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康安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创新‘零疼痛零X射线全麻房颤射频消融术式’介绍

发表者:程康安 人已读

1614659637.png

房颤简介

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患病率还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有密切关系。

房颤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者还可以发生血栓栓塞,心脏衰竭等并发症,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脑卒中。

1614659638.png

房颤相关症状主要是心悸/气短/头晕,严重者在房颤转复时还可导致黑矇甚至晕厥。然而还有约30%的患者房颤发作时是没有迹象的。通常数心跳/摸脉搏可帮助早期发现房颤迹象,发现异常迹象时,需要及时就近检查心电图以便早确诊早发现并及时就医。

房颤射频消融术介绍

目前治疗房颤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射频消融治疗。药物治疗不可以根治房颤,主要目的是恢复窦性心律,控制快速心室律,防止血栓形成。射频消融术可以根治房颤,但是有一定的复发率。随着科技和临床的不断进步,目前在全国各大中心,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已经成为房颤的首选治疗方法。


那什么是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术呢?研究表明,至少95%左右的房颤和肺静脉有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人类有四根肺静脉从心脏后部汇入左心房(少数病人可以多于或少于4根)。导管射频消融术是利用电生理三维标测系统构建出左心房模型,结合X光影像,通过导管在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的部位发放高频电磁波即射频能量,沿肺静脉开口消融一周,射频能量被动加热周围组织,使组织温度升高,形成环形的疤痕,将导致房颤的异常激动限制在肺静脉内,使之不能外传,从而达到根治房颤的目的。

1614659639.png

协和创新——零疼痛零X射线全麻房颤射频消融术式

导管射频消融术为微创介入操作,手术不需要开刀、不需要输血、不留疤痕,所以常规采用局部麻醉即可,患者认识是清醒的。但房颤射频消融手术的整体时间受个体化差异影响非常大,根据病情复杂程度,左心房体积大小等因素将持续1.5-5小时不等。很多患者在手术超过2小时后,表现出了坚持不住平躺位,想要活动的不适感,尤其是对于腰椎不好的患者,虽然治疗本身没有带来明显的疼痛感,但很难坚持两个小时以上的平躺位。对于这样的患者,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的医生会建议采取全麻手术。


此外,医生在心腔内的导管操作是非常精细与复杂的,患者任何不经意的移动或深呼吸都会带来潜在的危险并可能影响到治疗效果,所以手术过程中要求患者坚持平躺体位不动并均匀呼吸。手术大部分时间,且在局部麻醉的效果下患者是不会感到疼痛的,但在心腔内个别神经丛较多的部位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时,局麻的患者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疼痛,尤其是平时对疼痛比较敏感的患者,表现出无法忍受的疼痛。在这种情况下,手术效果将无法得到很好的保证并提高了风险。其实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房颤射频消融术常规在全麻情况下进行。我国因为患者基数大,心内导管室手术时间紧张,且需要跨科室联动等问题,才常规采用了局部麻醉。


北京协和医院不仅是国内最高医疗水平的代表,更是一家极具人文关怀精神的医院,患者的体验与感受永远是第一位的。2019年初,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电生理组的医生们便联合麻醉科与超声科的同仁,创新出协和独有的-零疼痛零射线的全麻房颤射频消融新术式。该术式不仅只是把局部麻醉改为全麻,更具开创性的把房颤术前必做的检查项目-经食道超声检查放在了全麻后进行。食道超声检查与胃镜检查相似,有过胃镜体验的患者想必都知道一根直径将近3cm探头从口部经过食道进入胃部的痛苦感。房颤射频消融术术前需要确认左心耳是否已长有血栓来评估手术风险,而经食道超声检查是目前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很多患者反馈经食道超声检查的痛苦要超过射频消融治疗本身,而协和创新的零疼痛房颤射频消融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除了零疼痛,该术式还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X-ray。随着三维电生理平台的发展,房颤射频消融术已经摆脱了对X-ray透视的依赖,但在房间隔穿刺等关键操作时仍需要X-ray辅助确保安全。经食道超声探头在检查完左心耳血栓后,可以停留在食道内继续提供超声影像指导后续手术操作,更加安全且无害,让孕妇做房颤手术变为了可能。此外,经食道超声检查本就是房颤手术相关检查项目,协和医院的创新术式在零疼痛零X-ray的前提下并没有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1614659641.png


本文是程康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