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儿童医院

别名: 山西省妇幼保健院
公立三甲儿童医院

推荐专家

慢性腹泻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慢性腹泻的常见原因有哪些?如何诊断和治疗?腹泻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症状,不仅见于肠道疾病,还见肠道以外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其他器官系统疾病,所以有腹泻症状的患者需要做的检查也就比较多。一、概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每日大于3次或粪便总量>200g,粪便稀薄(含水量>85%)或带有黏液、脓血、未消化的食物。慢性腹泻是指病程超过4周或长期反复发作的腹泻。二、病因慢性腹泻的病因较为复杂,常见的病因可分为消化系统疾病和全身性疾病两大类:1、消化系统疾病1)胃部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后等;2)肠道感染性疾病:肠结核、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等肠道寄生虫感染;3)肠道非感染性疾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多发性息肉、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放射性肠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等;4)肠道肿瘤:肠道淋巴瘤、腺癌等;5)胰腺疾病: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切除术后等;6)肝胆疾病:各种肝硬化、胆汁淤积性肝病、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2、全身性疾病1)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疾病: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类癌综合征、糖尿病等;2)其他系统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尿毒症等;3)药物不良反应:利血平、甲状腺素、洋地黄类、考来烯胺、某些抗肿瘤药物和抗生素等;4)神经功能紊乱:如肠易激综合征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三、临床表现慢性腹泻大多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不成型或呈稀水样。结肠感染性以及非感染性疾病导致者常常会伴有黏液或脓血,还可伴有腹痛和发热,直肠受累者常伴有里急后重感。四、辅助检查1、常规生化检查:血常规、肝功、肾功、离子、血糖、甲状腺功能、肿瘤系列;2、胃病相关检查:幽门螺杆菌、胃镜;3、结肠疾病相关检查:化验便常规潜血、便球杆比例,做肠镜;4、小肠疾病相关检查:全腹(或小肠)增强CT、氢呼气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是否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4、肝胆胰疾病相关检查:肝功、AFP、CA199、肝胆脾胰腺超声等,如有异常需要补充查肝胆胰的增强CT或者是增强磁共振。五、治疗1、一般治疗注意饮食和休息,避免感染和过劳,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腹部避免受凉。饮食以少渣易消化的软食为宜,忌海产品、油炸食品、腌制品,忌生冷硬辣等刺激性食物。2、对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给予相应的治疗。
慢性腹泻,怎么回事?怎样才是腹泻呢?这个问题看似古怪其实不古怪。大便次数增多,但是大便是成形固体状的,不是腹泻。腹部用力例如排尿时有少量大便从肛门漏出,不是腹泻。腹泻是指有每天三次以上的液状便,或者每天排便量超过200克、粪便含水量超过80%的糊状便。那才叫腹泻。如果这种情况持续时间超过3-6个月或者反复发作,就是慢性腹泻了。 慢性腹泻比急性腹泻原因复杂多了。而且有时并不是肠道本身的原因,及时看医生是必需的。 常见慢性腹泻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肠道粘膜本身有病变。常见是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慢性菌痢、肠结核、寄生虫病、真菌或病毒感染、肠缺血性疾病、肠道结缔组织病、成人乳糜泻、放射性肠炎、肠道淋巴瘤、肠淀粉样变性等。 第二种是消化功能障碍。这个容易明白。 第三种是肠粘膜对某些物质转运机制有缺陷。比较复杂,此处不多讲。 第四种是胆盐吸收障碍。常发生在末端回肠炎,胆囊切除术后。 第五种是肠道运动紊乱发生在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糖尿病、肠憩室炎、类癌综合征、胃大部切除后倾倒综合征。 第六种是某些内分泌腺如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阿迪森病、席-汉综合征、恶性类癌、胃泌素瘤。 第七种是小肠内细菌繁殖过多。 还有一些原因不明的腹泻。 特别要重视的是胰腺癌、结肠癌、结肠多发性息肉、乙状结肠子宫内膜异位引起的慢性腹泻。
中老年人慢性腹泻容易忽视的原因--显微镜下结肠炎显微镜下结肠炎是一种结肠粘膜内镜下观察基本正常的慢性炎症性肠病。1976年由Lindstrom和Freeman首先报道。该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淋巴细胞性结肠炎和胶原性结肠炎。多见于女性,好发年龄为50~70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水样腹泻。程度轻重不一,可以急性起病,亦可以表现为缓慢进展,每日腹泻超过4次或每天便量超过2000ml或高达15次/天,可伴腹痛、乏力、里急后重、便失禁、消瘦等,肠外表现包括关节炎、关节痛、结膜炎等。可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乳糜泻。乳糜泻患者出现显微镜下结肠炎的概率约为普通人群50~70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显微镜下结肠炎的发病率近年来明显升高,有研究认为其已成为慢性非出血性腹泻的常见病因。该病为全球范围内分布,欧洲和北美为高发地区。近期的一项针对这些地区的荟萃分析指出,淋巴细胞性结肠炎的发病率为4.85/10万,胶原性结肠炎为4.14/10万。显微镜下结肠炎出现腹泻的机制主要是粘膜炎症,钠和氯吸收减少,抑制氯/碳酸氢离子交换通道,形成分泌性腹泻。有研究认为,渗透性腹泻可能也发挥一定作用。发病原因仍然不明确,可能的原因有遗传因素、免疫、药物、吸烟、胆汁酸等。其中可能引起的药物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质子泵抑制剂(特别是兰索拉唑)、他汀类、β受体阻断剂、盐酸舍曲林等。 停药后部分患者症状得到迅速缓解,黏膜病变可恢复正常,但重新服用上述药物后可再次诱发结肠炎。 胆汁吸收障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尤其是胆囊切除术后。诊断依赖于结肠镜活检。胶原性结肠炎组织病理学特点表现为: 最主要的组织学特征是黏膜下层可见一条宽度>10μm 的胶原条带(正常为 0~3μm);淋巴细胞性结肠炎, 镜下主要表现为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 一般认为,每 100 个上皮细胞中≥20 个淋巴细胞是诊断的基本要求。显微镜下结肠炎病变呈斑片状改变,分布于全结肠,右半结肠较左半结肠更易发生特征性病理改变,因此,全结肠多部位活检时右半结肠更要重视。关于粪钙卫蛋白评估疾病活动度的意义有争议,近期来自英国的一项研究认为,粪钙卫蛋白对于指导疾病的诊断有帮助。其余的化验指标,如血沉、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等均为非特异性。对于符合临床表现,不能达到诊断标准的,可以考虑为不完全型显微镜下结肠炎。显微镜下结肠炎主要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治疗的目标是达到临床缓解(每日排便<3次或1次水样便),提高生活质量。美国、欧洲治疗指南建议,生活改善是基础,如戒烟等。显微镜下结肠炎活动期推荐口服布地奈德 9 mg/天,连续使用6~8周,诱导缓解之后以6mg/天继续服用,症状缓解,剂量可减少至3 mg~4.5mg/天。患者经6~12个月治疗获得缓解后,可尝试停用布地奈德,如短时问内再次复发,应给予最低有效剂量布地奈德治疗。对于各种原因不能使用布地奈德的,可改用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对于激素依赖的患者,可考虑加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等)或生物制剂。洛哌丁胺(2-16mg/天)对于控制症状有效。其它药物如美沙拉嗪、次水杨酸铋、考来烯胺、地芬诺酯、益生菌等属于二线药物,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也可以选用。参考文献:1.Microscopic colitis: A review of etiology, treatment and refractory disease.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5,21(29):8804-8810.2.Management of microscopic colitis: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Gastroenterology, 2019,12:111-120.3.Faecal Calprotectin and 7-αCholestenone Levels in Microscopic Colitis: Experience from Edinburgh.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Gastroenterology, 2020,13: 115-121.4.刘爱玲,周炜洵,王春耀等.显微镜下结肠炎2例.胃肠病学,2017,22(8):510-512.5.徐晓敏,黄光明.显微镜下结肠炎的治疗进展.胃肠病学,2015,20(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