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猝死型冠心病的治疗(一)
发表者:张雅君 1043人已读
摘要:猝死型冠心病的治疗首先是建立在心肺脑复苏的基础上进行持续与后续治疗,达到循环系统的稳定。
1.心肺脑复苏 无论是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或心脏性猝死,一旦发现应立即抢救。由于猝死者除很少一部分发生在医院内,大部分在院外,因而抢救复苏最重要的是在猝死后最初2~4min 内,给予合理的基础生命支持。复苏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及时、正确做出判断并施行现场救护,复苏的目的必须达到脑功能恢复。1982 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学术会议建议将复苏称之为心肺脑复苏。根据1985 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的规定,心肺脑复苏的程序分为3 个阶段、9 个程序。
(1)初期复苏或基础生命支持:即现场抢救的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A、B、C)的目的,是尽快在人工条件下建立有效的氧合血液循环,维护脑部的血供,以维持基础生命活动,为下一步的复苏创造条件。临床实践证明胸外心脏按压应先于人工呼吸,即C、A、B 程序。
①建立人工循环:此期多在事件现场由目击者施术,因此应在广大群众中普及救护知识,使众多的人了解及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
A.心前区叩击:抢救者一手握拳,以尺侧基部由20cm 高处向下给病人胸骨中下部以快速一击。如无效,则尽快进行胸外心脏按压。适应证:
a.突然发现的心脏骤停病人;
b.心电监护下的病人;
c.已知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须在心脏骤停1min 内进行,一次拳击可产生5J 的电能,可阻断折通径路,终止刚刚开始的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
B.胸外心脏按压:正确方法是:
a.病人仰卧于硬板床上或地上,头低足略高,抢救者位于病人右侧,两膝与病人卧位体表相平行。
b.抢救者左手掌根部置于病人胸骨中下1/3 交界处,右手掌置于左手掌背部,两手相互交叉并翘起。
c.按压时手臂两侧要伸直,直上直下均匀按压和放松,放松时手掌不离开病人,其按压力度以能使胸骨下段及相连肋软骨下陷3~4cm 为适宜。小儿宜单手按压,婴儿用拇指按压,婴幼儿心脏位置高,应在胸骨中部按压,以免损伤肝脏。
d.按压频率为80~100 次/min,每次按压下持续0.5s 再放松。过去认为胸外心脏按压是通过挤压心脏来维持有效循环的,当胸外心脏按压解除后,心室恢复其舒张状态,并产生吸引作用,使血液回流心室充盈,这即为传统的心泵机制。而目前认为80%病人主要是胸泵机制,即按压胸部引起胸膜腔内压和胸腔血管内压力升高,造成与外周动静脉压力梯度,血液从动脉流向静脉,放松时,胸腔内压力下降,血液回流入心脏。胸腔压力规律性变化产生的抽吸作用推动血液循环,建立人工血流灌注,从而保证重要脏器的血供。注意事项:
a.用力不可过大,以防肋骨骨折,心包积血和肝破裂等。
b.按压应持续进行,尽量避免中断。一般持续20min 若无效时,立即改作开胸按压或行紧急体外循环。
c.胸外心脏按压应与人工呼吸同时进行,单人急救时,按压和呼吸的比率为5∶2;双人抢救时,按压和呼吸的比率为5∶1。胸外按压有效的标志:
a. 周围大动脉能扪到搏动, 上肢收缩压在60mmHg(7.98kPa)左右;
b.颜面、口唇和皮肤色泽变红润;
c.瞳孔由原来的散大转为缩小,睫毛反射恢复;
d.自主呼吸恢复;
e.肌张力增加,出现挣扎甚至发音;f.可见有尿。以上几条以前叁条最为重要,只要出现大动脉搏动及上肢收缩压达60mmHg(7.98kPa),心脏按压就应继续下去。
②保证气道通畅:猝死者的下颌肌松弛,舌根下坠,易堵塞气道,为使气道保持通畅,应使其保持抑头抬颏,让病人的口腔轴和咽喉轴约成一条直线,即可防止舌根后坠,又方便于气管插管。与此同时,应清除气道内异物及呕吐物。
发表于:2012-05-21 11:02