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珍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学术前沿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脑神经疾患----脑神经损伤相关并发症

发表者:胡永珍 人已读

1.面瘫: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术中避免对面神经干、神经根出脑干区(REZ)的过多骚扰及脑干穿动脉损伤能有效的将特发性偏侧面肌痉挛(HFS)MVD术后面瘫的发生率降至3%以下,遗有永久性面瘫者甚为少见。约3%-7%的HFS患者在MVD术后7~16 d发生迟发性面瘫,绝大多数可自愈。积极的干预有助于缩短面瘫恢复的时间,一般需2~6个月。常用药物有类固醇激素、血管扩张剂、改善微循环药物、神经营养药等。另外可配合针灸、理疗、高压氧等治疗。

2.听力障碍

(1)听力障碍的原因:手术侧听力障碍是MVD术后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多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害。即使对有丰富经验的医生而言,HFS MVD术后患侧永久性听力丧失的比例仍可高达2%~7%。可能原因包括:

①前庭蜗神经机械损伤,部分可逆;

②内听动脉供血障碍,多不可恢复;③乳突开放、乳突炎,大部可恢复。究其主要原因,对神经的直接机械性损伤并不重要,而在于处理责任血管时引起了内听动脉的痉挛缺血。患者高龄、动脉迂曲硬化、后颅窝容积狭小、困难减压是发生听力障碍的高危因素。HFS MVD术后更加容易出现听力障碍,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舌咽神经痛(GN)则相对少见。无效或复发的HFS患者行二次MVD,术后听力障碍发生率大大增加。

(2)听力障碍的防治:除了尽量避免对前庭蜗神经的过多骚扰及保护内听动脉之外,术中使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s)监测可减少MVD术后听力障碍的发生率。但由于BAEPs波形形成的延迟性,BAEPs无法真正做到实时监测神经功能,当术中发现BAEPs变化时,有时神经功能已无法恢复,从这个意义上而言,BAEPs对预后的判断更有帮助。但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BAEPs监测仍然是降低听力损害最有效的措施。患者全麻清醒后应立即进行听力粗测,发现听力障碍时应行电测听检查,同时给予营养神经、防治脑血管痉挛及改善微循环等药物,并尽早行高压氧治疗。3.复视:MVD术后复视较为常见,多为双眼复视,系由于展神经或滑车神经受刺激引起。一般是可逆的,无需特殊治疗,症状多在3个月内自行缓解。但TN MVD术中滑车神经完全性损伤造成的复视多不可恢复。4.平衡障碍及眩晕:平衡障碍、眩晕为MVD术后常见并发症,多为一过性,原因主要为:

(1)术中对前庭蜗神经过度牵拉及骚扰以及隔垫血管时造成神经血供障碍;

(2)术中过度牵拉小脑。另外术后复视的患者也常常伴有眩晕。应给予早期的扩血管药物及高压氧治疗,多可在3个月内恢复,极个别患者遗有顽固性眩晕。
5.后组脑神经损伤综合征:HFS、GN术后后组脑神经损伤综合征并不少见,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咽部感觉减退或消失、咽部异物感、阵发性干咳瑚。一旦出现严重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而影响患者进食,留置胃管鼻饲流食往往是唯一选择。在等待神经功能慢慢恢复的过程中,针对患者的心理安慰治疗往往比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更为重要。这个过程一般约为l-3个月,无法恢复者少见。
6.面部感觉异常:MVD术后患侧面部感觉异常以面部麻木最为常见,多见于TN手术,可能与术中反复探查骚扰三叉神经感觉根或影响其血液供应有关。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PR)的患者会出现永久性的面部麻木,且很难完全恢复,对于老年患者一般不会影响其生活质量。但年轻患者有时则难以接受。
7.耳鸣:MVD术后患侧耳鸣常为一过性,长期持续性耳鸣发生率较低。耳鸣可为高调蝉鸣样、低调隆隆声或高低调混杂,大部分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术后手术侧听力丧失患者所伴发的同侧耳鸣往往更严重也更难以好转。减少术中对前庭蜗神经过度牵拉及骚扰可减少术后耳呜的发生率。进行早期的扩血管药物及高压氧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
8.角膜感觉障碍

(1)角膜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TN MVD术后角膜感觉障碍是由于损伤三又神经感觉根第一支的神经纤维所致,表现为角膜感觉减退或消失、瞬目反射减退、角膜干燥、神经麻痹性顽固性角膜溃疡、角膜感染。如果角膜感染持续进展,可迅速引起前房积脓而导致角膜穿孔,且常并发虹膜炎,严重者可能需行眼球摘除术。此并发症较少见。

(2)角膜感觉障碍的防治:TN MVD术中行三叉神经感觉根PR时,一定要严格掌握切断比例,切不可伤及三叉神经第一支的感觉纤维。因三叉神经感觉根颅内段并未明确分为三支,故实际操作中更多依靠的是术者的经验。术后应及时进行角膜感觉检查,一旦发生角膜反射消失或已发现有角膜炎征象时,应立即通过滴眼药水、涂眼药膏、戴眼罩或防风眼镜、湿敷封盖患眼等措施给予角膜保护。若角膜已发生溃疡,可根据病情暂时或较长时问缝合眼裂,以防止角膜病变的继续发展。

本文是胡永珍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5-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