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一种不同于细菌和病毒的微生物)感染人体导致的肺炎。
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通常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及较明显咳嗽。
“肺炎支原体”经空气传播,“肺炎支原体”感染者呼出的呼吸道飞沫被健康人群吸入并定植肺部后,即可导致“肺炎支原体”感染,并进一步产生相应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可致支原体肺炎、肺实变。
儿童免疫接种的“肺炎”疫苗是肺炎链球菌 (肺炎球菌)疫苗,只用于预防部分血清型肺炎链球菌感染导致的呼吸道感染;
- 目前没有疫苗及药物用于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
- 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室内环境下正确佩戴口罩,可有效阻断“肺炎支原体”传播,帮助孩子免于感染。
人群对“肺炎支原体”普遍易感,感染后不能建立持久免疫力,治愈后仍可再次感染
- 参考患者所处地区的“肺炎支原体”流行情况,以及患者较典型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症状(发热、较剧烈的干性或湿性咳嗽)。可初步考虑“肺炎支原体”感染。
- 对疑似感染患者进行呼吸道(鼻腔/ 口腔)病原学检查,可以协助确诊“肺炎支原体”感染。可选择“肺炎支原体”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可选购试剂盒居家自行检查。核酸检测敏感性远远优于抗原检测。可于患病后遵医嘱进行核酸检查。
- 诊断支原体感染的患者,肺部影像学检查(胸片/胸CT)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不同于其他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者多无明显肺部体征,仅依赖医生肺部听诊很难进行是否存在肺炎及肺炎恢复情况的判断。
- “肺炎支原体”感染者的血常规特征为白细胞略高或正常,CRP略高。结合血常规特点、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情况,可以协助“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诊断。
- 但该血常规的“特征”欠缺特异性。有检查条件的患者应进一步完善病原体的检查,
- “肺炎支原体”抗体反应的是人体感染支原体后的产生的身体免疫反应,检测的抗体并不是感染的微生物。
-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通常5-7天可在感染者血液中检测支原体抗体。
-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血抗体“阳性”结果会持续数月甚至1年。
- 对血支原体抗体的临床解读不应为“阳性”代表存在感染,“阴性”代表没有感染。
- 只有在患者感染初始阶段检测支原体抗体“阴性”,5-7天后支原体抗体复测转为“阳性”时才能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
- 很难根据一次支原体抗体的结果作为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和用药的依据。
- 尽早且有效的抗支原体治疗是控制病情进展的关键。
- 头孢/青霉素类抗生素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无效。
- 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曾是支原体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肺炎支原体”患者出现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后肺炎症状不改善、肺部感染不能控制的情况。
- 8岁以上“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应选用“四环素类”抗生素控制支原体感染,疗效确切。
- 8岁以下“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在监护人知情同意下,也可考虑应用“四环素类”或“喹诺酮”抗生素控制支原体感染。
- 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及时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更早控制肺部炎症反应,快速控制患者发热等全身症状。降低肺部后遗症的发生率。
- 目前常用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包括“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的有效性是确切的。
- 以往研究表明,四环素类药物可沉积在牙齿和骨骼中,长期大量应用,有存在导致牙齿产生不同程度的变色黄染、牙釉质发育不良、龋齿、骨发育不良等问题的可能。
- 因此在学龄儿童,尤其是8岁以下儿童中,应用四环素类药物应严格限制并谨慎决定。
- 明确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建议由临床医生协助评估药物应用的的利弊并做出治疗选择。
- 监护人和患者可充分参考医生治疗建议,不要因为过度担心药物对牙齿等的潜在影响问题延误了肺炎的治疗时机,也不要将“多西环素、米诺环素”作为常规感染治疗的用药选择。
本文是邵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