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论文精选

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B-ALL)/ 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B-LBL)

发表者:吕建 人已读

定义
B-ALL/ B-LBL是一种B淋巴母细胞肿瘤,典型表现是由小至中等大的母细胞组成。其胞浆稀少,染色质中等致密至稀疏,核仁不明显,累及骨髓和外周血(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偶尔原发于淋巴结或结外部位(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B-ALL和B-LBL为同一种生物学实体,采用哪种术语应有一定限制。当只表现为瘤块不伴或仅有轻微血液和骨髓受累时,应诊断为淋巴瘤。当存在广泛骨髓血液受累时采用淋巴母细胞白血病这一术语较为合适。如果病人有瘤块并且骨髓中淋巴母细胞≤25%,应视为淋巴瘤。这是比较武断的划分,因此,例外的情况可能会发生。

同义词
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

流行病学
ALL主要是儿童疾病,75%发生在6岁以下的儿童。2000年美国估计的新病例大约3200例,约80-85%具有前驱B细胞表型。
B-LBL是不常见的淋巴瘤,约占淋巴细胞淋巴瘤的10%(其它是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从文献综述报道,约75%的病人<18岁;在一篇25例的报道中,88%的病人<35岁,平均年龄20岁。有一篇报道显示男性占多数。

病因学
病因不清楚,部分病例可能有遗传学因素。

累及部位
所有B-ALL都有骨髓和血液受累。最容易受累的部位是中枢神经、淋巴结、脾脏、肝脏和性腺。在B-LBL,最易受累及的部位是皮肤、骨、软组织、淋巴结。纵隔肿块少见。

临床特点
大多数B-ALL病人都有骨髓衰竭:全血细胞减少、贫血/中性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可减少、正常或明显增高。淋巴结、肝、脾肿大常见。骨关节疼痛可以是主要症状。
少数B-ALL病人最初表现为淋巴瘤伴有或不伴有骨髓和血液受累。B-LBL最常见于皮肤、骨和淋巴结;皮肤受累常表现为多结节。骨髓和血液也有可能受累,但淋巴母细胞占比例<25%。

形态学
淋巴母细胞在涂片和印片中变化很大,从小细胞至大细胞,小细胞胞浆少,染色质致密、核仁不明显;大细胞的胞浆中等,呈浅蓝至蓝灰色,偶有空泡,染色质弥散、核仁清楚数量多。嗜天青颗粒见于10%病例。这些发现可能与t(9;22)(q34;q11.2)细胞遗传学异常有关。部分病例中淋巴母细胞有伪足(手镜细胞,hand mirror cells)。
在骨髓活检中,B-ALL的淋巴母细胞相对一致,核呈圆形、椭圆形、带凹陷,有时呈曲核。核仁通常不明显(清楚)。染色质稀疏、核分裂数变化较大,在骨髓活检中B-ALL的核分裂数不如T-ALL的多。B-LBL的特点是受累的部位病变呈弥漫性分布;部分淋巴结受累病例中,淋巴母细胞侵犯副皮质区累及生发中心。
淋巴母细胞表现一致,圆形至椭圆形核,核膜不同程度卷曲。染色质细点状,核仁通常不明显。大多数病例,核分裂像多,部分病例可见灶性“星空”现象。B和T淋巴母细胞增殖的形态特征相似,形态学不能用于鉴别它们的免疫表型。

细胞化学
淋巴母细胞不表达MPO和苏丹黑B(SBB)。淋巴母细胞可用SBB染成浅灰色,但没有髓母细胞染色强。淋巴母细胞可呈PAS+,部分病例核周可出现PAS+的晕。淋巴母细胞可呈高尔基区NSE点状阳性。

免疫表型
B-ALL/LBL中的淋巴母细胞呈TdT+,HLA-DR+,CD19+,CD79a+。多数病例中的淋巴母细胞也呈CD10+,CD24+,但在t(4;11)(q21;q13)ALL中的淋巴母细胞通常不表达CD10和CD24。表达CD22和CD20的情况不定。CD45可呈阳性。胞浆CD22被认为具有细胞学特异性。可有髓系相关抗原CD13和CD33表达,但这些表达并不能排除B-ALL的诊断。前驱B淋巴母细胞的分化程度具有临床和遗传学的相关性。在最早阶段,即所谓早前驱B-ALL,母细胞表达CD19,胞浆CD79a,胞浆CD22,核TdT。在中期,即所谓的普通ALL,母细胞表达CD10。在最成熟的前驱B分化阶段,即所谓的前B-ALL,母细胞表达胞浆mu链(cyt-mu)。表面Ig阴性是其重要的特征。但当出现阳性时不能完全排除B-ALL/LBL。

遗传学
B-ALL/LBL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可分为几组:低二倍体(hypodiploid),高二倍体(hypeidiploid)<50,高二倍体>50,异位和假二倍体。
ALL—t(9;22)(q34;q11.2);BCR/ABL
ALL—(v;11q23);MLL重排
ALL—t(12;21)(p13;q22);TEL/AML1
ALL—t(1;19)(q23;p13.3);PBX/E2A
ALL—低二倍体
ALL—高二倍体>50
这些发现对了解预后很重要,并且用于调整儿童病例的治疗方案。目前治疗预后较好组别是:①51和65之间的高二倍体,与流式细胞学DI1.16至1.6一致;② t(12;21)(p13;q22)。后者是12 p13位TEL基因与21q22位转录因子编码的AML1基因融合而成;由于标准的细胞遗传学方法不能检测到这种异常,所以要用分子技术才能识别。
治疗预后较差的基因型有:① t(9;22),这是22 q11.2位BCR基因与9 q34位ABL基因融合的结果,多见于成人。在多数t(9;22) ALL儿童病例中,存在一种P190kdBCR/ABL融合蛋白。大约1/2的t(9;22) ALL成人病例产生P210kd融合蛋白,该蛋白见于CML。其余病例有P190蛋白。从临床看二者没有绝对的差异。②早期分化阶段的B-ALL可以存在t(4;11),11q23位的MLL基因与4q21位AF4基因融合。11q23位的其他异位是由于MLL与其他伙伴基因融合。11q23异常的ALL也可以发生。③ t(1;19)见于25%儿童B-ALL伴胞浆mu表达,19p13.3位E2A与1q23位PBX的融合,这与某些治疗预后不良有关。④高二倍体与预后不良有关。其他异常(6q、9p、12p缺失,少于50的高二倍体,近似三倍体和近似四倍体)与预后中等有关。
上面有些遗传学上的实体(entity)具有特征性的免疫表型。MLL重排的白血病具有CD10—的特点,并常见CD24—,CD15+。t(1;19)的B-ALL呈CD10+,CD34—,CD20—或不清晰并且胞浆型mu+。t(12;21)的B-ALL呈CD10和HLA-DR强阳性,而CD19和CD20通常阴性。

细胞起源
可能是前驱B淋巴母细胞

鉴别诊断
B-ALL应鉴别的疾病有:T-ALL、有轻微分化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原始造血细胞增多的反应性骨髓。只靠免疫表型就可以区分T-ALL、B-ALL和轻微分化的AML。
原始造血细胞增多可见于幼儿和伴有多种疾病的成年人,这些病包括:缺铁性贫血、神经母细胞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细胞毒性治疗后的反应。这些细胞的核浆比很高,染色质一致,核可有凹陷或裂痕。核仁通常不清楚;即使存在核仁也不易辨认。外周血中通常没有原始造血细胞。在骨髓活检中,原始造血细胞均匀分布在间质中。染色质非常粗,核仁和核分裂象罕见。
从免疫表型很难区别原始造血细胞和白血病B淋巴母细胞。这两种细胞都表达TdT和CD10。然而,多参数流式细胞学的检查有所区别,原始造血细胞的特点是表达CD10、CD19、CD20、CD34、CD45。这些连续系列性表达表明原始造血细胞有一定分化成熟。分为中期(CD10+、CD19+、TdT—、SIg—)和晚期(CD19+、CD20+、SIg+)免疫表型为主的两种表型。相反,B-ALL中的淋巴母细胞不同于正常情况而出现不成熟细胞占优势(TdT+、CD19+、SIg—、CD20—)以及少量成熟细胞。儿童的淋巴母细胞瘤主要应鉴别Burkitt淋巴瘤。成人的淋巴母细胞瘤的鉴别还包括MCL的母细胞变异型。TdT容易将这些淋巴瘤区分开。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是唯一一个能表达TdT的淋巴瘤,髓母细胞浸润呈氯乙酸酯酶、MPO(髓过氧化物酶)和溶菌酶阳性。

预后及预测因素
一般来讲,这是预后比较好的白血病。在儿童组,完全缓解率近95%,在成人组达60-85%,儿童的无病存活率是70%。约80%的儿童B-ALL似乎是可治愈的。根据细胞遗传学谱、年龄、白细胞计数、性别及初次治疗反应来确定是否为B-ALL的儿童危险组。婴儿病例常有11q23位MLL基因异位,其预后差。在儿童,50%以上病人有高二倍体核型或t(12;21)异常,其预后较好,85-90%病人可长期生存。

长期缓解或生存的因素包括:4—10岁、高二倍体、特别是含有三T4和/或10和/或17的54-62、t(12;21)(p13;q22)及在诊断时低或正常白细胞计数。预后不好因素包括:<1岁、t(9;22)(q34;q11.2)及t(4;11)(q21;q23)细胞遗传学异常。
成人B-ALL还没有遗传学的特殊改变;25%病例有t(9;22)(q34;q11.2)异常,与预后不良有关;11q23异位较儿童更常见;高二倍体伴51-65染色体和t(12;21)不常见。
B-LBL缓解率很高,中位生存率达约60个月。

本文是吕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08-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