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简称: 北京安定医院
公立三甲精神病医院

推荐专家

疾病: 儿童焦虑症
医院科室: 不限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儿童焦虑症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儿童患焦虑症,父母帮助孩子的方式真的对了吗?一、父母去保护孩子,避免让孩子体验到焦虑当一个孩子得了焦虑症,有焦虑相关的想法、情绪和行为,会自然的在家庭内寻求帮助。而父母面对一个受焦虑之苦的孩子,一方面,源于对孩子痛苦的同情,想帮助孩子的情绪恢复平静舒适;另一方面焦虑症发作时,孩子有很多不合理的担忧,影响孩子正常的社会功能(比如上学,独自一个睡觉,外出等),父母想让孩子尽快恢复社会功能。父母会用自己的方式去保护孩子,帮助她减少焦虑。父母保护孩子的行为,我们也称顺应行为。顺应行为(保护行为)会马上带走孩子的焦虑,但是父母的顺应行为传达了父母认同焦虑是可怕的,孩子是不能承受的,焦虑会伤害孩子。父母顺应行为(保护行为)的举例:顺应处于困境中的孩子对于父母而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存在顺应行为,因为他们很关心孩子,很难看到孩子受苦。 父母做出顺应行为的时候,是因为我们知道顺应行为会解决问题,马上带走孩子的压力、恐惧不安,通常这是对的,但效果是暂时的。父母的顺应行为让孩子没有机会去认清焦虑,也没有机会去检验他所担忧的想法是否是事实。孩子始终会认为焦虑是可怕的,自己是不能承受的,而且是没有能力应对的。每一次顺应,孩子和家长会变得越来越相信让孩子正常生活的唯一方法是顺应行为,与此同时他们都怀揣希望孩子可以不用做顺应行为也好起来。 随着时间推移,他们错失越来越多的机会,让孩子认识到他们是有能力应对、承受情绪的。 这就有点南辕北辙。目标是好的,方法是错的。举例说明:小东,8岁,男孩,小东半年来有一个症状,就是每次父母带着妹妹去打预防针(父母不带小东是因为家里电动车只能带三个人),小东就会焦虑发作,小东很担心父母和妹妹会出车祸,这个想法让小东很焦虑和恐慌。于是每次父母出门前小东就哭泣不让父母出门,当父母出门后小东就要打电话给爸妈,确认父母妹妹是不是还好(焦虑有关的痛苦)。每次父母强行把小东留在家里,但是路上会接听小东的电话,实时报告父母的位置,跟小东解释父母妹妹都很安全,父母还有多长时间就到家了(顺应行为)。小东来就诊的时候他的这个焦虑症状已经持续6个月。虽然父母每次顺应行为可能能解决当下的问题,即安抚了小东又同时让妹妹打完预防针,但是这个症状持续半年都没缓解。二、父母要求孩子不要害怕,勇敢行动当然也会有部分家长并不认同焦虑是痛苦、可怕的,他们认为孩子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他们希望孩子要勇敢行动,大胆一些。他们会告诉孩子不要担心,不要害怕,这不可怕呀,大胆一些,勇敢一点。父母这时候的行为成为苛求行为。三、父母在保护和要求孩子之间来回切换更常见的是,父母面对一个受焦虑之苦的孩子,认为有必要安抚孩子,帮助他/她减少焦虑,因而做出顺应行为去帮助孩子。但是帮助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焦虑并没有消除,孩子更加依赖家长来解决焦虑,而且社会功能(如独自一个人上学、独自睡觉、完成作业等)退缩得更厉害,又忍不住来苛求孩子。这两股力量会导致他们不稳定的波动,在过度保护和过度要求之间来回摇摆。讲到这里,家长们会不会对照此文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反思之余,会不会也更加困惑,保护也不行,苛求也不行,那家长究竟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先别着急,下期儿童焦虑障碍的父母支持性养育一文将揭秘家长该怎么恰当的帮助孩子。
家庭中父母的五大忌讳最近在学习,分享一些上海陈珏老师总结的家庭知识。家庭中父母的五大忌讳1、家庭中避免边界(界限)融合或僵化,尤其在亲子之间,当然也包括夫妻之间。例:一个17岁的患有焦虑症的男孩儿,还跟妈妈睡在一张床上,这种界限也是一种融合的界限。例:一个18岁的厌食症的女儿,她有便秘的问题,每天早上,是她的父亲帮她开塞露,可她已经是18岁的女孩了;这个父亲和女儿的界限是没有的,融合的。2、家庭中忌讳回避冲突,尤其是夫妻之间的冲突。两人关系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两个人的关系会在亲密和疏远之间不断的波动,当两个人发生冲突的时候感受到强烈的焦虑或者痛苦情绪的时候,他们就会寻求第三个人。这就是三角化。这个三角化对家庭会有什么影响呢?三角化一定会有着它的弊端。比如说,当这个孩子被三角化了之后,这个孩子就成为了一个病人,其实他可能是家庭的牺牲品,或者说替罪羊。孩子成为了这个家庭当中所关注的有问题的人、夫妻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的时候,虽然夫妻之间的冲突冻结了,但是那个冲突其实没有真正的得到解决。反而会掩盖那个冲突,冲突还在,这也是三角化的弊端。当然,它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家庭可能暂时稳定住了。3、父母和孩子沟通时要避免“双重束缚”现象。什么是双重束缚呢?双重束缚指一个人同时在交流的不同层面,向另一个人发出互相抵触的信息,而让对方必须作出反应,而无论他如何反应,都将受到拒绝或否认。研究当中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父母尤其是母亲,他们常常向病人提出两种相反的约束,使病人无所适从,产生心理矛盾,最后出现精神分裂。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一个精神分裂症的年轻人,他的妈妈从很远的地方来看他,孩子见到妈妈非常高兴,就张开双臂迎接他的母亲。母亲看到儿子以后,“他说你有多大?”这句话就像一盆冷水泼在孩子的心理,所以孩子就两手下垂,脑袋耷拉下来,一句话都不说,接下来,妈妈想要跟孩子交流聊天,但是这个孩子一句话都不说,耷拉着头,这个时候妈妈又说:“你看你看,你就是这么内向,所以你才会生病。”这个孩子本来是情绪稳定的精神分裂病人。可当妈妈走后当晚他的精神分裂症状又复发了。想想看,我们作为父母,对待孩子是否有此现象?4、家庭的发展过程中要忌讳规则僵化。家庭应该具有弹性,在发展过程中、或遇到家庭重大事件调整规则,以适应不同时期的各种内外变化。举个例子,当孩子逐渐长大,成为青少年的时候,我们就说,这是青少年家庭当中,那青少年家庭他的任务他就跟这个孩子小的时候,孩子长大过程当中家庭的任务就不一样,青少家庭当中,他需要增进家庭边界灵活性来接纳这个孩子的独立,那么这个时候,这个祖父母是身体出现了衰落,所以这个家庭当中就必须要做出一些调整,比如说调整亲子关系,以允许青少年进入或者离开这里,在家庭调整里面也包括了这个爸爸妈妈,他们需要重新聚焦在中年夫妻,以及他们事业、这些话题上,因为原来在孩子小的时候可能父母要更多的精力扑在照顾孩子身上,可是,现在孩子长大,他需要重新调整,把精力放到自己工作当中,家庭调整的第三个方面,也必须开始要转向照顾年老一代,如果家庭当中,当孩子父母没有进行相应的规则调整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孩子怕是会严重叛逆。临床中,有太多的孩子问题背后就有家庭存在这个问题。5、家庭当中代际派遣需要去忌讳一些情况。什么叫代际派遣?他主要指的是家庭当中,父母容易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没有满足的愿望、需要交给孩子,这就是“代际派遣论”。那么这个当中,父母就是那个派遣者,孩子常常被派遣者。例:一个遭受过文革的爸爸,他其实原来成绩是非常优秀的,所以没能上大学是她一生的遗憾。后来他一直感到自己不得志,所以他就有了孩子之后他就虔心的要培养儿子,希望他长大能够上名牌大学,所以从小孩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他都希望孩子能够抓紧时间,催促孩子动作要快起来,节约时间用来看书,写字,可是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个孩子他小的时候没有问题,到了初中的时候学习成绩越来越紧张的时候,却动作越来越慢,发展的连穿吃饭、穿衣这些行为都会慢,当然慢是有原因的他的了强迫症,所以是强迫症让他这些动作会越来越慢,爸爸的着急就变成了孩子强迫性迟缓。为孩子学习焦虑万分的家长们,是否从这里能看到自己和孩子的影子呢?本文系刘艳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吃抗焦虑药,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误区:治疗焦虑症的药物有依赖性,吃了就不能停。很多患者都认为抗焦虑的药物有依赖性,所以对药物治疗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但事实上这是关于焦虑治疗的一个误区。有的焦虑患者需要长时间去服用抗焦虑的药物,即便焦虑症的症状完全缓解的情况下,还需要再巩固一段时间,这个“巩固时间”因人而异,有长有短,一般在三个月以上。很多患者吃上药就发现自己的焦虑症状明显缓解,立刻就把药停掉了,停药以后症状可能马上就会复发,患者就会认为药物是有依赖性的、是吃上就不能停的。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治疗疗程的问题,就像降压药、降糖药要长期坚持吃才有效果一样,如果焦虑症没有得到系统的、足疗程的治疗,只要停药就很容易导致焦虑症状的再次出现。误区:抗焦虑的药里有激素,吃了会发胖。很多患者到门诊都会问,抗焦虑的药物是不是有激素,为什么吃了会发胖?这个也是关于药物的误区,有一小部分药物的副作用确实会导致患者发胖,但这种情况只占少数,而且一般都不是抗焦虑药物;绝大多数的抗焦虑药物是没有发胖作用的,有些体重增加是因为精神压力缓解后,食欲增加,身体恢复导致的。精神科的药物都没有激素的成分。误区:精神类的药物副作用太大,不能吃。副作用是任何药都不能避免的一个问题,精神科的药物并不比其它科的药有更多的副作用,而且抗焦虑药的副作用大多都在患者可以耐受的范围内,所以患者们不必过度紧张。当患者刚开始吃药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头晕、恶心等状况,这些都是正常的药物反应,一般情况下只要患者坚持吃两三天,这些副反应就会逐渐缓解。如果患者确实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副作用,就要及时联系医生,医生都会帮助患者把副作用降低到最低,不会让患者觉得有明显的不舒服。本文系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