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家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光明网.支原体、甲流、乙流席卷而来 保护儿童要从家庭开始|冬季呼吸道疾病系列科普解读.详情见光明网.支原体、甲流、乙流席卷而来保护儿童要从家庭开始|冬季呼吸道疾病系列科普解读近期,儿科就诊患儿数量依然居高不下!儿科医护、儿童家长和孩子们终于携手度过了被呼吸道疾病缠绕的2023年,跨年到了2024年,但艰难的日子依然没有结束,肺炎支原体、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依然轮番袭击着亲爱的孩子们,不少陪伴照护孩子的家长朋友们也被感染患病了。儿童的生长发育、身心健康和疾病防治更多依赖家庭和家长的养育照护,掌握了科学育儿知识的家长,在儿童日常照护中更有利于做好疾病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恰当诊疗,减少疾病损害。因此,为了促进儿童健康,我们当下更加需要面向家庭科普传播相关的儿科知识。一.支原体、甲流、乙流有何不同?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一种病原微生物,其特点为无细胞壁、可独立存活,是已知的可独立存活的最小微生物,容易侵袭感染肺部导致肺炎。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起病缓慢,中毒症状轻。常有发热,热型不一,热程1~3周。刺激性咳嗽为突出表现,少数可表现为类似百日咳样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一般于病后2~3天开始,初为干咳,后转为顽固性剧咳,可持续1~4周。肺部体征与刺激性咳嗽、发热等临床表现不一致;胸部X线影像表现多样,可相互转化,可成游走性改变,而临床听诊体征较轻。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统称,感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常有明显的流行病史。流感病毒为有包膜的正黏病毒科病毒,根据病毒内部的核蛋白和基质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分为A(甲)、B(乙)、C(丙)、D(丁)4型。甲流,为A(甲)型流感病毒的简称,能感染包括人、猪、马、狗、禽类和海豹等多种动物,并多次引起世界性的人流感大流行;乙流,为B(乙)型流感病毒的简称,在人和海豹中发现,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和暴发。儿童罹患甲流、乙流后的临床表现相似、治疗药物和原则一样,主要症状均为突然发热,体温可达39~40℃,常伴有咳嗽、咽痛、流涕或鼻塞、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可伴有畏寒、寒战,多伴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喉炎、急性中耳炎、急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心肌病、脑病、脑炎、肌炎等病症。乙流患儿消化道症状较多见。一旦确诊或疑似流感时,不论基础疾病、流感疫苗免疫状态及流感病情严重程度,都应尽早明确诊断、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二.居家观察病情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和医生,支原体、甲流、乙流轮番袭来,保护儿童还是要从家庭开始。当发现患儿出现发热、咳嗽、呕吐、腹泻等病症时,家长可用“一笑、二看、三逗、四玩、五吃、六就医”这六步流程来居家观察评估儿童病情变化,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恰当就医诊疗。不过度诊疗,也不延误诊疗。首先别恐慌,放松心情微笑着与患儿沟通交流,观察(即二看)患儿是否痛苦。开心愉快的心情有利于自身免疫力的发挥,有利于病情的早日康复,而痛苦恐慌的心情不利于孩子的病情恢复。“二看”还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是否痛苦,皮肤黏膜颜色是否有变化,呼吸是否顺畅,全身状况和吃喝拉撒睡玩等日常活动如何。如果发现孩子呼吸困难、吃不下东西、运动行为异常等情况,立即就医。“三逗、四玩、五吃”,逗逗孩子,观察孩子是否吃得香、拉得好、睡得稳。如果发现孩子呕吐吃不下东西,大便稀溏、小便少,大小便颜色和平常比较有变化、带血,须尽快就医。如果孩子精神状态和进食状态很好,不必太担心。如果孩子吃不下东西,甚至连水也喝不下,就该尽快就医了。三.及时恰当就医发热咳嗽超过3天不好转,上述“一笑、二看、三逗、四玩、五吃、六就医”过程中发现任何异常,都必须立即就医看儿科医生。就医后要遵医嘱,如果初诊医生认为需要转诊或转院,要把初诊的记录和检查化验资料带好,以便于再诊医生了解病情变化,有助于尽快明确诊断和治疗。针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有效的药物是作用于细胞质的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肺炎支原体对作用于细胞壁的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固有耐药。如果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8周岁以上儿童可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喹诺酮类抗生素对于肺炎支原体感染也有很好的疗效,但18周岁以下儿童使用属超说明书用药,需充分评估利弊、并取得家长知情同意后方可使用。【为了传播儿童健康知识,让家长学习到更多育儿技能,也培养孩子看书学习的好习惯,我也成了科普作家,撰写出版了《儿科常见病解惑》、《儿科急诊急症解惑》等科普图书,解答了诸多大众育儿困惑,荣获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大众科学奖提名奖、优秀科普作家奖和优秀科普图书奖等多项科普奖。2本书您均可在各大购书网点购买,可选择最便宜的买。关注我的好大夫徐灵敏医生网站,可以在科普义诊里看到我10年来撰写发表的400多篇儿童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