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晓兵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媒体报道

眼科治疗新突破:喻晓兵教授谈浆液性PED的激光治疗探索

发表者:喻晓兵 人已读

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是常见的黄斑病变,超过80%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眼中会出现PED。PED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严重时可致视力丧失。对于浆液性PED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备受眼科医师关注。在2025年3月举办的第九届中国眼科学教育大会上,北京医院喻晓兵教授通过具体病例,分享了浆液性PED的激光治疗新策略,为眼科医师更好地治疗浆液性PED拓宽了思路。

创新红光激光疗法:为浆液性PED治疗带来曙光

浆液性PED不包括玻璃膜疣性PED、纤维血管性PED和出血性PED。浆液性PED也分为新生血管性PED和非新生血管性PED。其中,非新生血管性浆液性PED根据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表现又可分为潴留性PED、渗漏性PED和混合性PED。以往的临床实践表明,微脉冲激光可有效降低非新生血管性浆液性PED的高度,改善患者视力,推测其对潴留型PED有效。对于渗漏性PED,以往的回顾性研究证实,光动力疗法(PDT)具有显著疗效,可使PED的隆起高度明显下降。该疗法尤其适用于合并脉络膜增厚以及ICGA提示脉络膜血管高通透性的PED患者,特别是脉络膜厚度大于350μm的患者,对PDT的反应更佳。然而,由于国内光敏剂维替泊芬供应不足,在国内实施PDT治疗存在困难。喻晓兵教授团队创新性地联合采用无光敏剂的红光激光治疗方法,部分替代PDT,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病例回顾:红光激光探索性治疗浆液性PED,成效显著


患者男,68岁,左眼视力下降6月,外院诊断为新生血管性AMD,曾行3次抗VEGF治疗,症状无好转。遂就诊于北京医院,眼科检查示左眼视力0.2;OCTA检查示浆液性PED隆起,伴脉络膜血管扩张明显,未见黄斑新生血管(MNV),诊断为左眼浆液性PED。给予3次微脉冲激光联合689nm红光激光(无药物的PDT激光)治 疗,5个月后视力明显提高至0.6,PED隆起高度及脉络膜大中血管扩张程度得到有效降低。



疗效验证:初始SML治疗不佳的cCSC,转689nm红光激光成果斐然


喻晓兵教授研究团队既往对难治性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比较对最初连续两次阈值下微脉冲激光(SML)治疗反应不佳的cCSC眼转换为689nm红光激光疗法与继续SML治疗后的视功能和解剖学结果,并评估了所有cCSC眼治疗后脉络膜血管特征的改变。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初始SML治疗反应不佳的cCSC患者,转换为689nm红光激光疗法能够显著改善视功能和解剖学效果,表现为视网膜中央厚度的降低和视网膜积液的吸收。此外,689nm红光激光治疗还显示出对脉络膜血管异常扩张的显著改善。由此推断,对于脉络膜血管扩张的浆液性PED红光激光也会有一定的疗效。

ca0f43772d9b21974e7f9b9862eefcee.png

640.png



总结

基于目前的研究结果,喻晓兵教授总结了对于浆液性PED治疗策略的思考:随着OCT/OCTA等技术的发展,对于PED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更深层的脉络膜血管改变有了进一步研究。对于非新生血管性的浆液性PED,微脉冲激光治疗可以达到解剖缓解,改善视力。而对于伴有脉络膜血管性扩张的浆液性PED,微脉冲激光联合红光激光治疗是可选择的治疗方案,其疗效及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本文是喻晓兵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