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

公立三级综合医院

推荐专家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DM) 分类与遗传一、概述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DM)是一种多活动受累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春期后,男多于女。主要症状为肌无力、肌萎缩和肌强直。多限于上肢肌和舌肌。肌萎缩与肌强直之间并无明显的关系。大部分病人伴有白内障、多汗、秃发、基础代谢率下降、消瘦、月经不调、阳痿、性欲下降和不孕等。患病率为3-5/10万,发病率约为1/8000活婴,是成人最常见的肌营养不良症,无明显地理或种族差异。该病被录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中。二、症状体征与分类1.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1型(MDI) 发病率占该病的98%,是一种多活动受累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基因检测具有特异性。致病基因DMPK位于染色体19q13.2-19q13.3区域。该基因三核苷酸(CTG)重复序列扩增,异常重复扩增超过100(正常人为5-40),最高可达11 000次,是诊断的基础;重复数目与症状严重性相关。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为肌强直性蛋白激酶。基因外显率为100%。通常在30或40岁时显现症状,儿童早期也可出现。男性多于女性,症状较重。肌无力见于全身骨骼肌,前臂肌和手肌无力伴肌萎缩和肌强直,有足下垂及跨阈步态,行走困难。肌萎缩常累及面肌、咬肌、颞肌和胸锁乳突肌;病人面容瘦长。肌强直常在肌萎缩前数年或同时发生,仅限于上肢肌、面肌和舌肌。用诊锤扣击肌时出现肌呈持续收缩,局部有肌球形成,持续数秒后恢复原状,此体征对诊断本病有重要价值。2.强直型肌营养不良症2型(MD2) 少见。基因定位于3q21.3染色体;通常为显性遗传;发病与肌强直性蛋白激酶(DMPK)基因无关,无肌强直性蛋白激酶基因重复性扩增。临床特征与MD1相似,表现显著的肢体远端肌、面肌、胸锁乳突肌的肌无力和肌萎缩,伴肌强直,也可有白内障、额秃、睾丸萎缩、糖尿病、心脏异常和智力异常等。三、临床关键点1.该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肌无力、肌萎缩及肌强直是该病的特征性临床表现。3.该病的诊断需要依靠详细的家族史、体检可见的肌强直、肌活检与肌电图检查。4.基因诊断是确诊的重要手段。5无有效治疗方法。6.预防该病发生的惟一有效手段是产前诊断。 四、遗传咨询1.按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进行咨询。2.基因检查时,先做DM1型(CTG)重复数突变分析,如果正常时,再做DM2型(CCTG)重复数突变分析,以作最后诊断。3.患者父母一般是患者,再生育时,其子女有1/2的发病,1/2的为正常人。4.该病有遗传早现现象,即发病年龄逐代提前,临床症状逐代加重,发病率逐代升高。目前尚无法用孟德尔遗传规律解释。5.如果患者致病基因检查明确,生育时学做产前诊断,预防患儿出生。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视频和文字介绍视频见下列链接:http://www.mvyxws.com/vod/disease?cid=1006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 Dystrophy[A1])是一种以双手僵直和无力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肌肉病。该病包括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蛋白激酶基因(DMPK)变异导致的1型和细胞核酸结合蛋白基因(CNBP)变异导致的2型,其中1型是成年人最常见肌营养不良,2型罕见。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可以在任何年龄发病。其中1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又包括严重的先天型、症状较轻的儿童发病型和成年发病型。先天型意味着出生后发病,成年发病型主要在20~30岁之间发病。2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症状相对较轻,也称为近端肌强直肌病。患病率为8-10/10万,我国大约有12万~14万患者。发病机制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属于三核苷酸重复病。由DMPK基因变异导致,人类DNA的一些区域存在胞嘧啶-胸腺嘧啶-鸟嘌呤三个核苷酸重复序列,正常人重复次数在5~37次之间;重复次数在38-49次为变异前状态,有一定风险生育患病的孩子;重复次数大于50次基本都要发病,重复次数越多,发病越早,病情越严重。强直性肌营养不良2型属于四核苷酸重复病。由CNBP基因的胞嘧啶-胞嘧啶-胸腺嘧啶-鸟苷四核苷酸重的重复次数超过75次而发病。两种肌病的肌肉病理改变都是肌纤维出现轻度肌病样改变和成组出现的快速收缩肌纤维萎缩,伴随大量核内移和肌纤维内肌浆块形成。临床表现最早出现并导致就医的症状是双手抓握无力和用力握拳不能马上松开,少数患者首先出现心脏病症状。许多患者还表现为脸型瘦长、眼睑下垂、抬头费力,和面肌、上睑提肌、颞肌、胸锁乳突肌损害有关;手指伸和握无力和发僵,和前臂、手部肌肉损害以及肌强直有关;足尖抬起和上勾困难,和小腿前部肌肉损害有关。也可以影响其他肌肉或器官,伴随脑损害导致许多患者在疾病早期出现智力下降和睡眠时间明显增加,内分泌的异常导致男性秃头,心脏病可以在疾病的任何阶段发生,白内障多在疾病中晚期出现。该病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患者生育的子女有50%的可能仍然罹患此病,两种类型的强直性肌营养不良都可以出现下一代病情比上一代严重的情况。诊断方法:确诊的金标准是基因检测。患者先做个肌电图检查确定存在肌强直以及肌源性损害,而后直接抽血进行基因检查,发现该病的基因变异超出正常范围就可以确诊。治疗方法:加强对该病的专业性规范管理,用特殊量表进行评估,采取措施缓解患者因肌无力和肌强直引起的骨骼肌症状,减轻心、肺、眼、内分泌等伴发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是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目标。制定综合性治理方案包括患者足下垂使用足踝矫正器、颈部无力使用颈托、垂腕使用护腕、下肢严重无力用轮椅代步、心脏传导阻滞安装起搏器。出现中枢性或堵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给予呼吸机非侵入式辅助通气。钠通道抑制剂对肌肉强直症状有点效果,但存在严重的心脏副作用,不宜常规使用。出现肌肉疼痛患者可以给予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和非糖皮质激素类消炎药物。确诊的患者应定期到医院做下列检查以跟踪是否出现多系统损害,包括心电图检查,检测心脏传导功能;血糖检查,确定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眼科检查,确定是否出现白内障;睡眠测试,确定是否存在睡眠异常。没有心肺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进行中等强度的力量和有氧训练,促进肌肉和心肺功能,减轻废用性肌肉萎缩。须在活动中实时监测心率。肢体无力、视力下降和肌强直需要运动辅助以及康复治疗。患者应避免使用的药物包括阿米替林、地高辛、普鲁卡因酰胺、心得安和奎宁镇静剂。疾病预后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由于双手活动无力和不灵活,给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麻烦。智力下降和多睡也降低工作效率。由于性腺功能障碍,男女都存在生育能力下降。患者的平均寿命为60岁。约30%的患者因为心脏病而死亡,主要是心源性猝死;另有30%的患者因为肺部感染而死亡。其他死亡原因少见。遗传咨询采取产前基因检查可以明确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进一步采取措施阻止疾病的遗传。
关于肌营养不良的那些事(四)1.目前肌营养不良与基因学的研究成果肌营养不良是一组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是非常重要的确诊依据。目前,针对最常见的肌营养不良类型如DMD、BMD、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的基因检测已经商品化,常用的基因检查方法包括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MLPA)、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片段分析(FA)、Sanger测序及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等。不同的技术适用于检测不同类型的基因突变,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血生化改变、骨骼肌病理改变等信心判断可能的肌营养不良类型、选用适当的检测方法,可以提高检测效率、节省人力物力,也为患者家属节省检测费用。MLPA和DHPLC适合检测大片段重复/缺失突变,临床用于DMD和BMD的基因检测,在60%-70%的DMD/BMD患者,致病突变为1个或多个外显子的缺失或重复突变,所以当临床诊断为DMD/BMD时,MLPA或DHPLC是首选的基因检测方法;如果经过检测未发现缺失或重复突变,可考虑通过测序方法进行点突变检测,或进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帮助确定下一步基因检测的方向。片段分析方法用于检测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动态突变,适用于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和2型的基因诊断。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的情况比较复杂,目前基于致病基因的分型已经分到1A-1H、2A-2S共20余个亚型,其中最常见的是Calpain3(CAPN3)基因突变导致的2A型和Dysferlin(DYSF)基因突变导致的2B型,每个亚型的致病基因都包含很多个外显子,而突变类型主要为点突变,适合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方法筛选致病突变。应用高通量测序方法进行突变筛查时常可得到很多个基因突变,这时需要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并进行家系分析,慎重判断突变为致病突变还是正常多态性,切勿把人群中的基因多态性误判为致病突变。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FSHD)的基因突变最为特殊,为4号染色体上的多态性大卫星重复序列异常,正常人两条4号染色体上3.3kb的重复单位(D4Z4)的拷贝数为11-100,而绝大多数FSHD患者一条染色体拷贝数减少至1-10,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致病机制尚不明确;FSHD的基因检测就是测量这段D4Z4重复序列的长度,需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基础上的多位点Southern杂交方法,目前国内仅极少数研究单位可以进行检测。2.基因定位对于临床诊治肌营养不良的作用临床工作中,当我们通过临床表现、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化验检查(有时包括肌肉活检)考虑肌营养不良的诊断,就会建议患者做基因检查确定诊断,这时患者最常问道的问题就是:“做了基因检查之后我的病就可以治好吗?”基因检查首先是一种诊断方法而不是治疗方法,而目前国内的现状是绝大多数肌营养不良的患者及时明确了致病基因突变也无法根治。但是,基因诊断对于肌营养不良的临床诊治还是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意义。仍以DMD为例,患者如果有明确的X连锁隐性遗传家族史,家族中既往有20岁前死亡的患者,又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生物化学、电生理改变,高度提示DMD诊断,通常我们不做有创的肌肉活检,而直接建议行基因检查。通过基因检查明确患者的基因突变部位,首先是当针对性的基因治疗方法进入临床应用时,致病基因明确的患者可以最先获益;其次是可以诊断出家族中的携带者,DMD患者的女性一级亲属及母亲家族中的女性成员都可能是携带者,包括其母亲、姐妹、姨妈、姨表姐妹等,如果这些可能是携带者的家庭成员正处于生育年龄,携带者身份的判断就更为重要,按照X连锁隐性遗传的规律,DMD女性携带者与正常男性结合,可能生出正常男性、正常女性、女性携带者或男性患者,几率各占25%,携带者怀孕后若确定胎儿为男性,必须行产前诊断,而明确患者基因突变是进行携带者产前诊断的基础;BMD患者的女儿一定是携带者,明确患者基因突变类型后,就可以指导以后的产前诊断。在某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肌营养不良亚型,如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常染色体显性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患者子女的患病几率高达50%,明确基因诊断从而进行产前诊断也非常重要。即使是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亚型,明确基因诊断也是必要的,在分子生物学水平明确诊断,避免患者再盲目四处求医,尝试那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治疗方法”;某些类型可以在基因诊断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干预治疗,使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为将来接受基因治疗打下基础、争取时间;通过明确患者的基因突变,可以进行产前诊断,防止家族中再有患者出生,避免悲剧重演。在对肌营养不良进行诊疗处理时,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患者,而是一个个的家庭,从这个角度去看,就不难理解基因诊断对于临床诊治肌营养不良的重要意义。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内科 管玉青文章发表于《基层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