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简称: 宣武医院
公立三甲综合医院

推荐专家

疾病: 脑血管痉挛
医院科室: 不限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脑血管痉挛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脑血管痉挛可以引起永久性或致命性神经损伤脑血管痉挛Victor Duval, MD 著 李悦 译 范逸辰 邵甲云 校基础知识描述· 脑血管痉挛定义为一根或多根主要脑动脉在一定时间内的异常收缩,通常继发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脑外伤。· 基底池出血量以及是否存在脑室内出血与临床上严重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可以通过临床表现、血管造影或经颅多普勒(TCD)来诊断。· 继发的脑血流量(CBF)减少可导致缺血和梗死,这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永久性神经损伤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学发生率· 高达7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经血管造影证实存在血管痉挛。· 30%至40%的患者会出现脑缺血和脑梗死的临床症状。患病率估计每年多达120万的患者会出现继发于颅内出血后血管痉挛所引起的永久性或致命性神经损伤。发病率最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4天可以发现脑血管腈纶。症状从微小的局灶性缺损到严重性神经损伤表现不一,典型的症状高峰期在3到12天。死亡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发展为血管痉挛的死亡率是无血管痉挛的三倍。病因/危险因素· 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血管痉挛的原因仍不明确。有人认为可能是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导致脑血管收缩。多种成分和分解产物都可能是致病因素。氧合血红蛋白的多种特性使之成为最有可能的因素之一。· 基于早期表现的Fisher分级对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具有很好的预警作用。在基底池和脑室内存在的浓稠血液或脑实质出血与神经系统预后不良的相关性最高。· 虽然68岁以上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但年轻患者更易通过血管造影发现血管痉挛的证据。· 女性、高血压、颅内压增高、吸烟史、可卡因使用史也会增加发生脑血管痉挛的风险。病理生理学· 血管平滑肌收缩导致管腔狭窄和血流受阻,脑血管阻力从远端小动脉转移到Willis环的主要分支,这种变化削弱了大脑的自动调节能力,从而使血压(BP)成为决定受累血管血流量的主要因素。· 也有证据表明脑血管会发生组织学改变,包括血管壁的三层结构增厚、外膜炎症和内膜增生。但是这些发现的临床价值尚不明确。麻醉目标/指导原则· 由于大脑的自我调节能力受损,在整个围手术期应该避免低血压;此外,脑血流量主要依赖于血压的高低。· 高血压、高血容量和血液稀释(3H疗法)可能会降低脑缺血的风险。但是,该疗法与某种重要并发症密切相关,因而必须仔细权衡这种未经证实的益处。推荐使用有创监测手段。· 尽量避免使用挥发性麻醉药。脑血流(CBF)和脑氧消耗代谢率(CMRO2)不匹配可能会导致脑内未受累部位的脑血管阻力降低,减少痉挛血管远端的灌注。在脑血管痉挛的情况下,使用静脉麻醉药物如丙泊酚更为有利。术前评估症状· 意识水平降低是脑血管痉挛的最常见表现。· 如果没有意识水平的整体下降,患者很少会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病变的表现。病史脑血管痉挛通常在蛛网膜下腔出血2周内发生。患者往往存在脑血管病的共同致病条件,如高血压和吸烟。体征/体格检查局灶性神经功能损伤取决于受累的血管。相应结局为对侧性的,包括颅神经、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脑干功能和协调能力一般完好。治疗史· 脑血管收缩患者可能有过脑血管瘤手术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治疗史。· 3H疗法被广泛地运用。药物史· 多数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患者用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尼莫地平已经被证实对治疗脑血管痉挛有一定益处。但是,静脉注射同等剂量尼卡地平的治疗效果并不确定。· 其他已经被试验过的药物治疗包括硝普钠、镁、环孢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和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克拉生坦。诊断性检验和解读实验室检查/研究· 检查电解质,尤其是怀疑有脑性耗盐综合征或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的患者。· 全血计数。· 心电图:“峡谷样T波”很常见。其他非特异性的T波改变、QT间期延长、ST段压低和U波也可能发生。心电图的变化通常不能反映心肌功能障碍的程度,也不能预测心力衰竭的发展成都。心电图应用于发现潜在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包括QT间期延长导致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这种情况通常发生于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肌钙蛋白水平升高常见,但往往低于心肌缺血的肌钙蛋白水平。伴随的器官功能障碍· 心血管系统—脑血管痉挛本身可以导致不明原因的低血容量。—可逆性心肌顿抑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发生。其严重程度与神经损伤程度相关。—在某些特定遗传条件下如多囊肾、主动脉缩窄、纤维增生和结缔组织病,动脉瘤更易发生。· 吸烟的患者应评估肺功能。同时,神经功能状态差的患者发生通气障碍的风险更高。· 接受3H治疗的患者有发生心、肺、肾脏并发症的风险。延误的情况/条件·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手术夹闭或放射介入治疗血管痉挛的时机延误,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包括再出血和破坏性神经损伤。· 如果怀疑缺血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在指导术中管理方面有一定的帮助。分级· Fisher分级根据蛛网膜下腔出血在CT上的表现来分级,并使其与临床上显著血管痉挛的发生风险相关联。—1级:没有明显的出血表现—2级:蛛网膜下腔出血层厚度<1mm—3级:蛛网膜下腔出血层厚度>1mm—4级:任何厚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存在脑室出血或脑实质出血治疗术前准备术前用药抗焦虑药物几乎不需要使用而且可能干扰神经系统的检查。知情同意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因为血管痉挛会影响感觉中枢,因此患者本人无法签署知情同意书。更好的方法是确定一位代理人替患者做决定,并充分告知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其发生风险。术中注意事项麻醉的选择气管内全身麻醉。监测· 标准ASA监测。· 通常使用有创动脉监测,在麻醉诱导前放置导管最为有效。· 中心静脉监测可能有助于指导液体管理(尤其是老年人)或升压药支持,也可以用于预警心肌功能障碍。诱导/气道管理· 具体的麻醉用药应该基于个体化的原则以达到上述的麻醉目标。·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未完全形成血块时特别容易再出血,常继发于收缩期高血压和心动过速。在诱导时出现的再出血通常是致命的。因此避免过度的、持续性收缩期高血压,以及为病人快速建立安全气道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为将缺血风险降到最低,应该避免持续性低血压。维持· 吸入麻醉药可以增加脑血流量,削弱大脑松弛和维持高脑灌注压的能力;丙泊酚在这方面更有优势。· 可以用去氧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提高平均动脉压。· 最近的证据表明,除非有必要暂时降低颅内压,应该避免过度通气;血管收缩会进一步加重缺血状态。· 甘露醇的剂量和使用时机根据外科医生的喜好而有所不同。通常剂量范围为1~2g/kg体重,可在诱导后或切皮时给予。在硬脑膜打开时外科医生可能会要求追加额外的剂量。拔管/苏醒· 目标是为了病人能够参与神经功能的测试而且足够舒适以减少对拔管的反应。拔管前15~20min使用相对低剂量的芬太尼有很好的效果;也可以考虑瑞芬太尼持续输注;静脉注射利多卡因也可以抑制咳嗽反射。· 苏醒期出现高血压和心动过速很常见而且通常与疼痛刺激无关。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最为有效。· 应预防术后恶心呕吐,以降低呕吐引发严重颅内压升高导致术后出血的风险。术后监护床边监测根据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的高危病人应至少每两小时监测一次神经功能的改变,通常在监护病房进行。低风险的病人可以每四小时监测一次。药物治疗/实验室检查/咨询· 有脑血管痉挛风险的病人通常行尼卡地平滴注,可进一步使用升压药如去甲肾上腺素来维持平均动脉压在基线以上10%~ 20%。· 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生化检查和肾功能检查。· 经颅多普勒可以作为有用的筛查工具,但存在一定的技术限制。磁共振血管造影更加可靠。脑血管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 如果有心、肺或肾脏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应及时向相关医生咨询。并发症· 对于术中大出血的风险应该作相应准备。大出血可能导致恶性的具有破坏性的脑水肿。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立即进行脑保护和降低颅内压。· 任何神经外科手术都有颅内出血的风险。患者在术后24小时之内需要密切监测神经系统功能。· 术中存在发生脑梗的潜在风险,尤其是存在持续性低血压的患者。在术后,可表现为延迟苏醒、精神状态的改变或局灶性神经功能损伤。· 任何上述并发症造成的神经系统损伤可导致气道反应性降低,使患者存在吸气功能障碍的风险。· 3H疗法可以导致额外的并发症,如脑水肿、心肌缺血、肺水肿和低钠血症。患者应在监护病房密切监测。推荐行中心静脉压监测。疾病编码ICD9· 435.9 非特定短暂脑缺血ICD10· G45.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非特定性临床要点·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程度和病人随后的神经系统状态可以预测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可能性。·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动脉瘤夹闭后应经常观察意识程度的改变,评估2周内血管痉挛发生的可能性。· 为了尽量减少缺血的风险,避免术中持续低血压很重要。· 3H疗法的优势还有待证实;此外,它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尤其当患者没有受到密切监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