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简称: 安徽省立医院
公立三甲综合医院

推荐专家

共同性内斜视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内斜视分类及治疗斜视是指一眼注视时,另眼偏离视轴。常见的斜视有外斜视和内斜视。内斜视是视轴的异常内聚。2017年由美国AAO编写的内斜视和外斜视PPP中基于发病年龄或者发病原因将内斜视进行以下分类:一、婴幼儿型内斜视:3~6个月龄之间发病。二、获得型内斜视:出生后6个月以后发病,根据病因分类如下:1.?调节性内斜视① 屈光调节性内斜视② 屈光调节性内斜视合并高AC/A③ 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合并高AC/A比值2.?部分调节性内斜视3.?非调节性内斜视三、其他类型内斜视:包括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I型、知觉性内斜视、限制性内斜视、连续性内斜视和眼球震颤阻滞性内斜视。内斜视将会导致幼儿双眼视觉的快速破坏。持续4个月以上的恒定性内斜视是损害立体视觉最强的因素。屈光调节性内斜视患儿,尽快(发病4个月之内)给予戴镜矫正眼位仍有可能维持双眼注视功能,不易导致弱视和内斜视的加重。内斜视加重主要发生于内斜视发病年龄小于或等于24个月,以及延迟戴镜矫正的患儿。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保留内斜视患儿的双眼视功能及维持眼位至关重要。一、婴幼儿型内斜视发病年龄:是在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但是很少有出生即是内斜视的婴儿。婴幼儿出生后眼球运动不稳定,适当的眼位评定需要在出生后3个月斜视角度趋于稳定后进行。而如果患儿就诊时已经过了6月龄,发病时间往往靠家长回忆,但并不一定可靠,需要眼科医生综合判断,这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至关重要。其病因为非调节性或部分调节性。一般认为,婴幼儿型内斜视属于非调节性内斜视。婴幼儿型内斜视患儿与同龄正常儿童的睫状肌麻痹后屈光度相似,斜视度与屈光之间没有关系。与调节性内斜视患儿的远视度数差异明显,改变屈光状态对于内斜视的矫正效果极小。但也有伴有高度远视的婴幼儿型内斜视随着时间推移斜视度减少,即有部分调节性因素的存在,也有高AC/A的因素,因此睫状肌麻痹下屈光状态的检查时必要的。通常2岁及以下的内斜视儿童≥+2.00D给予配镜,2岁以上内斜视儿童≥+1.50D给予配镜。但国内专家普遍建议,对于内斜视儿童,即使更低度数的远视(<+1.50D),也应该根据睫状肌麻痹后的屈光不正结果给予全矫处方。同时配镜也可以帮助鉴别内斜视的调节成分。先天性内斜视往往内斜度较大,可交替性注视,伴异常双眼视觉功能,检查眼球运动时注意有无外展受限,可能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垂直分离性斜视、眼球震颤。先天性内斜视往往需要手术治疗,如果术前发现有远视,应先矫正屈光不正,待双眼视力平衡(可交替注视)再进行手术矫正。术后如果有残余性内斜视,也可以通过足矫远视的办法治疗,继续观察,必要时再考虑再次手术。二、获得性内斜视1.?调节性内斜视① 屈光调节性内斜视:为后天发病,典型病例发生在1岁至8岁之间,平均发病年龄约为2岁。其特征包括常有与远视相关联的调节成分。屈光度在+3.00D~+10.0D,平均屈光度为+4.75D。首次验光必须阿托品睫状肌麻痹验光,初次配戴全屈光处方眼镜矫正,并且可以在瞳孔尚未缩小时早期佩戴,儿童更易接受。此类型斜视不适于手术矫正,一般每年重新验光一次,根据屈光度变化决定是否调换眼镜,需要时也可以提前验光。如戴镜后有轻度外斜,则应减小球镜,以戴镜后正位或内隐斜为好。调节性内斜视的特征还包括在斜视发生时双眼视功能可以是正常的,其斜视度不稳定,可表现为间歇性,矫正远视屈光不正后,1~3个月逐渐恢复正常眼位。但也有部分患者多年后从屈光调节性内斜视变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称为完全调节性内斜视失代偿,发生率在10%~17%。② 屈光调节性内斜视合并高AC/A:矫正远视,视远眼位正位,视近仍有持续的内斜视。③ 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合并高AC/A:这种情况不太常见,没有明显的远视儿童视远时正位,但视近时发生连续性或间歇性内斜视。后两种发病机制:AC/A过高,等量的调节引起过度的集合,导致了内斜视。此类病人调节近点正常,调节功能正常,也没有动用过度的调节,主要的病因是调节与调节集合之间的比例失调。简单的说就是等量的调节诱发出更多量的调节性集合。治疗方法:I.?双焦点眼镜II.?缩瞳剂III.?手术治疗:对于看近斜视度大于20PD的患者,保守治疗往往不能矫正,需要通过手术矫正高AC/A,一般行双眼内直肌减弱术,两外为减少对看远时眼位的影响,可行双眼内直肌后固定手术。2.?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内斜视的发生一部分由调节因素造成,另一部分是由非调节因素造成。其中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远视性屈光不正完全矫正后,内斜视度减小,当视力达到理想程度后,内斜视仍然明显存在;第二种是完全屈光调节性内斜视发生了失代偿,转变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临床特征:发病年龄比完全屈光调节性内斜视稍早,一般1~3岁,中度远视,在矫正远视之前,斜视度可以很大,但散瞳或戴镜后斜视度明显减少,但不能完全矫正。有些患者在最初戴镜后内斜视可消失,但是非调节部分内斜视会逐渐变的明显。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常伴有屈光参差,或垂直斜视,单眼或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内斜视往往不是交替性的,因此弱视概率较大,需尽早治疗。治疗方法:I.?屈光矫正:远视足矫眼镜,合并弱视者治疗弱视。戴镜3~6个月后眼位不能完全矫正者,应手术矫正非调节部分斜视,斜视调节部分继续戴镜矫正。II.?手术治疗:术后如出现轻度过矫,可以降低配镜的远视度数,但有研究报道这种方法只对小于+2.50D的患者有效,对于远视更高的患者,即使术后降低远视度数,也很难扭转手术的过矫。3.非调节性内斜视:常在6个月之后出现。没有明显的调节因素,没有明显的屈光不正或矫正屈光不正对斜视没有明显影响,看近看远的斜视度基本相同,发病时斜视度较小,之后逐渐增大,可达30~70PD。诊断时需先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检查眼底有无视神经水肿及萎缩。神经内科会诊排除颅内疾病。单眼斜视者可合并弱视,有弱视者先治疗弱视,双眼视力平衡后及时手术矫正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