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琳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过敏季节聊过敏

发表者:杨琳 人已读

过敏,已经成为当今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一种常见的疾病了。由于过敏的覆盖范围和持续时间都较其它类型疾病更为广泛,所以儿童过敏的影子几乎无处不在。

然而儿童不同于成人,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身体的感受。加上很多家长没有储备有关过敏的知识,所以,很多家长根本没有想到孩子是过敏。在又一过敏高发季节来临之时,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过敏。

了解“过敏进程”

儿童过敏的特点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过敏性疾病的表现也会发生阶段性的变化,儿童身体的各个系统都会随着成长而陆续出现过敏症状,这种现象被称为“过敏进程”。

过敏进程常以生后早期特异性湿疹开启,通常发生在生后2~3个月,约1岁达高峰,但后期解率高。至学龄前期,哮喘患病率达高峰,鼻炎发病率高峰是在学龄期。

家长应该了解儿童过敏的过敏进程,如果自己或爱人是过敏体质,一定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看看自己的孩子属于哪个年龄段,是不是出现了这个年龄段多发的儿童过敏的症状。

临床研究显示,食物过敏是诱发哮喘的一个危险因素。

所以我们要重视宝宝的食物过敏现象,一旦发生食物过敏,就要采取积极措施,以降低宝宝将来发生其他过敏性疾病的风险。

湿疹莫忽视

有人把湿疹叫做皮肤上的哮喘,所以过敏进程通常是从湿疹开始的。从婴儿刚一出生就可能会出现过敏引发的湿疹,直到2岁之前都是“过敏性皮炎”高发的时间。这段时间不仅过敏的症状比较集中,而且引发过敏的原因也比较集中,大部分是通过饮食引起的。俗话说,病从口入,确实如此。因为这个时候,宝宝和外界接触不多,而主要食物是母亲的奶水或配方奶,所以食物过敏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和湿疹几乎同一时期发作的还有婴幼儿腹泻,诱发的原因常常也是食物过敏。所以,有时宝宝长期腹泻,或者出现血便,也要更多的考虑是否存在过敏。

和湿疹不同,食物引发的胃肠道过敏发病率并没有皮肤疾病那么高,在1岁的时候到达高峰,随后渐渐减缓,并且一直伴随着儿童的成长。

反复发作的咳嗽气喘一定是肺炎吗?

此外还有小婴儿反复的肺炎或喘息性支气管炎,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过敏的因素。很多小婴儿都有类似的经历,孩子满月后出现湿疹,一两个月就开始得肺炎,输液后好转,很快再次得肺炎,又住院,好转后又得肺炎。后来,按过敏诊治,孩子的肺炎的情况就没有反复出现了。

2岁后吸入物过敏越来越多

2岁以后,儿童逐渐开始接触社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随着消化系统和自身免疫系统的完善,食物引发的皮肤和消化道过敏症状开始慢慢减少,吸入物过敏的情况则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儿童开始出现各种由过敏引发的呼吸系统的问题,最常见的情况有反复发作的鼻炎哮喘

过敏体质咋回事?

家族过敏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如果父母双方都是过敏体质,孩子也是过敏体质的几率高达80%。既然是遗传,为什么父母都没有某一种过敏性疾病,孩子还是会有呢?这是因为过敏的遗传是体质的遗传,而不是某一种疾病的遗传。凡是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人发生过敏性鼻炎哮喘、湿疹等过敏症状的家庭,就被称为“过敏家庭”。其宝宝发生过敏的几率如下表:

父母都没有出现过过敏,孩子为什么还是会过敏呢?过敏体质并不一定会发病,很多人在二三十岁之前都没有出现过过敏症状,结果某一天外部环境或者身体情况发生了变化,就会突然出现过敏。所以没有过敏症状不代表没有过敏体质,而这种过敏体质也可能遗传给孩子。另外,非直系亲属,比如叔叔、舅舅这样的亲属也会对孩子的过敏体质有影响,目前过敏体质的遗传方式还不是很明确。

过敏能否根治?

当得知自己的孩子是过敏体质时,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问有没有什么办法根治。事实上过敏是不能根治的,有些也不需要治疗。对于过敏体质的人,如果反复患病,那就应该积极治疗。

关于过敏治疗的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控制病情在一定范围内,不让疾病进一步对人体有损害。比如一些过敏性鼻炎,如果治疗不当可能会遗留到成人阶段;

第二、让孩子能正常生活。正常的生活是指把病情控制稳定,不影响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运动。过敏性疾病很大的特点就是容易反复,所以家长也应该有耐心,尽量配合治疗,让孩子正常地完成学业,度过青春期之前这段过敏多发的时间。

孩子过敏,定期随访很重要

孩子过敏,定期随访很重要,比如哮喘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一经确诊,需要进行长期规范的治疗,总的治疗过程可以达到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在这几年当中,孩子有可能遇见各种诱发因素导致哮喘复发,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加量、减量甚至更换治疗方案,因此定期随访对于哮喘患儿来说十分重要。一定要及时复查。复查的越及时,医生就越了解孩子的情况,就越能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在复查过程中,医生也会发现一些容易被家长忽视的小细节,利于孩子哮喘的康复

本文是杨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