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冰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线雕圆桌派纯干货分享

发表者:隋冰 人已读

image.png

为期三天的线雕圆桌派,告一段落,高段位的烧脑学习让人大呼过瘾,但仅局限于课堂和手术直播观摩总觉得可惜。因此,今天我把“线雕学习”这件事单独拎出来聊聊,和各位分享一下这几天我的收获和思考。

为了形象而系统的说明白这件事,我用“树”来做比喻:

我们学习线雕的过程,和一棵树苗长高的过程很像。

1.jpg

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锚定一个体系(把根基打牢)、提升主干思维(看清本质)、自由移动(理性而合理的自由伸展)

第一阶段:锚定一个体系,打好根基

我们都知道,目前的线雕市场上,线材、方法等真的是百花齐放,这时选择尤为重要,关键的不是线材知识本身,而是需要一个体系让这些工具可以合理的运用。输入体系, 就是把根基打牢,它决定了吸收哪些知识以及怎么去用这些知识。

2.jpg

这也是我在线雕圆桌派中演讲的课程“埋线的自我修养”一开始想要表达的观点, 学习并不是一个单向的“填充式”过程。同样的知识点,接受者的认知水平不同,最后的成效也大不相同。

在这一阶段,是需要下大功夫的,我的感受就是:得之易,失之易;得之难,失之难。

比如埋线的历史演变:

1、从不可吸收到可以自然降解,线体上各种锯齿的配置;

2、从一维空间到二维提升再到三维立体的复位塑形;

3、从对韧带、SMAS层的解剖研究到对减少张力的合理利用;

4、从单向的埋线植入到线材+胶原蛋白、肉毒素、脂肪、玻尿酸等等的联合使用;

3.png

当然,有人说,我不是整形外科出身,这些知识直接拿来用就好了,也Ok,学术派有学术派的风格,商学派也自有商学派的模型及道理,在此不做评判与赘述。

线雕的相关文献、发展演变、力学原理等就是根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帮助我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体系无对错,这就像大树要生长,可以有无穷可能的伸展方式,我希望你能找到自己最舒服且适合的那一种。

第二阶段:看清本质,提升主干思维

4.jpg

学习是为了应用,应用的规则很重要,就是人为什么选择线雕?这是它的本质!

我们不仅要做线雕,还要做好,做得红火,这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路,当然,我现在也一直在践行中,有幸跟大家一起学习,互相提高。

接着说关于线雕思维的提升, 思考的原点是什么?

我认为是对做线雕的人的观察与沟通及自己的体悟,将问题记录抛出,分析探讨,既警醒自己,也让自己反思。比如:

1、 线雕的微创,究竟怎么样的效果,恢复几天的才算是微创?

2、 线雕在皮肤表面的美学设计有多精准?设计线画在那个区,术中皮下组织有变异怎么办?

3、 皮下组织的改变反应在皮上是什么形状?那种形状是线穿行在某个层次的典型表现?

4、 在盲视的情况下操作,怎样才能做到心中有层次,手上有感觉?

5.png

等等,一个好问题,胜过十个答案。问题,是对知识的反馈。探讨,就是对知识的总结与升华,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主干要生长,最怕“盲维”,高度不够,越是灵敏的东西,越是需要深度的思考,即使这样,也并非每个人都能体会得到,一个维度你想不到,那即便你看到了全部事实,也是枉然。

第三阶段: 自由移动,理性而合理的融会贯通与再创造。

6.png

真正会学习的人,最后都是集大成者。

有了专业的体系认知,有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融会贯通,有了多维度考虑,就有了再创造的契机和资本,从这一刻开始,才会真正享受知识带来的愉悦快感。通常情况下,站的越高人越少。 在线雕江湖上,真正的高手,是无招胜有招,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如历史发展、空间维度、力学形变等融会贯通,然后忘掉定式和模式,掌握了N多种方法,然后全部拆散,一次次清空,但一遇到具体问题, 立马用自己的方式对症下药,迅速找到精准的解决之道,这是很高的一种境界。

以上是我对此次线雕圆桌派中关于“线雕学习”的一些思考。

关于线雕,有个比较尴尬的现象,就是一开始在中国推行的并非公立医院的“大医生”,而是很多或明或暗的医美非医美机构,那时大约是以欧洲的审美图谱,用韩国的线材,在中国人脸上操作,结果造成许多公众对线雕不太美好的回忆。

比如许多被拉宽拉变形的脸,后续在技术分析中会一一提到。

这也让我想到经典的一段话:什么叫医疗?医疗起源一个同情心,人贵在有同情心。最初人们因为看到受苦受难,有人难受就去帮他,这才叫做医疗。什么叫医院?中世纪的时候,基督教派的社会有很多流浪的、无人管的乞丐穷人。因此,他们设了一个场所让他们缓解苦难,最后慢慢形成了医院。因为爱才有了医疗和医院,如果把这个精神泯灭了就不再叫医疗,那叫交易,它不可能有尊严。同样医疗美容也一样,有爱才有尊严。

感谢你看完这篇分享, 后续还有关于线雕圆桌派中的技术讨论等干货分享, 谢谢你的时间!

本文是隋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8-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