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眼科教程

眼科学基础 第五节 眼科用药概述

发表者:陈刚 人已读

视觉器官是机体的重要感觉器官之一,治疗眼病时应有整体观念,全身系统性疾病或远离眼部的局限性病灶,有可能是造成眼病的因素,同样眼病的治疗也有可能影响到全身状况。
由于眼部存在血眼屏障(包括血-房水屏障和血-视网膜屏障)等特殊的组织解剖结构,大多数眼病的有效药物治疗是局部给药。因此,眼科用药除了严格掌握适应证外,尚应对药物在眼局部作用的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有相当的了解,做到合理用药。

一、眼局部的药物动力学
药物要在眼局部作用部位达到有效浓度和发挥治疗作用,与以下因素有关:给药的剂量,药物吸收率,组织中的结合和分布,循环药量,组织之间的转运,生物转化,排泄等。
药物由眼球表面进入眼球内组织的主要途径是经角膜转运,首先药物先分布到泪膜,由泪膜转运入角膜,再由角膜转运到眼球内。而角膜上皮细胞层和内皮细胞层的细胞之间均有紧密连接,药物不能经细胞外间隙进入,只能由细胞膜转运。影响药物透过角膜的因素有药物的浓度、溶解度、粘滞性、脂溶性、表面活性等。药物浓度高,溶解度大,进入角膜的药量增加;粘滞性高,与角膜接触时间延长,可增强药物的吸收;由于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均有脂性屏障,泪液和角膜基质为水溶性,因此药物最好均具备脂溶性和水溶性,其中脂溶性对药物通透角膜更为重要;眼药中的表面活性物质能够影响角膜上皮细胞膜屏障作用而增加药物的通透性。此外,眼药的pH值和渗透压也很重要,如偏离眼局部生理值太大,可造成眼部刺激和引起反射泪液分泌,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药物也可从眼表结构中的血管如角膜缘血管和结膜血管吸收通过血循环进入眼球内,或经结膜、筋膜和巩膜直接渗透到眼球内。药物到达眼内后主要通过房水弥散分布到眼前部各组织作用部位,少量可经玻璃体弥散到视网膜表面。有些药物是前体药,它在角膜吸收转运过程中经角膜组织内的酶作用进入眼内后就形成有活性的药物成分,可以大大降低药物的全身不良反应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有些药物可经房水循环路径进入体循环再分布到眼内各组织结构。药物多在作用部位代谢后经房水或直接入静脉回流排泄。

二、常用眼药剂型及给药方式
(一)滴眼液(eyedrops)
是最常用的眼药剂型,通常滴入下方结膜囊内。一般滴眼液每滴约为30~50μl,而结膜囊泪液容量最多为10μl,实际上只有10%的眼药保留在眼结膜囊内。因此,每次只需滴一滴眼药即可。又正常状况下泪液以每分钟约16%的速率更新,结果滴眼4分钟后只有50%的药液仍留在泪液中,10分钟后则只剩17%。所以,为促进药液的眼部吸收又不被冲溢出眼外,嘱患者再滴眼药的最短间隔应为5分钟。滴药后按压泪囊部以及轻轻闭睑数分钟可以减少药物从泪道的排泄作用,增加眼部吸收和减少全身不良反应。
(二)眼膏(ointments)
为增加眼药与眼表结构的接触时间,可选用眼膏。眼膏通常以黄色的凡士林、白色的羊毛脂和无色的矿物油作为基质,又称油膏。由于这些基质均为脂溶性的,因此可以明显增加脂溶性药物在眼部的吸收。大多数水溶性药物在眼膏中呈微晶粒形式存在,只有眼膏表面的药物可融入泪液中,限制了这类药物在泪液中达到有效浓度。眼膏的另一大优点是在眼表病损如角膜上皮缺损时,可起润滑和衬垫作用,减缓眼刺激症状。
(三)眼周注射(periocular injections)
包括球结膜下注射、球筋膜(Tenon囊)下注射和球后注射,其共同的特点是避开了角膜上皮对药物吸收的屏障作用,一次用药量较大(常为0.5~1.0ml),可在眼局部达到较高药物浓度,尤其适于低脂溶性药物。球结膜下注射的药物吸收主要是通过扩散到达角膜基质层和角膜缘组织入眼内,作用于眼前段病变;球筋膜下注射主要经巩膜渗入,适用于虹膜睫状体部位的病变;球后注射可使药物在晶状体虹膜隔以后部位达到治疗浓度,适用于眼后段以及视神经疾病。眼周注射存在有损伤眶内球外组织结构、甚至眼球可能损伤的危险性。
(四)眼内注射(intraocular injections)
最大的优点在于可立即将有效浓度的药物注送到作用部位,所需药物的剂量和浓度均很小且疗效较好,主要适用于眼内炎。给药方式包括前房内注射,经睫状体扁平部的玻璃体腔内注射,以及施行玻璃体切除术时的灌注液内给药。眼内注射尤要注意将组织损伤减少到最低程度,且充分考虑到眼球内组织对药物的耐受性,亦即药物对组织的毒性作用。
(五)眼药新剂型
为提高滴眼液的生物利用度,延长局部作用时间和减少全身吸收带来的不良反应,常在滴眼液中加入适量的粘性赋形剂如甲基纤维素、透明质酸钠、聚乙烯乙醇、聚羧乙稀等,制成胶样滴眼剂,或是在位凝胶滴眼液(液体状滴眼剂滴到眼部后变成胶样物)。由于滴眼剂在二次用药间的药物浓度呈周期性波动,往往低谷时达不到有效药物浓度,因而产生了眼药的缓释控制装置(sustained-release devices),由高分子化合物或聚合物制成膜状或微粒状,可在眼局部持续缓释,保持药物浓度长时间内在一较为稳定的治疗水平,大大减少用药量、用药次数和药物的副作用。用生物组织提炼制成的角膜接触镜样的胶原盾(collagen cornea shields),可以不同比例整合入药物、或复水时浸吸入、或配戴后表面滴入药物来载释眼药,达到缓释效果。此外,采用磷酸脂分子形成疏水和亲水的双层脂膜,制成脂性微球——脂质体(liposomes),可根据需要将水溶性或脂溶性药物溶入作为眼药的载体。缓释装置和脂质体更适用于眼内给药。这些新剂型眼药给眼科药物治疗带来了应用方便、疗效持续、不良反应少等特色,具有广阔前景。

本文是陈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08-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