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鹍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浅析针下辨气

发表者:杨丽鹍 人已读

针下辨气,是指针刺后,通过医者指端的触觉以辨析针下的反应.从而测知患者机体内抗病机能之盛衰消长,并结合临床表现,作为施行补泻等手法的依据。针灸界历来有如此一说:“针刺容易辨证难,辨证容易取穴难,取穴容易补泻难,补泻容易辨气难”。说明辨气是针灸医生必须掌握、同时也是最难掌握的方法。

1、辨气的内容

辨气的内容,包括辨正气、邪气两方面。辨气的过程,也就是辨别病证虚实、病邪性质的过程。

关于辨正气、邪气,在古医籍中已有明确的论述,如《灵抠·终始》曰:“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素问·通评虚实论》亦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谷气,即正气,其针下不紧不松、不吸不顶、不急不涩,徐而和缓,是经气来复之象。

正气衰弱,真阴亏虚者,下针后,多见弛缓无力,甚或寂然无闻;气虚者,无力而缓,深刺至地部,则反见沉紧之象,或和缓如常人;阴虚者,无力而虚涩不利。邪盛者,针下则感到紧束其针。

由于邪之性质不同,指端感觉亦有差异,如寒邪则见吸针入内;热邪反见有顶针外出;暑湿之邪则见紧无束意,旋转流利,湿重者更见在针孔处有液体外溢,风邪则紧中带缓,在针体周围多见红晕而突起,或如豆瓣覆置。

2、辨气的意义

辨气的意义,主要在于指导手法的应用。通过辨气,并结合临床表现,而后决定施行补泻等手法。

如谷气徐缓而至,可用徐入徐出的导气法。如虚证,针下松弛,针感迟缓时,则行补法。即使症现实象为当泻之候,亦应先急补其正。其虚得补,则正气盛,易祛邪外出,而后再行泻法,即补虚泻实。只有这样,才不致于犯《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说的“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着,绝人长命,予人夭殃”等类错误。

如邪气紧急而至,则应行泻法,即使症现虚象而为当补之候,亦必先泻其邪,外邪已去,再补其虚.即泻实补虚。针体内吸为寒,宜深刺之,久留针,所谓“寒者深以留之”;针体外顶为热,宜浅刺之,疾出针,即所谓“热者浅以疾之”。

辨气之迟速,还可对病情预后的判断有所帮助。《类经图冀》曰;“气速至者,效亦速而病易痊;气迟至者,效亦迟而病难愈。生者涩而死者虚,候气不至必死无疑,此因辨气可知吉凶也。”

辨气尚可识别症象之真假。症候是疾病的外在表现,一般可反映疾病的性质,但也有真象与假象之分。临证时要善于识别假象,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而影响治疗。正确辨析针下之气,可以帮助判断证候之真假,因为经气的变化与疾病的性质密切相关,可以正确地反映疾病的性质。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