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家

疾病: 消化性溃疡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牛德福

暂无推荐医生

消化性溃疡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新冠消化道粘膜损伤和保护消化道的粘膜屏障功能,包括粘液屏障、粘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微生物屏障、粘膜快速更新能力以及丰富的血液供应特点,结合现在正在正在流行的新冠奥密克戎感染,病毒除了侵犯呼吸道,也可以侵犯消化道。作为新冠感染最主要的治疗,需要用到解热镇痛类药物,这类药物最主要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导致消化道粘膜损伤,如果遇到重症感染,可能还需要用到糖皮质激素,来减轻炎症风暴的危害,而糖皮质激素,也是造成消化道粘膜损伤的主要药物。我们需要提高对药源性胃肠道损伤的认识,特别是当下,新冠感染者,有消化道溃疡病史,高龄,基础病多,比如冠心病,糖尿病,需要呼吸机治疗,处于应激状态等,都更容易合并药源性胃肠道损伤,我们不光要警惕药物引起的胃粘膜损伤,还需要警惕药物引起的下消化道损伤,针对上消化道损伤的高危人群,使用好质子泵类药物和粘膜保护剂,可以有效减少药物引起消化道损伤的发生和危害,而对于下消化道损伤,合理使用粘膜保护剂,特别是内源性粘膜保护剂,比如替普瑞酮,可能会收到不错的效果。最后提醒大家,如果你有慢性胃炎,需要认真管理,合理用药,减轻炎症,减少萎缩,有可能减少胃癌的发生。如果你有冠心病,需要使用双抗,如果你有肾病,有风湿免疫病,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和非甾体类药物,假如你是新冠感染者,特别是有溃疡病史,高龄等高危因素,现阶段,你需要使用退烧药,或者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请你和医务人员一起,警惕药物源性胃肠道损伤的发生,请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质子泵类药物和内源性粘膜损伤剂,做好消化道粘膜损伤的预防和治疗!
消化性溃疡不容小觑,看看你中招了吗?随着季节变化,尤其是秋冬季节交替或者冬春交替,会有不少患者出现上腹部疼痛,这种疼痛有些表现为空腹痛,有些会出现饥饿痛、半夜痛,也有人会饭后1小时开始疼,除了疼痛症状之外,可能还伴有烧心、反胃、嗳酸、嗳气、恶心等其他症状,这些可能都和消化性溃疡有关系,今天我就和大家讲讲消化性溃疡。(一)什么是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黏膜发生炎性反应与坏死、脱落、形成溃疡,溃疡的黏膜坏死缺损穿透黏膜肌层,严重者可达固有肌层或更深。消化性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或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内,其中又以胃、十二指肠最常见。1、人群中约有10%在其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2、以20~50岁居多,男性大约是女性的2-5倍;3、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两者之比约为3∶1。(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1、主要与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伤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平衡有关。2、如果将消化道黏膜屏障比喻为“屋顶”,胃酸和胃蛋白酶比喻为“酸雨”,那么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和阿司匹林等的广泛应用,不仅本身破坏“屋顶”,还会促使“酸雨”的量更大,这种“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情况就会引发溃疡。(三)消化性溃疡的病因: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p)感染、非甾体抗炎药(NSAID)和阿司匹林等药物的使用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两大致病因素,95%以上的消化性溃疡与这两者有关。除此之外,吸烟、饮食因素(酒、茶、咖啡等),遗传因素、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应激与心理因素等在消化性溃疡等发生中均起到一定的作用。(四)消化性溃疡的症状及并发症1、上腹部疼痛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但也可能无症状,尤其NSAIDs导致的溃疡常常无任何症状)。2、疼痛常位于上腹部,胃溃疡在上腹部偏左,十二指肠溃疡在上腹部或偏右;3、典型的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常在两餐之间、餐前或者夜间,进餐可缓解,胃溃疡疼痛常在餐后0.5-1小时出现,经过1-2小时可逐渐缓解。4、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多不典型,多无明显症状,疼痛也多无规律。5、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五)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与检查1、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在内镜直视下,消化性溃疡通常呈圆形、椭圆形或线形,边缘锐利,基本光滑,为灰白色或灰黄色苔膜所覆盖,周围黏膜充血、水肿,略隆起;2、幽门螺杆菌检测:是诊断消化性溃疡的常规检测项目,可提示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3、X线钡餐检测:随着内镜检查的普及,这项检测已少使用。(六)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1、根除幽门螺杆菌:一般推荐四联14天标准治疗方案;2、抑酸治疗:目前有三类药物在临床使用,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PPI),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断剂(P-CAB)3、胃黏膜保护剂:建议在抗酸治疗和Hp根除时,联合应用胃黏膜保护剂。(七)日常生活管理1、戒烟,适度饮酒或者戒酒,避免咖啡、浓茶或刺激性调味品;2、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比如水果,绿叶蔬菜等;3、适当适当摄入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大豆发酵食品等4、细嚼慢咽,避免急食,有规律的定时进食,饮食不过饱;5、劳逸结合适当休息,减轻精神压力,加强锻炼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