鱼片等,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影响营养摄入。
5. 控制腌制食物:如咸菜、腌肉等,因其含盐量高,可能影响水钠平衡和血压。
6. 减少酒精摄入:酒精可能影响肝脏功能,干扰药物代谢和身体的康复。
同时,患者应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富含蛋白质(如鸡肉、鱼肉、豆类)、维生素(新鲜蔬菜和水果)和矿物质(如牛奶、坚果)的食物,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饮食的调整应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
1.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了解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的情况,评估是否有感染、贫血等。
- 红细胞沉降率(ESR)和 C 反应蛋白(CRP):有助于判断结核的炎症活动情况。
- 肝肾功能检查:监测抗结核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 结核菌素试验(PPD 试验)或结核感染 T 细胞检测(T-SPOT.TB):辅助评估结核的控制情况。
2. 影像学检查:
- X 线:观察脊柱的整体形态、内固定的位置以及脊柱的序列是否正常。
- CT 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脊柱的骨性结构,了解病灶的愈合情况、有无死骨残留、内固定是否稳定等。
- MRI 检查:对于评估脊髓和神经根的受压情况、软组织的恢复情况较为敏感。
3. 神经功能评估:通过体格检查,评估下肢的感觉、运动功能,以及大小便功能,了解神经恢复情况。
4. 伤口检查:观察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有无红肿、渗液、窦道形成等。
5. 药物副作用评估:询问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期间的症状,如有无恶心、呕吐、视力变化、耳鸣等,以评估药物副作用。
复查的时间间隔和具体项目通常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由医生在每次复查时确定。
在脊柱结核手术治疗后,以下运动有助于康复,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体恢复情况逐步进行:
1. 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有助于预防肺部感染,特别是在术后早期卧床期间。
2. 四肢关节活动:如屈伸肘、腕关节,屈伸膝关节,旋转踝关节等,能预防四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3. 直腿抬高练习:仰卧位,伸直下肢并抬高,可增强下肢肌肉力量,防止神经根粘连。
4. 五点支撑法:仰卧位,以双足、双肘和头部为支点,将臀部抬起,能锻炼腰背肌力量。
5. 三点支撑法:仰卧位,双臂置于胸前,以头和双足为支点,将身体抬起。
6. 飞燕式:俯卧位,双臂和双腿伸直并向上抬起,形似飞燕,强化腰背肌功能。
7. 日常的生活活动是最重要的康复训练:比如:起床的动作,日常生活强度的步行,卫生间的个人卫生动作,围绕生活场地周围的力所能及的活动,是康复期间首先要完成的锻炼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开始运动的时间、运动的强度和频率应根据个人的恢复状况而定。在进行运动康复时,如果出现疼痛、不适或其他异常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咨询医生。
脊柱结核微创手术内固定治疗后开始运动康复的时间因人而异,通常取决于患者的恢复情况。
一般来说,在术后 1 - 2 周左右,如果患者恢复良好,伤口没有明显疼痛和渗出,可以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床上四肢关节活动和呼吸训练。
术后 4 - 6 周,若复查显示内固定稳定、脊柱融合情况良好,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增加运动量,开始进行直腿抬高练习等。
大约 3 个月左右,如果恢复顺利,经过医生评估,可以进行一些更具强度的腰背肌锻炼,如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等。
但需要强调的是,每个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恢复能力不同,具体开始运动康复的时间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
本文是张西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