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简称: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公立三甲综合医院

推荐专家

疾病: 筋膜炎
医院科室: 不限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筋膜炎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被忽视的“肌筋膜炎”,你以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或颈椎病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种青睐“上班族”且很容易被忽视和误诊的病,名为“肌筋膜炎”。大家印象中,颈腰肩足等位置出现酸痛,首先想到的就是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足跟痛等疾病,根本不会往肌筋膜炎方面想,往往延误了病情。肌筋膜炎是现代人的文明病,好发年龄为30至50岁之间,学生、上班族、计算机工程师、银行员、餐饮业或医护人员等,都是容易引发的危险族群。筋膜是包裹在我们肌肉表面的一层薄膜,人体的皮肤下面是脂肪,脂肪下面就是筋膜,筋膜的下面才是肌肉,由于慢性的损伤,局部筋膜出现了无菌性炎症反应就是“肌筋膜炎”。受风寒、疲劳、外伤和坐姿睡姿不当等都会诱发肌筋膜炎的急性发作,如果没有得到彻底治疗,则会转为慢性肌筋膜炎,患者会因为一些外部刺激反复发作,出现持续或间断性的肌肉酸痛、酸软无力等症状。可以根据以下4点症状来判断病情:1.肌腱的附着点或肌腹上有固定硬结、条索和激痛点,按压痛点可引发区域性的不按神经根感觉分布的放射痛;2.气温降低或劳累时局部疼痛加重;3.采取增加局部血液循环的治疗方法,如热敷、按摩、针刺,能够缓解疼痛;4.排除局部占位性病变,如肿瘤。1、外伤史,部分患者有程度不同的外伤史。肌肉、筋膜受损伤后,没有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留下隐患。2、久坐久站,长时间坐班,很少活动;工作姿势不良,长期处于单一特定姿势;工作紧张;持续性负重;或过度劳累等,日久而病。3、受凉,感受风寒湿邪,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影响肌肉筋膜的营养和代谢,迁延日久而致病。4、抵抗力低下或发育畸形,体弱,免疫功能不强;腰骶椎先天变异(畸形);或脊柱退行性疾病(骨质增生)诱发。1、腰背肌筋膜炎急性期会感觉腰部疼痛剧烈,有烧灼感,腰部活动时疼痛加重,局部压痛显著,有时体温升高、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急性发作后,小部分患者会自愈,大多数会偶尔感觉疼痛,并有再次发作的可能。慢性患者表现为腰部酸痛,肌肉僵硬,有沉重感,晨起或天气变化及受凉后症状加重,稍加活动可缓解,劳累后又加重,腰部压痛广泛,多无局限性压痛,腰部可以正常活动,但是活动时酸痛明显。2、臀肌筋膜炎臀部酸痛不适,肌肉僵硬板滞,有重压感,有时皮下可扪及痛性硬结或痛性肌索。晨起或天气变化及受凉后症状加重,活动后则疼痛减轻,常反复发作。急性发作时,局部肌肉紧张、痉挛,活动受限。3、肩背肌筋膜炎颈、肩和背部疼痛僵硬,沉重感、活动不灵和肩臂酸胀及麻木等;阴雨、潮湿、风寒、劳累、扭伤等可使症状加重;患处肌肉僵硬、压之酸痛或触及索状物,揉压患处感到舒适、症状减轻。4、颈后肌筋膜炎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工作,尤其是长期伏案,低头工作的工种,易患此病,主要表现在颈后部疼痛、酸胀、僵硬、沉重、压迫感、活动不灵,一般无神经症状,晨起加重,活动后减轻。病情严重还会伴有头痛及肩背部麻木等。5、足底筋膜炎多为长时间走路(如登山、徒步、逛街等)引起的足底慢性损伤。此外,鞋跟太硬造成对足跟压迫,常穿高跟鞋也会加重足底损伤。单脚足跟疼痛最常见,也可以足弓或前足疼痛。晨起当脚刚接触地面、准备站起来的瞬间,疼痛非常剧烈,稍加活动可减轻,行走一段时间后又加重。1.物理治疗科学锻炼、物理按摩、透热疗法(各式热浴、红外线、超短波、微波等),是肌筋膜炎的基础治疗,对疼痛缓解有不错疗效,很多轻中度患者坚持理疗即可治愈。2.西药治疗消炎镇痛、消肿解痉类药物能迅速减轻症状,尤其是处于急性期的患者,常用的如芬必得、扶他林、西乐葆、迈之灵、鲁南贝特、妙纳等。封闭治疗对很多痛点局限的患者也有特效,但要注意防止可能的并发症。3.中医药治疗临床经验证实很多中药或外用膏药也能达到消肿、消炎和解痉镇痛的目的,还有中医按摩和手法也对很多患者有效。4.介入或手术治疗对临床上症状顽固,久治不愈的患者就需介入或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属于微创治疗,其中超声引导下的小针刀或者射频等肌肉松解治疗效果不错。如果介入治疗的疗效还不理想,就需进行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但需要注意的是肌筋膜炎常为多发性病变,手术只能解决一处症状。1.防止潮湿,寒冷受凉。不要随意睡在潮湿的地方。根据气候的变化,随时增添衣服,出汗及雨淋之后,要及时更换湿衣或擦干身体。天冷时可用电热毯或睡热炕头。急性腰扭伤应积极治疗,安心休息,防止转成慢性。2.体育运动或剧烈活动时,要做好准备活动。3.纠正不良的姿势。如弯腰过久,或伏案过低等等。背重物时,胸腰稍向前弯,髋膝稍屈,迈步要稳,步子不要大。4.防止过劳。人就像一台机器一样,过度地运转或超负荷地使用,必然会导致某些部件或整个机器的损害。腰部作为人体运动的中心,过度劳累,必然造成损伤而出现腰痛,因此,在工作或劳动中注意有劳有逸。5.注意减肥,控制体重。身体过于肥胖,必然给腰部带来额外负担,特别是中年人和妇女产后,都是易于发胖的时期,节制饮食,加强锻炼是必要的。
足底筋膜炎的诊断与治疗足底筋膜炎是引起成人慢性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终身发病率约10%。病因及损伤机制足底筋膜是支撑足弓的重要结缔组织,包括较厚的中央束与较薄的内、外侧束,它们起源于跟骨内侧结节,走行于屈肌腱的两侧并止于近节趾骨基底部骨膜。足底筋膜足底筋膜炎是一种生物力学过度使用的状态,是持续性微小撕裂和慢性损伤累计引起的退行性病变,并非一个炎症过程,组织学分析显示筋膜黏液样变性和胶原坏死,同时伴血管成纤维细胞增生与基质钙化,所以更多学者认为「足底筋膜病」可能更准确。由于足底筋膜相对缺乏弹性,尸体研究发现最大限度可延长4%,对其施加90kg应力即可造成边缘部位微损伤。在步态周期中的推进期,伴随跖趾关节背伸,高能张力通过「卷扬机」效应集中于足底筋膜起点。所以任何施加在足底筋膜上的机械负荷都被认为是足底筋膜炎的危险因素,包括长期站立、肥胖、过度足内翻或扁平足、踝背伸受限、腓肠肌挛缩以及不合适的跑步姿势等。高体重指数(BMI>27kg/m2)与踝关节背伸减少(踝关节正立位背伸<10°)是发生足底筋膜炎的最高风险因素。症状及体征典型症状为足跟部内侧疼痛,患者常自述晨起第一步疼痛,休息一段时间后重新行走的最初几步疼痛最明显,走起来会好一些,负重时间延长后加重。行走时足部特征表现为轻度跖屈及内翻,最常见体征是跟骨结节内侧的局限性压痛,可伴轻微的肿胀及发红。在足底筋膜炎的患者查体中,Windlass试验具有100%的特异性和32%的敏感性,阳性结果为:稳定踝关节时,被动背屈跖趾关节引起足后跟疼痛。这些疾病容易弄混大多数情况下,临床症状及查体足以诊断足底筋膜炎,然而,对于疼痛大于3个月且治疗无效的患者,需鉴别是否存在其他诊断。1、足跟垫萎缩是一种特殊且复杂的脂肪组织,当收到压缩负荷时可发生形变,从而产生吸收震荡作用,退变和损伤会引起跟垫脂肪减少,纤维间隔破坏,在损伤因素持续反复作用下,造成足底的血管、神经和骨膜的慢性损伤和炎症。疼痛多呈深部痛,无放射性,集中于跟骨结节中央承重部位。查体可见足跟负重区内侧压痛,跟垫萎缩变薄,局部可触及纤维索块状物。2、跟骨骨刺足底筋膜在跟骨附着部位形成的锥状骨质称为骨刺,多与跟腱和跖筋膜方向一致,是老年人骨与关节发生退行性变的生理特征性表现,但有跟骨骨刺的患者,并不一定造成足底筋膜炎。当骨刺长期存在,且跟骨长期负重或负重过大,造成局部充血和无菌性炎症时,刺激病变部神经,则引发足跟部疼痛症状。3、跟骨滑囊炎足跟部有三个滑囊,皮肤与跟腱之间的称为跟腱后滑囊。跟腱与跟骨后上角之间称跟骨后滑囊。位于跟骨结节下方,称跟下滑囊。滑囊炎与直接压迫、摩擦有关。站立行走、运动量大是造成跟下滑囊炎直接原因,而所穿鞋后帮过硬、过紧、活动量多是造成跟后滑囊炎的直接原因。早期在足跟的后上方可见一个小的轻度变硬有压痛的红斑,随着炎症扩散,跟腱可出现一个疼痛的红色肿块,红肿热痛症状明显。4、跟骨内高压跟骨主要由海绵松质骨构成,髓腔静脉窦较大,且处于身体最低处,当骨内静脉回流受阻,很容易增多造成血液淤滞,最终引起跟骨内压增高。查体跟骨压痛广泛,无固定压痛点。5、跟骨应力性骨折跟骨骨折中有一部分为应力性骨折,易发生在跟骨距下关节后下部,表现为活动增加和地面变硬时明显,休息时疼痛不缓解。6、巴克斯特神经卡压综合征外侧足底神经的第一分支,唯一一支位于拇展肌与趾短屈肌下,同时在方肌上的神经。在拇展肌的下方和内侧跟骨结节处容易受到卡压。疼痛多位于跟骨前4~5cm,或在跟骨结节远端,疼痛多为炽热痛,沿外侧足底放射。7、足跟纤维脂肪垫炎本病为后跟痛,部位在跟下脂肪垫,性质为无菌性炎症。压痛点在足跟正中点靠后一些。特点是坐一会突然站起时或睡醒觉后起床时着地疼痛明显,活动后会明显减轻,原因是炎症刺激的疼痛随着足跟与地面的挤压使血流增快,部分炎性物质被带走,疼痛缓解。休息时炎性物质再次积存,故再次着地疼痛。8、跟腱末梢病(跟腱炎)跟腱止点部可见外观增大,跟腱止点处深压痛,跟骨后上结节增生肥大。病人单足提踵困难或引发疼痛。治疗足底筋膜炎属于自限性疾病,故应对所有足底筋膜炎患者进行保守治疗。1、牵伸训练包括牵伸腓肠肌、跟腱及足底筋膜本身或其组合。其中单纯跟腱牵伸训练作为足底筋膜炎首选治疗方法已有多年,疗效确切。小腿肌肉拉伸,一天3次或2次,每次持续拉伸3分钟。2、支具足部矫形器有助于平衡足底内、外侧弓和横弓三点力学,稳定足部结构,降低足内翻概率,缓冲地面压力并减轻足底筋膜张力,从而缓解足底筋膜炎症状,常能使患者在短期内获益。夜夹板可使踝关节在睡眠中保持中立或背屈位,防止跟腱-腓肠肌复合体挛缩,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尤其是晨起前几步的疼痛。3、非甾体类抗炎药使用NSAIDs治疗足底筋膜炎是一种流行的做法,但有学者提出,足底筋膜炎并不是真正的炎症过程,口服NSAIDs可短期缓解疼痛,但对慢性足底筋膜炎的疗效仍不明确且缺乏可靠证据。4、皮质类固醇注射大量研究报道皮质类固醇治疗足底筋膜炎短期疗效显著,但其潜在并发症包括筋膜破裂及足跟脂肪垫萎缩,因此在注射皮质类固醇后,短期症状仍未明显改善者,建议停止重复使用。5、PRP大量文献报道在慢性顽固性足底筋膜炎的治疗中,PRP比皮质醇注射更有效和持久,并且从理论上PRP治疗足底筋膜炎可能优于皮质类固醇注射,因为跖筋膜炎并不是一个炎症的过程。6、肉毒杆菌毒素ABTA注射治疗跖筋膜炎的报道较少,现有的研究认为BTA作用机制在于防止乙酰胆碱从神经肌肉交界处的轴突末端释放,从而引起肌肉松弛,这种机制已被用于治疗顽固性疼痛,对于慢性跖筋膜炎已显示出有效的结果。但其注射有效性与并发症缺乏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对照研究。7、冲击波体外冲击波的机制是通过振动造成深部组织微小创伤,诱导局部新生血管形成、改善微循环,刺激机体组织重启并加速修复。目前关于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最佳冲击波强度尚无定论。最新的meta分析认为冲击波能量在0.28MJ/mm2时效果最佳。注意如接受保守治疗足底筋膜炎6个月仍无效,临床称为顽固性足底筋膜炎,需要外科手术干预。手术方式以开放、经皮或关节镜下足底筋膜切除与腓肠肌松解术为主要术式,主要是基于缓解足底筋膜处的张力和超负荷。感谢作者:刘立林
足跟疼痛,常见病因有哪些?如何预防和治疗?足跟疼痛,常见病因有哪些?如何预防和治疗?足跟痛是足踝外科的常见病,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均可发生,疼痛可来自足跟的后方或者下方。最常见的病因是足底筋膜炎和跟腱炎。(一)足跟后方疼痛的常见病因:跟腱炎:跟腱是连接小腿肌肉和跟骨的纤维组织,是人体内最长、最强壮的肌腱。运动量过大,例如热爱长跑,是导致跟腱炎的最常见原因。其他原因还包括:鞋子不合脚、跑步运动前没有充分热身等。Haglund畸形:慢性炎症和刺激导致跟骨后方形成巨大骨性肿块。骨性肿块周围软组织受刺激,还可以导致滑囊炎。长期穿鞋过紧、穿高跟鞋是常见病因。跟骨骨突炎:多见于喜欢跑跳、运动量大的儿童青少年。(二)足跟下方疼痛的常见病因:足底筋膜炎:足跟疼痛最常见的病因。在硬质地面久站、运动量过大是造成足底筋膜炎的常见诱因。主要表现为在晨起最初下地时疼痛明显,活动后可缓解;长时间站立后可诱发疼痛。由于足底筋膜炎的慢性刺激,在足底筋膜和跟骨连接处可以形成骨刺。需要指出的是,跟骨骨刺并不一定导致疼痛。跟骨挫伤:踩在质地坚硬、尖锐的物体表面。(三)其他少见病因: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骨髓炎、踝管综合征(胫后神经受压)等。(四)预防措施控制体重运动前注意热身穿合适的鞋子避免在硬质地面高强度运动、久站等(五)治疗制动休息冰敷医用胶带固定康复拉伸穿合脚的鞋口服消炎止痛药保守治疗6-12月失败,可以考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