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推荐热度 4.3
在线服务满意度 暂无
在线问诊量 3886
医学科普
儿童小脑巨大囊性占位,毛细胞星形细胞瘤还是血管母细胞瘤?
发表者:符荣 1478人已读
患儿,2013年9月16日生,男性,5岁。
主诉:头晕、头疼半月余伴呕吐一次
现病史:半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痛,并呕吐一次,为内容物。家长未加注意。大约数天前患儿哭闹不安,诉头痛加剧,家长引起重视,送到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部CT检查,发现:左侧小脑囊性占位性病变。家属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以“左侧小脑囊性占位性病变”收住院。
既往病史:一年前因头部外伤行清创缝合术。无其他特殊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无传染病史;按照国家计划按时接种各项疫苗。
入院体检:T36.7度,神智清楚,GCS15分,精神欠佳。双侧眼球活动好,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五级。颈软,脑膜刺激征阴性;病理征阴性。闭目难立征可疑阳性,左侧指鼻试验阳性。
入院诊疗计划:
1.脱水、补液、营养支持治疗
2.申请头部增强核磁共振扫描,进一步明确诊断
3.头部核磁共振平扫显示左侧小脑囊性病变,小脑受压变形,脑干受挤压移位。因中脑导水管受压,脑脊液流出通道受阻,出现幕上脑积水,脑室扩大。
上图分别为:轴位T1、矢状位t1、轴位Flair像。图中肿瘤为红色圆圈,红色剪头所指。
增强核磁共振扫描显示,囊壁有环形强化,部分囊壁有实体肿瘤组织,明显强化。
上图分别为增强轴位、矢状位核磁共振像。红色圆圈部分为囊性病变,绿色剪头所指,白色条索状为实体肿瘤组织
符合这一影像特征后颅窝肿瘤的肿瘤:
血管网织细胞瘤(又称血管母细胞瘤)
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
它们各自有何特点?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WHO分类1级星形细胞瘤,占全部脑肿瘤的3%-6%;该肿瘤多见于10-20岁,男女发病率相近,好发于小脑蚓部、第四脑室、下视丘、视交叉和脑干下部,此外也可位于颞叶、基底节、及四叠体区。一般认为,肿瘤主要位于第三脑室、第四脑室附近,各占45%,而位于大脑半球者仅为10%。病理研究显示多数肿瘤(64%)有周围组织浸润。
病理表现:肿瘤多境界清楚,切面呈灰粉色,内部常有粘液变性而形成的囊腔,较大囊腔内可见典型瘤结节形成。肿瘤实体一般较坚韧
临床表现:表现为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位于小脑者可有共济运动失调表现。若肿瘤位于第三脑室旁,可出现下视丘受累、视力损害及癫痫等临床表现。该肿瘤行外科全切除后可长期存活。
影像学检查:
CT诊断:CT扫描无特异性征象,肿瘤多呈境界清楚的低密度,内部可有大小不等的囊变,肿瘤周围可见钙化,伴瘤结节高密度,肿瘤周围无脑水肿。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发生于小脑的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可有下述特征:A.肿瘤呈大囊状,瘤壁伴有瘤结节;B.较大实性肿块伴有内部囊变,囊壁厚薄不均;C. 瘤体较小,呈实性无囊变区。
MRI诊断:显示肿瘤境界清楚。实性部分在T1加权像上呈低或等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若肿瘤内部有囊变,则囊变区在T1像上呈更低信号,其境界清楚,而在T2像上信号更高。增强扫描绝大多数肿瘤的实性部分有强化。
血管网织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
一般认为血管母细胞瘤来自残余的中胚层细胞,正常人此细胞在胚胎第三个月时发育为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组织。该肿瘤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1%,占后颅窝肿瘤的7.3%,是颅后窝少见的良性肿瘤。约20%的患者有家族倾向,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比例约为2:1.患者的高发年龄为30-40岁。若血管母细胞瘤合并有视网膜血管瘤病、肾上腺嗜络细胞瘤、肾癌、肾和胰腺囊肿者,则称作Von Hippel-Lindau病(VHL).该病好发于小脑半球,亦见于桥脑、延髓,位于幕上者少见。
病理表现:血管母细胞瘤可为囊性或实质性,以囊性者为多见(约占80%)。囊性肿瘤多位于小脑皮质下部位,囊壁内面光滑,与周围脑组织境界不清,内含有草黄至深黄色液体,蛋白含量较高,为陈旧性出血所致。囊壁表面常有直径数毫米至2厘米的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瘤结节,可与软脑膜粘连。肿瘤的血供丰富,表面的供血动脉以及引流静脉粗大,外观似动静脉畸形。实体性肿瘤体积较大,与脑组织境界清晰,血供较囊性肿瘤更为丰富。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晕及呕吐等,以后出现视力减退、颅内压增高等表现,随后出现行走不稳等小脑受累症状。
CT诊断:CT平扫血管母细胞瘤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区。低密度区边缘可见与脑组织密度相等或略低的结节影。增强扫描显示囊壁结节显著强化。与多数脑肿瘤不同,血管母细胞瘤周围很少见到脑水肿的低密度带。
MRI诊断:MRI扫描T1加权像显示囊性低信号。其边缘可见类似脑灰质的等信号壁结节,而T2加权像和质子加权像肿瘤无论囊实性均呈高信号。增强后肿瘤的壁结节和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壁的强化程度不一,但是大多数强化不明显。肿瘤的供血动脉亦可强化。
该患儿的影像学表现尤其是核磁共振扫描增强扫描看,壁结节不典型,瘤壁部分不典型增厚。符合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的核磁共振特点;但其他特征也不能排除血管母细胞瘤的可能。
治疗方案:
囊性病灶,体积巨大,小脑半球受压严重,脑干受压推挤,中脑导水管受压导致幕上脑积水,已出现颅高压症状,只能选择手术治疗。
手术设计及考量:
手术体位的选择:可以坐位或者俯卧位,考虑到为儿童,选择俯卧位,对心脑脏器的影响相对小一些
手术切口:肿瘤位于左侧小脑半球,一般是以左侧旁正中切口,考虑到儿童颈部及枕部肌肉发育不全,切口缝合肌肉对位有困难,因此仍然选择枕下后正中切口
骨窗大小:因肿瘤以囊性为主,颅骨打开部分不必过大,骨瓣成形以以左侧为主,略微过中线。囊液抽吸后肿瘤体积就会缩小,完全可以经过调整显微镜角度切除整个瘤壁
肿瘤切除方式:颅内压高,贸然剪开硬脑膜,脑组织会从切口膨出,导致切口疝。因此在剪开硬脑膜前,穿刺针头经脑膜穿刺囊腔抽吸部分囊液,待颅内压下降后再剪开硬脑膜,从而避免脑组织急性膨出的危险。待囊壁缩小后,沿着囊壁边界分离,肿瘤瘤结节及其囊壁全部切除,即使是星形细胞瘤也不怕术后肿瘤残留增加复发的概率。
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取下的颅骨骨瓣可以还纳复原。
手术经过:略
肿瘤全切除,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第三天复查头部CT,显示肿瘤已切除,术野无出血。脑干受压解除,四脑室复原,脑积水消除
上图中绿色剪头所指为四脑室(术前受压消失);黄色圆圈为肿瘤切除后脑组织塌陷形成的残腔,黄色箭头所指。
术后第四条患儿下床活动,术后第九天出院。切口愈合良好,四肢活动正常,站立及行走正常。
嘱回当地医院拆线。
术后病理报告为: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
术后随访:
嘱患儿三月后复查增强核磁共振扫描。以后每半年复查一次增强MRI. 因肿瘤性质为WHO一级,故不需要做巩固性放疗和化疗,只需定期复查即可。
本文是符荣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发表于:2019-02-25 22:17
送出10个暖心 暖暖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