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白求恩医院

公立三甲综合医院

推荐专家

花斑癣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汗斑/花斑癣/花斑糠疹汗斑的医学名称为花斑癣或花斑糠疹(pityriasisversicolor)。花斑癣是由马拉色菌(一种嗜脂性酵母菌)侵犯皮肤表皮角质层而引起的浅表真菌感染。下面是一个出现上胸部、背部和肩部多发非瘙痒性色素沉着斑4周的12岁男孩。这些皮损出现的时间是在男孩经常运动、大量出汗的夏季。近期男孩无旅行或宠物接触史,其他家庭成员或密切接触者无类似的皮肤表现。医生经检查发现,男孩的多发色素沉着斑见于皮脂腺丰富的上胸部、背部和肩部,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0.5~2.0cm,边界清晰。结合男孩夏日发病、出汗较多的病史,医生怀疑花斑癣,但直接观察这些皮损表面并未覆以明显的糠秕状鳞屑,因此并非十分典型的花斑癣形态。此时,医生选择了背部其中一个几乎无鳞屑的色素沉着斑,将两只手指以180°牵拉皮肤,然后松开手指,此时皮损呈现出明显鳞屑,即诱发性鳞屑征(evokedscalesign)阳性,由此证实诊断为花斑癣。花斑癣非常常见,温暖潮湿的地区更为常见,在热带国家中花斑癣的患病率高达40%~50%,而在瑞典等寒冷地区的患病率则低至0.5%。花斑癣最常见于青少年和青年人。花斑癣的病因是马拉色菌感染,后者也称为糠秕孢子菌,这是一种正常定植于皮肤的嗜脂性酵母菌(真菌)。皮肤中的皮脂腺通过毛囊释放出油脂,这为马拉色菌的生存周期提供了必需的营养物质。生活在炎热潮湿的气候环境、出汗过多或者免疫功能低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儿童,皮肤马拉色菌容易过度繁殖而导致花斑癣。怀孕、油性皮肤和应用油性乳液和面霜等因素也可能诱发花斑癣。新生儿皮肤中马拉色菌的定植始于出生后数日,并在出生后数周内逐渐增加。因此,花斑癣很少见于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下的婴儿罕见,发病多呈非典型特征。与新生儿马拉色菌感染风险相关的因素包括遗传、胎龄、出生体重、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全肠外营养、抗生素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恒温箱中的温度和湿度以及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花斑癣的特征:马拉色菌会根据自身的营养需求来「择木而栖」,因此花斑癣多见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包括胸背部、面颈部、上臂、腋窝等。与成人相比,儿童面部更常受累。由于阴囊等会阴部区域的温度和湿度较高,不太利于马拉色菌生长,因此该区域的花斑癣相对少见。花斑癣的皮损初起时是以毛孔为中心的点状斑疹,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可能逐渐增大至指甲盖大小,可相互融合成不规则片状或网状,表面覆以糠秕状鳞屑。在肤色白皙的人群中,花斑癣的颜色呈浅粉色到深棕色的色素沉着斑,而在深色皮肤的人群中则多呈色素减退斑。颜色变异形式还包括红色、黑色和白色。花斑癣常为慢性病程,且有冬季轻、夏季重的季节规律。当夏季来临时,由于周围未受累区域被晒黑,花斑癣区域的颜色反而显得更浅。一些儿童可能同时存在色素沉着斑和色素减退斑。除了色泽变异,花斑癣还可能在皮损分布上呈现“花样十足”的不典型特征。Maro?as-JiménezL等报道的一例案例中,5个月来一个13岁女孩的右侧协腹部出现多发卵圆形、界限清晰的米黄色或黄褐色斑块,呈带状分布,伴轻度鳞屑,女孩并无症状,后续被证实为花斑癣。花斑癣通常不会引起任何症状,但部分儿童可能出现轻度瘙痒。尽管花斑癣是一种皮肤真菌感染,一个家庭中亦可能有多个成员发病,但马拉色菌属于皮肤正常菌群,因此花斑癣并无传染性。花斑癣的诊断:花斑癣可以根据典型皮损进行临床诊断。然而,有时单靠肉眼观察皮损,难以区分花斑癣与其他皮肤病,此时可通过皮肤镜、伍德灯(呈黄褐色荧光)或实验室检查来协助诊断。鉴于花斑癣是一种鳞屑性皮肤病,可以通过刮除皮屑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或进行其他真菌学检查(真菌培养)来明确诊断。显微镜下由菌丝和芽孢构成的“意大利面和肉球”(spaghettiandmeatballs)外观是诊断花斑癣的特异性表现。例如,以下是一个3个月来面颊、颈部、上背和胸部出现多发色素减退斑的8月龄女婴,后续取皮屑经KOH湿片显微镜检查后,发现菌丝和芽胞形成典型“意大利面和肉球”外观,因此证实诊断为花斑癣。然而,在缺乏相关检查材料和设备的情况下,诱发性鳞屑征无疑是一种简单且非常有用的检查方法。有研究显示,对出现诱发性鳞屑征的皮损进行显微镜检查时,均可见典型的“意大利面和肉球”外观。因此,诱发性鳞屑征是花斑癣的特异性体征,不仅有助于明确花斑癣的诊断,也有利于与其他色素异常性皮肤病相鉴别,例如体癣、白癜风、融合性网状乳头状瘤病等容易与花斑癣混淆的皮肤病缺乏这种具有诊断意义的标志。诱发性鳞屑征是用拇指和食指(或双手食指)牵拉皮肤后,原本鳞屑不明显的受累区域出现白色鳞屑,松手后鳞屑依然清晰可见。出现该体征的原因在于,马拉色菌的菌丝可产生能够破坏角质层的角蛋白酶,当活动期皮损被牵拉时,被破坏的角质层松弛而形成肉眼可见的鳞屑。临床上,医生也可能借助器械来检查诱发性鳞屑征,即借助15号柳叶刀刀片或者载玻片来刮擦皮损,以产生局限于病灶的白色鳞屑。但应注意的是,该方法需由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操作,以防儿童皮肤割伤。花斑癣的防治策略:去除可能的诱发因素是预防花斑癣的一般措施,包括勤洗澡、勤换衣物,避免过度日晒,减少使用油性护肤品。花斑癣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局部外用和口服抗真菌药物。其中,局部用药是一线治疗方法,包括外用非特异性(如二硫化硒洗剂)和特异性(如克霉唑霜)抗真菌药物。对于局部用药效果不佳、病变严重、范围广泛或顽固性的病例,则可考虑系统用药(口服伊曲康唑)。花斑癣通常不会遗留永久性瘢痕或色素改变。但即使皮肤真菌被根除,花斑癣的色素改变可能需要数周至数月才能消退。有些患儿或家长可能会认为治疗失败,因此花斑癣的治疗需要耐心。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经过有效治疗,许多儿童花斑癣常进入慢性病程或复发。发病2年内的花斑癣的复发率在<60%~90%之间。这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过程可能持续数周甚至长达30年,尤其是在温暖、潮湿的地区,其持续时间更长[2]。因此,为了预防复发,儿童还可能需要维持治疗或局部外用预防药物(如使用二硫化硒洗剂)。综上所述,花斑癣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浅部真菌(马拉色菌)感染,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夏日出汗较多者高发。多发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的色素沉着斑或色素减退斑伴表面糠秕状鳞屑是花斑癣的典型特征,皮损可相互融合成不规则片状或网状。对于表面鳞屑不明显的皮损,诱发性鳞屑征有利于明确花斑癣的诊断,这是花斑癣的一种特异性体征,与显微镜下典型的“意大利面和肉球”外观相关。去除诱因、局部外用和口服抗真菌药物是治疗花斑癣的主要方法,但其色素改变可能持续长达数月才能消退。即使经过有效治疗,花斑癣也常呈慢性、反复发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